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4-29 147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小明耽于物质享受,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不合适的一项是(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
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
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
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恰当的一项是
A.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祝您在新的岗位顺利。
B.太遗憾了!他们会为失去一位这么好的编辑而感到惭愧。
C.那是巨大损失啊,您现在做什么?我马上加入您的队伍。
D.这样啊,你应该在杂志上通告一下,免得我们以后误投。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4.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B.距关,毋内诸侯
C.鼓瑟希,铿尔D.技盖至此乎?
2022-04-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5. 下列句式与“技经肯綮之未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莫之能御/毋吾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夫晋,何厌之有?/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百姓之不见保/何由知吾可也/敢以之烦执事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项伯东向坐/若属皆为所虏
2022-04-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其中列传用以记录诸侯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在说理上长于雄辩,感情强烈,善用比喻、类比、对比等多种说理方式。
D.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宋儒把《大学》《中庸》《论语》《礼记》称为“四书”。
2022-04-2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7. 下列成语解释在语境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多读书写作,要想成为作家,无异于缘木求鱼   成语:缘木求鱼
B.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成语:游刃有余
C.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要积极应对,及时查漏补缺,不然在考试中就会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他苦熬五年多,终于有了今日的成绩,也难怪他踌躇满志了。   成语:踌躇满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8. 下列比喻论证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如同堆土造山,即使只是倒下了一筐土,造山就已经开始了。
B.做大事者不必理会细枝末节,不能因为一叶障目,就失去了对整体方向的把握。
C.有些人,做事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将来。就好像在河里捕鱼,只想着如何把鱼全部抓上来,却不考虑用什么工具去捕鱼。
D.人要有谦虚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不容易犯错失误。就像一杯水,装的太满就容易溢出翻倒,少装一点水,不容易倾倒,也能倒入新的水。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________。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因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⑥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⑦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⑧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⑩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9.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巧妙回复B.成语故事C.谐音混搭D.角色形象
10.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C.许多人认为“梗”在悲剧乃至正剧的段子中不太适宜。
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11.以下对“典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有的“典”都包含着普遍肯定的标准和法则。
B.所有过往的人物、故事都有可能充当典故,它们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C.典故来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即对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
D.典故具有被频繁引用的特征,在日常口语中广泛传播。
12.以下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来源与形成—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
B.在阐释“什么是梗”这一对象的核心概念时,以列举生活常见现象的方式,让读者在普通场景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C.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
1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通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B.饱学之士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新媒体时代,怎样为文学召回更多读者

霍艳

互联网读书人在当下文学场域里是一个独特又有分量的存在,他们在原有学院、民间等评价体系之外,又打开了一个直接面向市场、大众的文学场域。他们擅于利用不同媒介形式,如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以自己为中介沟通纯文学和大众文化消费,打破文学研究的封闭范式,召唤更多受众关注文学。他们的文学评论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传播习惯,在评论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带有精英趣味的文学教育,虽不具备系统性、理论性,却重视可读性、可感受性,正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文学阅读的期待——与现实生活相互沟通。

②这一人群出现的背景是,近年来读书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当读书从私人转向公共时,大众对于读书人的期待和描摹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变得越来越富有情趣化:能将文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且不为生活所困,能将抽象思维形象化,能迅速、明晰作出判断。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在互联网上受到瞩目,如止庵、史航、绿茶等,他们将读书变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读书人区别于传统书评人,不侧重评论;也区别于学者,不侧重研究,而是探索读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路径。借助不同媒介形式,他们成为互联网的文学KOL,也越来越将自己变成媒介

互联网读书人的评论有其鲜明特点。首先从表现形式来看,这些文学评论大多发表在微博,因字数限定语言更为平实简洁、观点鲜明,符合互联网的评论生态,点评时常一针见血,常有精彩的句子和想法,引起读者共鸣。无论是抽象概括、制造对立、提炼金句、刻意剪裁,还是反讽、暗讽,都是互联网常用的话语方式,又更为凝练,有击中要害之感。与学院派的理论缠绕和空洞话语相比,互联网读书人的文学评论都落在具体之处,一个结构、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个词语,注重阐释,言之有物。

互联网读书人有着鲜明的个人趣味和评判标准,对于某些作家、作品有偏执性的喜爱和厌恶,使得他们的评论里没有模棱两可的表述,而是充满着明晰的判断,和当下有些严肃文学评论沦为小圈子里的封闭游戏相区别;互联网读书人强调作家、作品和生活的关联,重视文学作品对日常生活的呈现,认为好的作品应当映照出写作者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敏感度。同时他们喜欢好看的故事,能让读者进入到文学所创造的情境中来,从读者角度考虑问题。互联网读书人对文体保持着高度敏感,特别注重叙述角度的选择,会对叙事技巧进行拆解,把评论从写什么拓展为怎么写,告诉读者好在哪里,对受众进行一种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面向有一定文化知识,却没时间系统学习文学的人,常以一种碎片化、语录化或开列书单的形式呈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文学常识,而是经过个人消化后独特呈现的知识,使受众产生对于不具备这种知识人的鄙夷,由此生成一种精英意识。

互联网读书人虽然为文学召唤回不少受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学者指出的,他们缺乏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即便发出批评也只是针对特定对象,如学院等,将批判作为标签来凸显个性,并非真正关心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现状,也不追求终极价值、意义,更不具有道德感、使命感;他们过于提倡审美性,而不对审美背后的知识逻辑进行梳理、整合,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结构,只能用来彰显一种生活趣味,而不具备任何批判性、反思性和再生产的可能;他们看似具有独立性、不依附于某个组织,但实际却与资本紧密结合,顺应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亦被网络流量所影响。

⑦他们的评论和推荐因专业性和表述的平实显得更具分量和亲近感。但要警惕三个趋向:一是互联网读书人可能过于狭窄的阅读趣味导致往往偏好某一类型,贬低另一类型;二是互联网读书人有时会夹带私货,这种夹带还不能被轻易识别,因为他们形成一套特殊的话语方式,东拉西扯、避重就轻,把一本平庸的书也说得天花乱坠;三是互联网读书人尽管有着自己的知识谱系和精神结构,勇于发表见解,但过于受到人文话语的影响,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层了解,容易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文学问题进行消解,也容易抽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只停留在审美层面讨论问题。

互联网读书人作为新的文艺群体正在受到关注。他们对于文学有着独到且深入的理解,其推荐越来越受到读者的认可,成为一种文学品质的保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影响了大众文化消费,开辟了新的言说空间。同时让我们反思传统文学评论如何既有专业深度,也有人文温度?如何才能变得更加有效,重新进入大众内心?

14.下列哪个文章的标题最不可能出自“互联网读书人”之手(     
A.《在职场中,为什么“有才”的人不如普通人?》
B.《几个小技巧助你科学摆脱“社恐”》
C.《家庭教育投入问题研究述评》
D.《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总让人心疼》
15.下列关于“互联网读书人”特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A.互联网读书人不屑于搞评论或研究,而是探索“读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路径。
B.互联网读书人对文学有独到的理解,成为一种文学品质的“保证”。
C.互联网读书人有时可能会在特殊的话语方式中夹带私货,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D.互联网读书人与资本结合紧密,容易被网路流量影响。
16.第②段省略号中隐含着对前面划线句的展开陈述,下列与之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读书”被视为一种屏蔽嘈杂、抵抗碎片、回归自我的独特生活方式。
B.“读书”被公共环境所影响,正发展为一种看似个人性的“公共阅读”。
C.“读书”更强调个性化,成为彰显个人文化素养、体现自我存在的方式。
D.“读书”更强调使人开拓眼界、增加谈资、结交同类,以促进文化消费。
17.下列依据文意可以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互联网话语方式的运用是带动大众文化消费的必要手段与最佳途径。
B.互联网读书人的阅读趣味越强,越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学教育的需要。
C.互联网读书人在迎合大众需要的同时可能削弱文学评论的社会价值。
D.传统文学评论只有降低专业研究的难度才可能受到大众读者的关注。
18.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本文作者对“互联网读书人”们未来的建议(     
A.沟通纯文学和大众文化消费,打破文学研究的封闭范式,召唤更多受众关注文学
B.将文学评论都落在具体之处,注重阐释,言之有物。
C.建立自己的知识谱系和精神结构,勇于发表见解。
D.不仅关注审美性,还应当思考批判性、反思性和再生产的可能。
2022-04-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乡村二月

①不再生冷的微风,从一沟沟屋檐上抚摸而来,又在村前屋后刮瘦的杨柳枝条间游走,收拾着残冬腊月散落的枯枝败叶,而后又不停地向前搜索。这风,仿佛村姑手上的木梳,轻盈地把乡村蓬乱的鬓发梳理得柔顺而舒畅起来。这时候,人们也明显感觉到白昼在一天天增长。(甲)

②瞧!身着绿衫的春姑娘仿佛从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轻盈地走来,她带来的绿色的风,染绿了山,染绿了水,也染绿了起起伏伏的天涯路。田垄港汊间,残冬凝结的腐败气息消然融化,渐行渐远。几只不知名的鸟,轻轻地从天空飞过,身影如一朵朵花绽放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偶尔几声清丽的鸣叫跌落在大地上,溅起一片寂寞,一片空旷,吵醒了浓睡而灰暗的天空,也唤醒了小草的梦。田埂上、溪头边,一片片、一簇簇绿紫相间的小草己破土而出。一场春雨打湿了屋檐下吊了一冬的干椒蒜头。渐渐的,太阳也变得暖和起来。那透亮的是披挂在毛茸茸的草尖上的清露;赤条条的枝丫上的绿色便是苞芽在骨节间吐绽。小狗也欢快起来,满院子围着小朋友们乱蹦乱跳。小鸡、小鸭在窝里叽叽嗄嗄乱叫,似乎在等着它们的小主人放学回来。暖阳和春雨就像两个赛手,你一程我一程地往前赶。受到滋润的万物,一个劲地摇旗呐喊。(乙)

③早些时候,父亲参军在外,家里的农活便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捡粪、浸种、秧田、耕田、栽禾,到了夏季还要栽油菜、种棉花,一年下来,便是她一生的缩影。二月,看似无所事事,在乡村,一年的希望也就在二月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母亲都喜欢扛起磨得发亮的锄头,很勤快地往田畈走,不仅是看秧苗的长势,也修缺补漏。有时,锄掉些小草,看看菜畦,抓几只小虫。有时,边任由着牛儿喝水,边去扒那油菜地里的栏粪,疏浚田边的流水沟。这些,都是在母亲不经意间完成的。二月,真正的农事还没到来,但什么事都得慢慢地向主题靠拢,你看那日头,也是在寒意渐消的云层里,学会了放快节拍,才把晴朗的日子拉长的。

④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去年的瓜藤,干枯得只剩下轻飘的筋丝,挺过了狂风的横扫,依然贴在二月的土地上,不愿离去,断断续续中,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奶奶说瓜藤去年结的南瓜冬瓜,大又多,一家人吃不完。奶奶说这话时,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

⑤乡村的二月,一切都从残枝败叶中向着自然的常态而来,没有逆转,无法阻拦。上古歌谣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我读出这是先民对世间万物各行其道,一步步走进生命怀抱的诉求。时令中降临的二月,便是对这一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的开始吧!(丙)

⑥乡村的二月里浓淡相宜的色彩,尽染了田野的空旷,融解了的土壤,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它的水嫩、多汁、清新、轻灵、芬芳,是一年中令我最留恋的时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透过轻薄的雨帘,我的眼前分明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二月乡间的闹春图。(丁)

19.对文章前两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以诗意的语言书写春天的降临,为全文奠定了舒缓优美的基调。
B.第①段的“抚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二月春风的轻柔与温暖。
C.第②段分别从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描写了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情景。
D.第②段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20.“哦,春天来了!”是从原文中摘取的一句,你认为放在哪里最合适?(     
A.(甲)B.(乙)C.(丙)D.(丁)
21.对第③段和第④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主要描写了母亲在春天的劳作,即二月份的农事准备。
B.第④段可以视为第③段的延续,内容十分相似,内涵完全一致。
C.第④段中瓜藤象征着奶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D.“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体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也揭示了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
22.对第⑥段中“闹春图”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闹”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作者引用《诗经》中的“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是为了表现二月劳作的艰苦与辛劳。
C.这幅“闹春图”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D.形象地展现了春天到来之时自然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表现了人的生命力在春天蓬勃萌发的状态。
2022-04-29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___

沈念

①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②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

③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距离的遥远让少年心里摇荡着焦躁,像远处听得到的水声,水声摇曳多姿,引人联想,可看不见。

④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岛上的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父亲很熟悉那里,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天种天收?

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雇了壮年劳力,像农民种田一样,开沟滤水,看土施肥,化学除草治虫,人工护青保苗,湖洲滩地上的芦苇也越来越多。

⑦那些日子,芦苇就跟着少年走走停停。他向家乡的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说起芦苇荡,那是比大山有着更多乐趣和奥秘的地方。

⑧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寒意越来越浓,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他抬头张望,这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

⑨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支棚、架床、开窗、开门,这种快捷简易的造房术,让少年对父亲钦佩不已。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父亲又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

⑩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芦苇制作的几样桌椅,散发着植物刚离开大地的清香。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⑪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芦苇聚集在一起,举手投足,像严格训练的战士。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⑫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南来北往的白鹭喜欢在此嬉戏觅食,麋鹿三五一群藏匿其间。修长而饱满的灰白色苇穗,像一支支画笔,日沐金光,夜吸银露,饱蘸天地间的风霜雨雪,在湖洲上涂鸦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⑬在山里,少年和小伙伴掏鸟窝是把好手。在这里,要是能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他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⑭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父亲呼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⑮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少年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2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芦苇是造纸的原料,父亲抓住了这个商机独自来收割,这是父亲来到岛上的缘由。
B.父亲带少年来到小岛,是想让少年和他一起收割芦苇,补贴家用。
C.少年看芦苇注重乐趣和情趣,带有审美的视角。
D.少年整日在岛上闲逛却不干活,总是要父亲呼唤了才会回来。
24.对第⑨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出父亲在艰苦的打工生活中保持着对生活的郑重感,体现了底层打工者的尊严感。
B.父子俩造出了五脏俱全、真正的房子,说明父亲是个能工巧匠。
C.“地基”、“墙角”、“厨房”都是少年视角,体现出少年看待生活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D.写出了父子俩面对生活的积极与乐观。
25.以下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少年眼B.父子行C.芦苇岛D.小秘密
26.对文章中少年的形象变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开始,少年面对大山以外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向往和兴奋。
B.到达岛上之后,少年面对岛上铺天盖地的芦苇丛,心中感受非常复杂:有面对大自然的震惊,也有远离大山来到陌生之地的孤独以及面对宏阔自然感到自身的渺小。
C.少年独自探索芦苇丛的时候,迷失了方向,依靠父亲告诫过他的话走出了芦苇荡,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体现父亲对少年的影响很大。
D.少年有了自己的秘密,意味着心灵的成长,少年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7.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三四句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琢,且对仗工整。
C.五六句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七八句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五六句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C.一二句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七八句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中间四句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C.中间四句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D.七八句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022-04-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30.以下对这首诗说法错误的是(     
A.赠别诗B.边塞诗C.有五个韵脚D.押平声韵
3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七八句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32.以下对五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此处的景物是实写,展现眼前山隘的险峻。
B.“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
C.“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D.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2022-04-29更新 | 4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