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 题号:15753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增速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接近深度老龄化等新趋势。为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口形势,2021年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在一些专家看来,“三孩”政策已经满足了中国人对生育的基本需要,但政策成效仍需一定时间才能逐步显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谈及生育意愿问题。他认为,中国生育意愿低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育的社会责任大,二是经济负担重,三是婴幼儿无人照料,四是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为加快落实全面三孩政策,汪泓提出以下鼓励生育政策: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在个税抵扣方面,以新加坡为例,在有第一个孩子时可以要求5000新元的税收回扣,第二个孩子提高至1万新元,之后每出生一个孩子,都可以得到2万新元的税收回扣。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例如,美国将幼儿托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立法保障经费投入和推行质量评价系统,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倡导女性就业平等,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四是在住房、教育和医疗上下大力度减负。橙子认为新加坡为鼓励生育,在住房支持上,出台“已育有孩子的夫妻,在申请租屋时具有优先权,且享有租金优惠”等政策;在医疗补助上,建立医疗基金,加大对接受辅助受孕疗程的夫妇给予补贴,补贴额度占到总费用75%以上。

“当前的重点是要继续推进三孩政策,加大实施力度,重点解决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生不好、养不好'的问题。”汪泓说。

(摘编自王红茹《出生率降低、老龄化加剧中国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

材料二

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低生育率的强化和固化,反映出由于婚姻和家庭的变化,家庭制度作为支持生育活动的制度安排的作用在弱化。因此,针对当前的低生育率现象,需要通过家庭制度的变革、通过建设有效的家庭制度来支持人口的生育。

应对低生育率社会挑战的第一种家庭制度建设,是恢复和加强家庭的功能,从而支持人口的生育。影响生育行为的一个基本家庭因素是家庭的经济收入。橙子认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和降低生育的相对成本,会带来对生育子女的收入效应,从而增加家庭生育。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返还,包括对多子女家庭的税收返还和养老开支的税收返还政策,或者直接为家庭提供生育津贴,对于生育会有积极作用。

增强家庭功能的另一个因素是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提高夫妻家庭生活的时间和增加闲暇,本身有利于他们的生育决策和生育选择。此外,研究表明,性别平等亦有利于生育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通过增加男性家务劳动和参与子女养育,会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破坏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口迁移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家庭形成的推迟和大量的家庭分离,这使人口流动对生育表现出中断效应。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生活的支持,减少迁移过程中的家庭分离和促进迁移者家庭的社会融合,将有利于我国生育水平的恢复。

应对低生育率社会挑战的第二种家庭制度建设,是将家庭的功能转移到社会,并因此支持家庭的发展和福利。如果我们认识到家庭变迁过程的客观性,就会知道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无法回归传统的家庭形态。家庭功能在日益衰落,因此需要的不是增强家庭的功能,而是减轻家庭的责任,橙子认为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来减少家庭的负担,从而支持人口的生育。这包括更加广泛的对家庭生育的社会支持,通过建设社会化的托育托幼制度、建设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可以减少家庭的压力,从而增强夫妇生育的意愿和行为。

通过家庭制度建设来加强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另一个策略是增强社区的作用。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通过提供养老、子女照料、子女教育等社会服务,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

我国未来有相当大的概率将面临长期低生育率的状况,因此,需要将传统的生育政策扩展为家庭政策,通过家庭制度的建设来支持和服务人们的生育。家庭制度建设有两个面向:一是增强家庭功能的家庭制度建设;二是减少家庭压力的家庭制度建设。前者可以说是“再家庭化”,后者可以说是“去家庭化”。

(摘编自任远《低生育率社会的家庭制度建设》)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实施的“三孩”政策足以应对人口增速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接近深度老龄化等人口形势,成效正在逐渐显现。
B.中国目前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其中在就业上的不平等和在家庭内部的不平等,都是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
C.新加坡为鼓励生育在住房和医疗等方面采取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可以降低生育的相对成本,属增强家庭功能的家庭制度建设。
D.社区可以加强对家庭的社会支持,比如组织老年人发挥余热,既可解决养老问题,还可以提供子女照料、子女教育等社会服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生育意愿低的原因之一是生育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责任,所以需要通过建设有效的家庭制度来支持人口的生育。
B.人口流动本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随之出现的家庭形成推迟、家庭分离等问题依然使其成为阻碍人口生育的重要因素。
C.在家庭客观上已经发生变迁、无法回归传统形态的背景下,减少家庭责任的家庭制度建设比增强家庭功能的家庭制度建设更重要。
D.要解决低生育率的问题,仅仅靠人口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通过家庭制度的变革、通过建设有效的家庭制度来支持人口的生育。
3.下列说法来自不同的人口理论,与材料二的主张相吻合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家庭收入的增加,无论抚养孩子的成本是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增加或下降,还是保持不变,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都会减小。
B.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家庭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家庭内部财富开始倒流,从父辈流向子辈,家庭及整个社会出现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C.人口的增殖能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
D.人类繁殖也是按照生物繁殖规律进行的,人口增长在达到一个饱和点后,便会趋于静止,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当达到饱和点之后就不再吸入。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针对低生育率趋势提出了应对措施,且很多是相同的,但提措施的角度不同、形式有别。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不同之处在哪里。
5.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携程创始人、北大教授梁建章提出:教育减负是解决生育问题的关键之一。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甫乃“诗中之圣”,“诗圣”一词迅速获得认同。至清人叶燮《原诗》,径直以“诗圣”专称杜甫,提出“诗圣推杜甫”。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诗圣论》)

材料二: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摘编自冯至《杜甫传》)

材料三:

杜诗词语、用典、修辞常常借鉴古人语汇、故事而点化重组。借用古人旧语而不着痕迹。宋人陈善评“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杜甫提炼时语、方言、俗语、口语、老语而成为“自立语”,然后入诗。杜诗用语往往适景,精妙,顺口。如著名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不经意,只觉写实、上口,细读方领略其精妙绝伦。杜诗中创新了许多汉语修辞格式和方法。其“立格命意”,暗含“夺胎”“换骨”于他人而自新生之妙。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是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材料四: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除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杜甫最早被英语读者认知,可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罗伯特·勃莱在《想起杜甫的诗》一诗中向杜甫致敬,是因为美国诗人在寻求“新的诗歌可能性”时,杜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和范例。加里·斯奈德喜欢杜甫的《春望》,不是因为里边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态思想。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从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也许杜甫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渐进被世人认同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称赞杜甫是“古今诗歌体势”的集大成者。
C.“诗史”一语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首次出现,可见其对杜诗的认可。
D.虽然明代就有人提出了“诗圣”一词,但其专用于杜甫,则需追溯到清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三吏”和“三别”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兵车行》。
B.统治阶层在国难时也没有停止剥削人民,杜甫虽然没有怀疑帝王制度,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心理。
C.初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只觉朗朗上口,细读后才发现杜诗用语贴切,适合于当时所描摹的情景。
D.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带来了创作启迪,并与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形成碰撞。
3.为什么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2-22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难免有离散的缺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这种缺憾的一种精神弥补。
B.若诗词的材料不是出于自然,诗词的构造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就无法真正达成虚构之境。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让词人们更加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接受并延伸了“金戈铁马”意象,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下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道”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则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的结果。
C.意象的创造需要作家主体情感的参与,了解作家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是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
D.在文学史上,一些接受度高的意象会逐渐固化成诗词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某种文学小传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又观照了当时社会对纯洁美好感情的呼唤。
B.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洪海”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象征着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赤诚表现得了淋漓尽致。
D.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梧桐”“雨”等传统意象,表达与前人相通的黯然神伤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斜阳”在古诗词中大多与愁苦之情紧密相连,而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中的“斜阳”意象却有了新意涵,创出了新意境,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回忆红军转战之后的首次胜利,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2023-10-25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也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驳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原本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却总是存在的。鲁迅在文章《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文艺评论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众号、微博、短评、短视频、评分、跟评、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爆款”“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第一印象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

虽然骂杀和捧杀的现象常见,但是真正被骂死的好作品和被捧火的差作品却几乎没有。我们要通过各种制度、措施、争鸣,抑制骂杀捧杀乱象;同时为理性、专业、独立的评论提供舞台。在这种正与反的较量中,在对媒介素养和评论素养的普及中,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读者会练就火眼金睛,不会忽略一部好作品,也不会迷惑于一部坏作品。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读者心里有杆秤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能够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对阳翰笙的代表作《地泉》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直言不讳,言辞犀利地指出其不足。
B.文艺评论者如果对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做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评论,就会言之无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终将行而不远。
C.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会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鲁迅曾撰文批评过这种“捧”与“骂”的乱象。
D.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读者心里自有“一杆秤”,越来越多的读者会练就“火眼金睛”,那些差作品很难被“捧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飞宇说:“批评家和作家,理论上是很好的聊天伙伴,其实是过不到一起的‘两口子’,但也有例外。”材料中茅盾和阳翰笙就是这样的例外。
B.焦菊隐认为不能过于靠明星效用来赢得票房,虽然遭遇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抵制,但这是一种有利于喜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的清醒认识。
C.李雪健说:“社会环境为名利膨胀的演员提供了土壤,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是一种富有锐气的评论。
D.中国戏曲理论家郭汉成认为“对待戏曲遗产的态度不能墨守成规,要遵循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这有助于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文中“读者心里有杆秤”观点的一项是(     
A.远征军老兵潘文汉评抗战神剧:电视剧可以适当的夸张和演绎,以增加电视剧的观赏性;但过分的夸张和不切实际的编造,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B.某网友看完电影《花木兰》留言:影片围绕忠于家国、爱家是为孝的主题展开,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对家人甚至是对家国的爱与守护。
C.《唐宫夜宴》播出后,有自媒体发文指出:《唐宫夜宴》涉嫌抄袭,与三年前央视《国家宝藏》的节目片段“撞脸”,表演者都着唐装。
D.“理论中国”公众号发表《觉醒年代》观评:按照历史大写意的标准来审视《觉醒年代》,该剧是近年来有关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电视剧的上乘作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鲁迅说:“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文艺批评的准则。请结合材料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2023-08-10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