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55666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人工智能的伦理调适,其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多利益,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只有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才有助于构建“人一机命运共同体”。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所有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都必须把全人类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在人机合作中重新定义人类利益,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厘清人机责任,这是责任伦理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数据运算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人类则会因为情感等直观因素做出情景类选择,这种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承担的责任伦理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创制者、使用者,基于不同的情境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伦理,这就要求我们从全过程角度重新诠释“人一机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工具性一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体现。而在人工智能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的今天,必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把握人文价值尺度。首先,必须遵循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组织和部门及社会公众在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中协调互动。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其次,必须谨守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发展在很多领域正不断实破界限、挑战伦理底线。在涉及伦理道德根本原则,如维护公平正义、保护隐私等时,必须谨慎对待人工智能越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该坚守住的雇线一定要守住,该厘清的界限一定要厘清。最后,必须体现人的目的性。人工智能系统被设计和使用的全过程,始终都应与人类尊严、权利、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理想一致。人工智能创造的繁荣局面,应被广泛地共享,惠及全人类。

传统伦理形态面临着时代性重构,人类思维和道德情境都在技术社会中被重新认识和改造,场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构当代伦理形态。具体而言,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形态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这是基于合作化道德准则做出的化解伦理风险、重塑伦理意蕴的理性选择。要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进而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反馈结果,人类自身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从对人工智能道德的单向度要求,转向追求达成人机交互主体间的道德共识。人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伦理共鉴,能够不断丰富人机关系的时代内涵,在伦理调适中不断变革传统伦理形态,构建出主体间性的伦理新形态,最终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摘编自夏少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伦理调适是我们面临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做出的选择,也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的需要。
B.基于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需要人工智能的创制者、使用者承担不同的责任伦理。
C.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时,各国的治理原则都要符合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伦理底线不能动摇。
D.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很快,但其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凸显,需加快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先提出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调适”,然后从根本要求、尺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伦理调适”。
B.文章认为,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
C.文章在阐述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问题时,从遵循原则、伦理底线、目的三方面给出了建立伦理规范的人文价值尺度。
D.文章在论述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使结论更加可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每个人工智能都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并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
B.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领域已经突破界限、发起挑战。人类应坚守底线,厘清界限。
C.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实现人机的和谐共生,人类就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重构伦理形态,达成人机间的道德共识。
D.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化有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许多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很强,道德责任意识却很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信息本身不是与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但信息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的机壳内这一事实,却使我们容易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这些信息已经内部化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人的大脑中放置一个体积超级小、容量却惊人大的存储了海量信息的硬盘,那么我们是否会认为该大脑的记忆中就已包括了该硬盘内的内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该大脑还需要额外的心智努力,以便打开脑机接口的开关,进入硬盘内容的目录树,然后按照一定的思维流程寻找相关信息。而该硬盘中的大多数内容,在未被激活的状况下,依然处于主体的意识生命之外。

那么,如果我们将人类用自己的脑力在信息档案库中搜寻信息的工作,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是否可以说其具有了记忆力?关于此问题,原则上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应怎样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对此,或许不少人会想到搜索引擎技术。但从根本上看,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由具有各种感官、各种欲望与各种记忆的人类在使用此类技术,搜索引擎所记录的搜索数据,是不能脱离整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我们当前所需要的技术,却恰恰是要让其取代人类、自己去搜索信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求助于现有的搜索引擎技术,通常是在缘木求鱼。

对于怎样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这一问题,一种看似更为复杂却实质上更有希望的解答方式是: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化版的机器意向性系统,将记忆能力作为其中的一项子能力。该系统需要具备的别的子能力将至少包括意图产生能力、内时间排序能力和基于经验的语义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也需要与人类一样,在一定的意图的驱使下进行信息检索,因为这才是使检索行为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意图可能是基于某些先天要素,比如维持人工智能自身的能量水平,而这又取决于人工智能系统自身的电池容量等先天因素等,也可能是基于某些后天的需要,比如满足用户递交给人工智能系统的某些要求等。

人工智能需要对其运行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编号与排序。这种排序必须符合“内时间”原则。换言之,排序的结果需要根据系统的内部信息处理的方便性进行调整,而不能单纯取决于相关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坐标。为阐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个人类心理世界中的与之平行的例子。我们的记忆会根据事件的重要性,“歪曲”过往事件的时间坐标。比如,一个老兵回忆他在某次战役中的生死经历时,这一过程虽然可能在物理时间的意义上只占据了十分钟,但其心理权重却似乎像是一年那么长。这种“歪曲”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整理方面的便利,因为记忆主体可以通过这种“歪曲”,对与那次战斗相关的记忆档案加以扩容,以便增加更多的信息细节,有利于日后的信息调取。显然,这样的能力对人工智能也是很有价值的。

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人类往往根据关键词所提供的网络结构进行信息追索。不过,这样的网络结构本身必须能够根据经验进行后天修正,否则其检索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上述这些能力的模拟能力。然而,从哲学角度看,不进行此种对记忆的模拟,智能的本质特征——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最少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的系统适应性——就不能实现。因为,缺乏记忆的系统所能做的,只能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全部摊在纸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并且会因为无谓的信息搜索浪费大量资源。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应重视记忆这一重要维度。

(摘编自徐英瑾《记忆展现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而言,让现有的搜索引擎真正取代人类去搜索信息,是很难办到的。
B.基于某些先天要素和后天需求而产生的信息检索意图,是人工智能检索行为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动力。
C.人工智能要完成人类搜索信息的工作,记忆能力必不可少,此外,它只需具备意图产生能力等三种能力即可。
D.从“记忆”这个系统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人类复杂心智能力的模拟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假设反推法与因果分析法,论证了存储在计算硬盘中的信息本身不是与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
B.第二段阐述人类运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内容,是为了证明我们到底如何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
C.第五段以一个老兵回忆某次战役中的生死经历的事例,阐明了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内时间排序能力。
D.最后一段从哲学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对记忆的模拟的必要性,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重视记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说人的大脑中放置了硬盘就拥有了硬盘内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若不被激活就不能成为记忆。
B.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发展到可模拟人类复杂心智能力的程度,就能实现对当今人工智能甚至人类的超越。
C.在人类心理世界中,人们对往事的记忆会“歪曲”,心理权重会向过往事件倾斜,时间也会被有意拉长。
D.记忆系统是人工智能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以最少能量投入获得最大系统适应性的关键。
2024-03-14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在美学领域不断有新概念出现,然而对于“和”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突出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为“和”注入浓厚的人伦道德内容,把“和”引向人与社会的人际之和,认为美好的社会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和”。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的手段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以诗、礼、乐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熏陶,提倡以诗、礼、乐来治理国家。荀子同样强调“和”,他强调的是“礼分乐和”,认为社会应按礼来分而治之,社会才能按照等级差别而秩序井然;乐要讲求“和”,用乐来调和被礼所建立的政治秩序。

道家持有“以和为美”的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在道家看来,大自然是无限和谐、无限自由的,以素朴无为保持个体的天性和谐来契合天道,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老子曰:“知和曰常”,“复命曰常”。“知和曰常”是指和谐是事物运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平衡、和谐,失去这种平衡,万物就会终止生存和发展。“复命曰常”强调循环是万物最根本和谐的规律,万物是在循环往复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生生不息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去除过分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庄子也讲“和”,但表达更多的是“齐一”的“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顺应自然,达到人天之和的天和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和”虽各有特色,但也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都讲“人”,都是以人为主体,都是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其理想境界的进寻等问题的进视来妙解人生的奥秘。二是都讲“和”,虽各有侧重,但在把“天人合一”作为其造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上,可谓殊途同归。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点现实启示: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文化转型的日益深化,技术化社会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的异化不断加深和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严重摧毁了旧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审美生存的期待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理想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让美学关照当代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物质文明,也让人类过多地干预和掠夺自然,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熟视无睹。在屡遭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后,人们逐渐觉醒,不再追求以牺牲环境、毁灭自然为代价的发展,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和善待自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编自汤新星《论“和”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
B.在人际之和的观点上,荀子和孔子的看法一致;在对“礼”的阐释上,荀子超越了孔子。
C.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庄子则认为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天的和谐。
D.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际之和不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和”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两点现实启示,论述步步推进。
B.文章区分人际之和与人天之和,是为了论证儒家更关注推动社会发展和建立政治秩序。
C.文章论及“和”的现代启示时,也反思了经济文化转型、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负面效应。
D.文章以“在道家看来”“可以从中获得”等语,对表述作出限制,言之有据,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以诗、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来维护国家秩序,这显然夸大诗、礼、乐的作用。
B.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无限和谐的,人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和谐,致使万物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
C.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为主体,都主张“天人合一”,都坚持从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寻求和谐。
D.快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2023-03-19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D.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有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我们只要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就能实现愿望。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2021-07-28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