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563858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李贤《古穰集·卷三》)


【注】①邓:地名。邓州。②巽隅:东南角。③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也C.焉D.耳
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勉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略,以俟后之君子。

(节选自朱熹《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B.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C.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D.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两句中的“全”含义相同。
B.“皆入小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小学”含义相同。
C.“贤圣之君不作”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含义不同。
D.“补其阙略”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方法逐渐完备,王公及普通百姓家的子弟都能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B.学校的设立,内容是如此的广泛,教学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
C.程颢、程颐开始推崇信奉《大学》并加以传扬,朱熹将二人的著作重新编辑,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D.孔子的三千多学生都听过他的讲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真义,因此曾子写出传文来阐发孔子的本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②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5.文中多次提及“人的本性中含善”的观点,请找出原文中表现这个意思的句子。
2023-02-10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其为国何如?太公对曰: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武王曰:善!

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管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足衣食乎?宁戚对曰: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桓公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夫子幸而临之,则未有布衣屈奇之士,踵门而求见寡人者!宁戚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来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B.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C.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D.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的意思是社会安定太平,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意思不同。
B.“要”的意思是关键,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中“要”的意思不同。
C.“微”的意思是细小,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的意思相同。
D.“因”的意思是依靠,凭借,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明的君主需要贤能之人辅佐,否则也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明君应当谨慎地挑选贤才,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管理各种机构。
B.即使得到贤才,礼遇贤才,有的君主还是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周武王不能理解,以此询问太公。太公认为这是因为君主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
C.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国家获得治理,而管仲年迈将死,齐桓公为此感到担忧,并向宁戚咨询对策。宁戚建议齐桓公寻访隐士,并把他们提拔上来。
D.宁戚提出“五阻”论,总结了国家得不到贤才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去除“五阻”,君主就得不到贤才,只有去除“五阻”,贤士才能纷纷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
2023-02-07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2022-10-07更新 | 5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