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56 题号:15661616
下列比喻论证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如同堆土造山,即使只是倒下了一筐土,造山就已经开始了。
B.做大事者不必理会细枝末节,不能因为一叶障目,就失去了对整体方向的把握。
C.有些人,做事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将来。就好像在河里捕鱼,只想着如何把鱼全部抓上来,却不考虑用什么工具去捕鱼。
D.人要有谦虚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不容易犯错失误。就像一杯水,装的太满就容易溢出翻倒,少装一点水,不容易倾倒,也能倒入新的水。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 (0.85)
【推荐1】下列对于课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中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这篇文章围绕“学习要坚持”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正反论证等手法,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B.小说《庖丁解牛》塑造了庖丁这一技艺高超、工作谨慎、擅于思考的人物形象。“庖丁”其实就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存郑对秦国有利无害,最终说服了秦伯。
D.在七言律诗《登高》中,颈联将萧萧落木与滚滚长江对句,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021-07-15更新 | 101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

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题目之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2020-09-04更新 | 128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最为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虚拟了一位沉溺于骄奢淫逸的“楚太子”,罹患疾病,症状为“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于是“吴客往问之”,并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启发楚太子,调整矫正他的生活观念,使他知晓除了物欲生活,世上还有更美妙的万物生态,从而使楚太子振作醒悟、踔厉奋发。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政治浑浊,社会浮躁,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的昏聩,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江南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梁代博物学家陶弘景赋有一诗,是应齐高帝萧道成征召而作,诗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陶弘景“山中宰相”名声。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洽、融为一体,从而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塔克拉玛干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最可怕的是缺水,更可怕的是它的一望无垠,对于疲惫不堪形容枯槁的旅行者来说,它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等络绎不绝,目的各有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大体上是与时下国人思维相契合的。

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应予弘扬践行。

(摘编自刘金祥《尊崇自然铸塑人格》,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枚乘的《七发》是为了说明美妙的万物生态可以调整人的观念,激发人们积极的生活热情。
B.梁代陶弘景应齐高帝征召而作一诗,表明自己以山林自娱的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山林美景对他思想的影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认为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比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D.第五段举作家感怀的例子,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基本与时下国人思维吻合。
2021-08-17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