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157207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看到的多是帝王将相和士大夫艺术家,而创作丰富作品的民间美术家,则往往连姓名都很难留下,只能以“百工”“工匠”这些集体身份,栖身在历史的角落里。然而,当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间美术家的参与,乡村振兴、乡村美育等离不开民间美术的赋能。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更要思考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生活简单,创作过程呈偶发性,作品往往是他们对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直接表达。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其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民间美术从业者凭手艺是能够养家糊口的。当机器解放人类双手,这些人却陷入了生存困境。以皮影为例,手工制作一个50厘米高的皮影人,要经过选皮、制皮等八道工序,完成所有工序要一周左右;而使用机器,只需输入程序,启动开关,完成全部工序仅需4个小时。机器制作的皮影人线条流畅,没有刀误,生产成本仅是手工制作的几十分之一。因此,不管手艺多么精湛,皮影艺人都很难靠制作、售卖皮影作品在现代社会解决生存问题。

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难以生存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更不愿加入进来。随着大量老艺人离世,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但不同于前辈老艺人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们仅把民间美术当作兴趣爱好。所以,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的艺术作品。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

抢救乃至发展民间美术,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深挖民间美术的艺术潜力和商业价值,拓宽民间美术的应用领域,是激活民间美术活力的最好方式。现代社会,民间美术不仅可以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成功嫁接。加设计师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居用品,不仅摘得国内外大奖,还将产品卖到了国外,千年扎染因此旧貌换新颜。

虽然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有所减弱,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制作风筝并非为了卖风筝挣钱,学习裁剪衣服也不一定要当裁缝,但通过接触学习民间美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建议学校将民间美术列入美育课程,可以选聘民间艺人兼任美育老师。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可以开设民间美术课程,通过民间美术的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美育水平。

(摘编自杨晓玲《守护民间美术,传承文化根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民间美术家们创作了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但在中国艺术史里却找不到关于他们的记载。
B.作为艺术形式的民间美术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
C.民间美术可以通过图案造型传递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具有教化功能。
D.通过民间美术,我们不仅可以与先民“对话”,研究民间文化,还可获得现代设计的灵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指出民间美术的多重价值,又从守护、传承的角度思考了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B.文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方式逐步展开论证,脉络清晰,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比较了皮影的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有力论证民间美术家的生存困境。
D.文章第四段分析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是对前文的补充,又是下文论证的事实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今而言,民间美术在振兴乡村、美育乡村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不可缺席。
B.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风格,得益于它的创造者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接受不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C.虽然从事民间美术的艺人越来越少,但民间美术爱好者的坚守,缓解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困境。
D.民间美术让人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性情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已取代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经典名著往往标志着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而作家又以完美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把身处的现实,以其特有的情感体验深深镌刻在文化艺术的纪念碑上,而当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他的情感意识、体验以至他们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比如,《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据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简单评判的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又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而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地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小说执着于对美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那些少女不含杂质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

在反复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读经典与重读经典、浅读经典与深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冲破禁区,经典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作品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的,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够进入文化史、文学史,并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完美体现的文化艺术作品,就能称得上是经典。
B.因为经典名著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发展到最高表现力的标志,所以先哲们称它们为“不可企及的高峰”
C.时代一去不复返,经典也会消失,但经典完美的艺术表达和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等却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D.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它们可以是不同的题材或不同的类型,但却共同叙写着这个民族的心灵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了经典的含义,接着从经典作品的价值和如何进行经典阅读等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大体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
C.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例,指出它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证明了经典作品是对民族心灵史的叙写。
D.文章第二段引用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为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属于典型的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权谋书”,但本文作者却并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B.《红楼梦》对美的人性和人情的执着追求和诗意表达,是作者也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
C.阅读经典,需要把经典作品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D.想要感受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不妨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
2021-05-08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古代智慧既浓缩在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伟大文典中,也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而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关照,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

所谓博物学,就是广博宽泛地理解万物的学问,一如孔子所说的“多识于虫鱼鸟兽之名”。博物学知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在博物学的语境中,人与自然的接触是直接的,感受是多样的,人的生命体验因而也是具体的,它不是纯知识论的,而是寓有活动者自身的生命情感在其中。

由于博物学是源于先民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自然而然形成的知识,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属于当地人生存于当地的生命智慧。如果往大处说,则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个性。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其知识主导类型就是这种博物学的智慧。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也只能在博物学的范式下才是可能的。

中国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有着从未断裂的博物传统深广之国度,中国古典学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底蕴和内力。如何既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于己于世都已成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博物学最大的特征是整体存在性。若仅仅按照现代性的要件性模式,从中寻找有利于当下情形的若干元素,最终将导致杀鸡取卵的局面。就此,我们必须时刻反思,探究如何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开出新的教育方式和承继形式,繁荣和传扬中华古典学。

首先,需要在普遍的文化精神方面倡导博物的情怀,提倡博物的精神,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万物一体。其次,整体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人类各民族的知识史中存有丰富的博物学资源,对这种教育不应支离破碎地进行,而是系统地展开,包括系统的实践训练和体验感知。再次,弘扬中华古典学要落实在行动上。把口头上的真理在行动中实现出来,既是中国古来一贯的传统,也应成为衡量今天“做人”水准的一个基本尺度。

诚然,复兴中华古典学不是排他性地搞中国传统一枝独秀,而是在中华古典学的视域内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今天,整个地球连为一体已成为现实,这要求人类在生存中展开更多的合作和共赢,需要起码的理解、相互尊重和自我克制,这是推动人类永久和平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未来新文明的活力之源。

材料二: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学是一种生命智慧,它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是先民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相关的知识。
B.中华古代智慧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关照。
C.中国古典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底蕴和内力,要想谋求复兴,需要在尊重它的整体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
D.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学知识一般比较具体,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但又不是单纯知识论的,其中蕴含有活动者自身的生命情感。
B.当前,我们只要按照博物学的原则,探究新的教育和继承方式,就能既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可以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
C.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平时走在路上,野外踏青,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3.本文两则材料都向人们介绍了博物及博物学,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021-10-20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对于它,正像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而在这已经说过的千言万语之中,最精辟的要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写的两句话:“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那么,《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王国维先生曾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红楼梦》的悲剧,就既非第一种蛇蝎坏人所造成的悲剧,也不是第二种意外的变故所造成的悲剧,而是第三种由于人物之地位和相互矛盾关系所造成的悲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是必然意义而非偶然意义上的悲剧,因而我们才可能从一部小说所写及的一个家庭的败落,联想到一个阶级、一个社会正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

以宝黛爱情为例,宝玉之所以选择黛玉而非宝钗,既不是因为门第,也不是因为美貌,更不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脾气,而仅仅是因为黛玉从来不和他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同样,黛玉之所以只钟情于宝玉,也只因为他是大观园内唯一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正因为他俩的爱情是建筑在共同的具有叛逆因子的思想性格基础之上,因而他俩的爱情才最终为封建社会所不容。在这里,传统的浅薄而外在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已经为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情婚姻观所替代,这种爱情婚姻观不仅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而且即使在今天也还没有失去其进步意义。

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曹雪芹在小说开卷第一回就借石头之口表白说:他所写的《红楼梦》,乃是其“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小说里发生的故事,也是“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甚至是小说人物的许多对话,也“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在我国小说史上,还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这样直接、这样真实地写作家亲身的经历,它反映了现实主义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深化,即《红楼梦》所写,完全是作者家族和作者本人所亲历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从这种生活中所提取的人物和故事也是鲜活的,没有任何前人的作品可供依傍的。

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

《红楼梦》的情节都是从日常家庭生活中提取的:日用起居、饮食筵宴、亲友往来、社会交游……作者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常的意义,使自己的笔墨“不涉于淫滥”,因而平淡无奇之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诗情,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情节的结构艺术上,《红楼梦》也一反传统小说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而采用了一种远更复杂的圆形网状结构形式。它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庭作为圆心,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是根轴线,而这个家族与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上至封建最高统治者,下至州县等地方官吏乃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作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各色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青春命运悲剧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纬线;纵横交错,便构成了如同地球仪般的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结构形式,而由这些纵横交错的轴线和经纬线所支撑起来的圆面,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长城”和“金字塔”,它犹如一座丰碑,雄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峰巅。在这座丰碑上,不仅深烙着它对过去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继承,而且镌刻着它对我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创造性贡献。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泽厚所言“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这既能说明《红楼梦》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也可以看出它巨大的文学价值。
B.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红楼梦》突破了因恶人或意外而造成偶然性悲剧的窠臼,首次表现了悲剧的必然性。
C.因为“怜才爱色”的传统爱情模式是浅薄而外在的,所以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宝黛爱情婚姻才具有了进步的意义。
D.《红楼梦》不依傍前人的任何作品,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开创并深化了我国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曾说《红楼梦》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既是对《红楼梦》最精要的概括,也是本文阐述的总纲。
B.《红楼梦》深刻的悲剧精神体现在它是以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来预示腐朽的封建阶级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C.传统的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都是单一线形结构形式,直到《红楼梦》才创造出纵横交错、复杂的圆形网状结构形式。
D.本文以“总一分—总”的逻辑结构,从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两个角度,阐述《红楼梦》的创造性价值和突出地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严格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合而离、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
B.《红楼梦》以新的情爱观,描写宝黛感情生活的风风雨雨,以及宝、钗、黛之间爱情纠葛的曲曲折折。
C.《红楼梦》纠正以往小说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炼隽永的文学语言,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D.《红楼梦》中晨昏之定省,儿女之私语,愚妇之口舌等情节,在作者笔下都显示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
4.王蒙说:“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请结合材料从选材和情节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7-07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