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0 题号:156993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

材料二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

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
B.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的传统,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隐喻和象征。
C.《易经》对水的阐释,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可能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的哲理。
D.包括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生物进化史上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
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
C.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D.行为不表现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道德品性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     
A.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B.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C.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郑娜《当芭蕾遇上中国古典名著足尖红楼浪漫舞动》)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批海外《红楼梦》绘画珍藏,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鉴。

其中,法国《红楼梦》绘画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这批画作为散页,共11幅,但笔者推测应有240幅。这些绘画表现了后四十回内容,因此所据的应该是程本系统即120回。这11幅中常用两幅来表示同一回内容,例如第3幅和第6幅表现了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第8幅和第10幅表现了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所以根据对称性原则,120回篇幅应该是用240幅画作表现。与此类似的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也是240幅。

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柔弱和风骨是黛玉的一体两面,黛玉虽有寄人篱下常常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弱不胜衣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一面。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既表现了她纤细的身形,又通过松树象征她孤标傲世的风骨,使得黛玉柔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坚持合而为一,避免了对黛玉葬花刻画流于哭哭啼啼和顾影自怜的片面性弊端。

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暗合西方艺术审美。众多“潇湘调鹦”给画中的黛玉都为“正面”,而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或逗弄鹦鹉,或掀起帘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并不与观众“交流”。这种构图方式暗合了“第四堵墙”的艺术美学理论。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这批诞生于19世纪被法国收藏的罕见红楼画,说明了早期“中典西传”的丰富性,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画作。由于19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晚清画师或无意中暗合西方审美,或有意“归化”以实现有效传播。海外馆藏红楼画作为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珍品,与西方I9世纪“第四堵墙”的艺术理论等形成呼应,折射了清代中西交流的盛况,为早期的“中典西传”提供了例证,构成了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

(摘编自张惠《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西方的芭蕾艺术来表现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两张皮”之嫌。
B.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是让芭蕾的特色与中国舞的美感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C.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的《红楼梦》绘画,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珍品。
D.法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的画法,是晚清画师有意“归化”西方审美理论的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化艺术间的互通共鉴问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典西传”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特征。
B.《红楼梦》的音乐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这仍然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C.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丰富的芭蕾语汇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体现了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D.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的《红楼梦》绘画散页11幅,作者根据其绘画的内容并运用类比逻辑,推测应有240幅。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绘画的描述不能表现对原文精深理解的一项是(       
A.宝钗戏蝶中,绘有亭台和垂柳。
B.宝玉的房中绘制佛手。
C.抄捡大观园中,绘有“回避”“肃静”牌。
D.惜春在暖香坞下棋时,她的后方绘有大画屏。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假如你参加一个以“艺术创新”为主题的论坛,请根据材料,以《红楼梦》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02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2022-08-29更新 | 4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头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是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是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材料二: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史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存在于艺术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汉赋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李泽厚《琳琅满目的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美的估定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所以“美本在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B.《孔雀东南飞》表现了“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因而黑格尔认为它是美的。
C.对同一棵古松,每个人见到的形象不相同,创造出的不同形象表现了不同性分和情趣。
D.汉赋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没有画面限制,用写实手法表现琳琅满目的对象化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鲜花一类事物是美的,而犀牛和癞蛤蟆之类原来是丑的。
B.美并非是无中生有的,美的“物”也需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否则单凭心灵无法创造出美。
C.汉赋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达到创作巅峰,使史学和艺术对对象的要求更加全面。
D.在创作中,人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因此汉代文艺显示出开阔心胸和雄沉气派。
3.下列关于汉赋及其创作相关的论述与材料二观点最相近的一项是(       
A.《汉书·严助传》“武帝兼好此数人者,亦在其文学辞赋……内朝所用之侍从则尽贵辞赋。”
B.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C.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D.《北史·魏收传》“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
4.结合材料一,下列各项中论点与论据不相符的一项是(       
选项论点论据
A康德: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花之落泪、鸟之惊心皆是作者一念而起。
B黑格尔:美是个别事物中见出概念和理想古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故离别常赠柳以示难分难离、恋恋不舍之心意。
C托尔斯泰: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南宋文人安子顺曾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D朱光潜:美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精神坐标。
A.AB.BC.CD.D
5.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同质化、低俗化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假如你是一位网络小说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会如何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展现文学之“美”。
2024-04-09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