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54857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中的法治思想,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是司马迁在篇末以论赞的形式直接发表观点和评论;另一种则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叙述中,正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作《史记》时,司马迁参考了当时众多的典籍而加以剪裁,在对材料的取舍轻重中无疑蕴含着撰者的主张。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用战争手段统一中国,并强制性地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到新征服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秦始皇死后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空前强大的秦帝国随之轰然倒塌。

秦朝的快速灭亡,使汉初知识阶层深刻反思秦代统治教训,形成了一股非秦的思潮,而秦朝的严刑峻法是广受批评的内容。贾谊的《过秦论》即是非秦思潮的代表作品,贾谊认为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但继位的秦二世如能攻守异术,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秦朝也不至于骤然覆灭。按照贾谊的主张,秦二世应该虚囹圄而免刑,除去收孥污秽之罪,约法省禁,让天下的人能够自新,以成德统治天下,那样就会避免暴乱之奸:司马迁非常推崇贾谊对秦政的分析与批评,将其言论附在《秦始皇本纪》的篇末。也对秦始皇的政策进行批评,认为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与对秦始皇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赞扬,在他的笔下,汉文帝是一位贤明君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的法治有几项重大的变革,废除收孥,是其中之一。收孥,是由秦代开始的一种残酷制度:如果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子等家属都要遭受处罚。汉文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这一制度,认为法律是政治之本,其作用是禁止暴行,引导民众,如果某人犯罪亲属也连坐,则有悖于法律的根本宗旨,应该予以废除,汉文帝相信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即法律正当民众才会诚实,处罚得当民众才会服从。如果官员不能引导民众遵守秩序,又用不正当的法律处罚,这反而会使民众信奉暴力。

汉文帝时期另一项重大法治变革是废除肉刑,而这是由一位女子的上书所引发的。司马迁叙事以言简意赅而著称,被认为是文省理幽,但他在看似普通的这件事上却不惜笔墨,在《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两处都进行了详细叙述,足以看出他本人对这一举措的赞同。汉文帝时期,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罪,按法律应该押解到长安受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跟随父亲到京城,在皇宫门阙外上书,说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即便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还说我愿意舍身去做官府的女奴,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缇萦的上书感动了汉文帝,文帝认为对犯罪者不进行教育而只是施加刑法,残毁肉体,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这不是为民父母应有的作法。他随即下令废除肉刑,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

自《史记》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在不断地研究它,不断地挖掘它的价值。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汲取其中最为光彩、最有价值的内容,尤其是认真总结《史记》中的法治思想,借鉴上述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积极因素,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具有极其深刻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岳庆平:《史记中的法治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法治思想可以通过研读《史记》的论赞以及对传主事迹的叙述直接获悉。
B.西汉时人们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始皇施行严刑峻法直接导致农民起义。
C.“收孥”是一种连坐的刑罚,违背了法律的根本宗旨,因此,汉文帝即位后将其废除。
D.缇萦认识到肉刑使受罚之人难以悔过自新;积极营救父亲的同时,推动司法改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秦始皇本纪》中的法治思想时,先举贾谊《过秦论》为例,以引出司马迁的观点。
B.文章对比了司马迁对秦始皇和汉文帝的法治措施的不同态度,论证了《史记》反对刑罚的思想。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述研究方法,再分析《史记》对两位皇帝的叙述及评价,最后总结观点。
D.文章论述《史记》中的法治思想,提出要从中挖掘其现代意义,显示了作者古为今用的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所载的历史内容不是纯客观的记录,而是暗含了司马迁主观意志的叙述。
B.以贾谊为代表的汉初“非秦”知识分子反思秦亡教训,普遍否定秦朝的严刑峻法。
C.偶然因素在历史上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缇萦上书,本为救父,而导致肉刑的废除。
D.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离不开《史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由学而知、学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

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改革、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爱情。

关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材料二:

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责的。

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

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凤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在韩愈心中“传道”重要性超过“授业”,“授业”重要性超过“解惑”。
B.中唐时期,社会上大量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
C.《师说》结合韩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旗帜鲜明地从实践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虽然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称他为老师,但是他不拒绝真正的求学者。
B.柳宗元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他认为与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相比,儒家的六经、《论语》、《孟子》更值得人们阅读。
C.《师说》的创作目的是尊师重道,重振儒家道统,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
D.韩愈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柳宗元则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下列选项,不符合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的一项是(       
A.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B.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C.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D.务学不如务求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人师道观的相同之处。
2023-05-03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学。当代建筑美学的走势在一个否定中超越回归中重构的过程中清楚表明,它是与当代美学本身的转型相一致的。当代生态建筑所展现出来的全新的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美学新模式正孕育其中。

生态建筑美学从其哲学本质上讲,已经在否定二元论的基础上超越了多元论,进而追求一种彻底的非二元论。 在美国著名生海后现代思想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看来,非二元论的最低要求是承认这样一个观点:人与其他实在物在本质上讲是自主的实钵,他们以某种与其他物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彻底的非二元论则认为:存在是统一的整体。

在生态建筑美学的形成过程中,对彻底的非二元化的追求及审美意义多元化的趋向并没有消解,相反,它正是生态意识和多元信念得以强化的表现。它是将传统的多元取向朝生态的多元取向演化的必要途径,理解和解释彻底的非二元化美学观念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丁一种生态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建筑美学已经由“思维地说”转向对“诗意地说”的不尽探求中,其美学观念的转型实质上就是“思”的重建,在当代的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整体性设计愈发重要,其特点在于全面协调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其中,既有“生态圈”中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也包含建筑本身形式定位的外部维护结构等;既考虑作为建筑使用者——人的使用与感受,也对人的外延——生态系统存在进行整体的关怀。只有综合研究了这些元素,才能在一种整体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生态建筑所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

整体性关注的焦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与形式,而是建筑作为一种存在实体在环境当整体中的适当地位。通过这种追求,建筑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融合于其中;取代“空间序列”的将是“生态序列”,取代“有意味的形式”的应该是“共生形态”;取代“永恒”的将是“超越”。

生态建筑美学的整体性追求当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我们能够跳出线性思维,进入整体思考。当前,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虽然已经随着现代主义美学的废退而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抵制,但是,那种执着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方式,依然严重地干扰着建筑师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生态建筑的美学想要告诉人们:机械论的思维模式已经终结。生态建筑美学对世间存在的整体表达更富有创造性、更自由、更开放和更具有自组织性。

(摘编自李哲《当代生态建筑的美学新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美学的转型带动了建筑美学的重构,一种生态建筑美学新模式正由此孕育。
B.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就是否定二元论超越多元论进而进入彻底的非二元论。
C.生态建筑美学正在经历思维方式的重建,以充分体现生态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D.虽然抵制线性思维,但又难免受其影响,这就抑制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生态建筑美学为论述对象,重点论述生态建筑美学观念的形成及哲学本质。
B.通过对传统建筑美学和生态建筑美学的多方面对比,文章突出了后者的巨大价值。
C.文章分析了两种建筑美学的异同,并运用例证法揭示了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
D.文章论述结构清晰简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思路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超越多元论,那就不能彻底地否定二元论,也就无法建立起生态建筑美学。
B.设计师只有对建筑及其相关元素进行整体思考,才能体现生态建筑潜在的美学价值。
C.当代建筑不仅追求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更强调融合自然生态序列和形态共生等内容。
D.为使生态建筑美学表达更开放自由,我们必须摒弃机械论的思维模式,进行整体思考。
2019-03-19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今年5月20日开始,国际计量局投票决定标准质量单位不再是国际千克原器,而将使用量子力学中的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这标志着人类将不再依赖于自然界的实物,而是运用自然界的法则来定义千克,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是科学进步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国际千克原器,这块从19世纪以来就扮演千克等价物的铂铱合金圆柱体,将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历史注脚。

②自然界的法则虽不可见,但它无始无终,亘古不变。根据爱因斯坦构建的质能方程,通过普朗克常数来精准定义千克,可以让千克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对日常生活而言,度量衡的微小变化并不会被察觉,但是在科技发展中,度量衡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上世纪60年代,时间的计量精确到了十亿分之一秒,而正是这一更精确的标准,使GPS技术成为可能。对于精密科学领域来说,把质量的计量单位精确到微克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而运用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可以让千克比国际千克原器精确至少100万倍。

③除了对科技发展实际的好处,重新定义千克,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用纯粹理性世界的法则来定义现实世界,用制约着每一个可能世界的法则来定义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单位,这是人类想象力和知识发展对于现实的超越。哲人曾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科学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它的使命不是满足于现实,而是要实现想象的飞越,去触碰那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保持不变的法则,在看得见的世界之外抵达看不见的纯粹理性。用自然界的基本常数重新定义千克,说明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智力活动,其价值就是用想象力超越现实,透过有形之物凝视无影无踪而又无所不在的永恒之物。

④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理解的。现在,我们有能力用自己想象出来、被经验所证明的那些法则和公式,来重新定义千克和我们所处的经验世界。

(节选自李拯《科学的意义在于看见永恒之物》,有删改)

1.下列对“普朗克常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朗克常数不是自然界的实物。B.普朗克常数是自然界的法则。
C.普朗克常数属于自然界基本常数。D.普朗克常数使GPS技术成为可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标准单位可以用不同的法则来定义。
B.人类可以借助想象力和知识发展来实现对于现实的超越。
C.纯粹理性世界的法则随时制约着每一个可能世界的法则。
D.用制约着可能世界的法则定义标准单位是知识发展的超越。
3.下列不属于“使用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的意义的一项是(     
A.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历史注脚。B.可以让千克保持高度的稳定性。
C.可以让千克保持高度的精确性。D.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千克原器这块铂铱圆柱体从19世纪起就扮演千克等价物。
B.对于精密科学领域来说,度量衡的稳定性比精确性更加重要。
C.哲人的话说明,在科学的发展中,科学的观念不受时空限制。
D.人类可以使用被经验证明的法则和公式来重新定义经验世界。
2021-06-08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