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7 题号:158556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在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也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只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新的超越。

首先,加强对乡村的平等和关爱意识。长期以来,乡村社会都是中国社会的底层,遭受着社会最多的压力和苦难。作家要真正深入地表现乡村,丰富乡土文学的魅力,需要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看待和认识乡村。当然,平等和关爱并不排斥批判,只是这些批判应该建立在对它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上。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村面临大的变化和转换契机,如果不能真正深入乡村,不能以关爱姿态进入乡村的深层世界,不可能把握到这些变化的脉搏,也辨析不清楚乡村未来的发展态势。

其次,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乡土文学包括两方面内涵,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联,却也有分别的侧重。其中,更联系着乡村生活方式,更侧重于本土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乡土文学的内在精神应该牵连着民族文化记忆,有深切的本土文化关注。在今天,当然不宜完全淡化的意识,但却需要特别强调强化的色彩。因为到工业化时代,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差异性会越来越小,但在相同的生活方式背后蕴涵着的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以,只有强化民族本土意识,才能深化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家园意识与本土意识有直接关联,因为乡村的意义不局限于农业文明生活方式,作家们对乡土社会的变异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怀旧和叹惋,而是需要寄寓对人类、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这也是当前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所在。

第三,强化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美学特质是乡土文学独立存在的基础,也是它能够赢得独特文学史地位和受到大众特别喜爱的重要原因。离开了这一点,乡土文学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其实,工业化的背景并不应该影响乡土文学的美学特点,虽然乡土社会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农业文明方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美的意义并不因此而失去。乡土的美,其实质是自然的美、风俗的美、人性的美,这些都是超时空、超地域性的,它是人类审美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随生活方式改变而消灭。

(摘编自贺仲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

材料二:

乡村题材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类型。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形成独具中国美学追求的文学传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实施,使乡村题材创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敦促作家对乡村进行再认识以及美学再创造。

新时代的乡村题材创作不仅要面对当下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样态与情感精神状况的多样性,更需要认识到,伴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城镇化进程,乡村所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广义概念。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更多聚焦于狭义的农村,也即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对草原游牧、山林渔猎、海洋渔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观照较少。今天的乡村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甚至智慧管理,互联网+农业、绿色与休闲农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尽管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新的乡村召唤新的书写。

城乡互动与一体化进程使乡村现实更加生机勃勃,扩展了乡村书写的经验领域、题材范围与表述空间。这要求作家不仅要了解生产、经营等宏观规划,同时要在转型过程中聚焦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形成。比如,农民运用自媒体工具,直播销售农产品,技术不仅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塑造着农民的新形象。作家需要把这些变化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大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生福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变革中,我们要关注乡村的不变。比如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是传统文化根脉所在,在当下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环境变了,文化根脉仍在。

当代乡村题材创作应基于对传统的革故鼎新之上,发现与提炼新三农经验,要求作家在忠实记录、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还要有理想与典型的探求。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塑造,接续的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近年来出现阿来《云中记》、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等一系列虚构或非虚构的作品。它们或塑造新时代乡村新人形象,或追寻美丽中国的乡愁记忆,或从一线扶贫故事中提炼乡村建设经验,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深情观照与深刻洞察。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等不同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期待乡村题材创作诞生出更多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与典范性的形象。

(摘编自刘大先《认识新乡村,写出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农村的飞速发展,促使作家必须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去看待和认识,才能辨清其发展态势。
B.乡土文学能独立存在以及备受大众的喜爱等,是其美学特质使然,离开了这点,它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C.乡村题材的创作,曾经只聚焦于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却极少去观照诸如海洋渔业等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
D.近年来的一系列乡土题材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观照与洞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需要作出彻底的调整,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超越。
B.乡土文学创作应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一切本着对人类和人性关怀和思考的原则,去审视乡土社会的变异。
C.当下我国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已经被打破。
D.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国计民生,深刻影响乡村,要求作家关注乡村的“变”与“不变”,延续传统文化的根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学”作品范畴的一项是(     
A.老舍《四世同堂》中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故事。
B.沈从文《边城》中湘西农村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
C.莫言《红高粱》中山东高密东北乡反侵略、反压迫、反封建的故事。
D.陈忠实《白鹿原》中陕西关中白鹿原村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的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请以《故乡》、《孔乙己》、《祝福》等其中一部或者几部作品为例,简要概括鲁迅笔下乡村书写的特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不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B.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08-11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中国古典学”说起

常森

中国古典学的核心对象是研究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思想学说或文明。被后人归到经、史、子、集各部的先秦两汉典籍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元典”,是我国古代悠久传 统的根和魂。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以及反主流传统,前者如儒学,后者如道家、墨家学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定型的。后代的典籍固然浩如烟海,可在古代主流传统中,其中绝大多数著作都立足于承袭和弘扬“元典”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后人对“元典”的整理以及再整理、阐释以及再阐释、研究以及再研究等,也都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视野, 尽管它们说到底是捧月之众星。

古典学“元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具备一般的文献学价值,而且在于它们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包括对社会人生以及天人关系的洞见、哲思和智慧,对情感及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现,价值关怀与担当,文化、历史认知与经验,对个人外部行为及内部思维、情感的规范和协调,对人际关系与社群秩序的规范和协调,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塑型和认同,安身立命之道,为文学出言谈之道,等等;正是在古典学意义上,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得到了有力的凸显。《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从时间上说,它们大约关联着从孔子到孔门七十子以及子思子的时代),是照亮先秦学术思想史一系列巨大黑洞的光。很多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关联和轨迹在失踪千百年后,因它们而重现人间,中国古典学本体及其研究和认知被刷新被改写,令人既惊且喜。中国古典学不得不重新开始,而简帛古书的价值则仍将得到持续不断的发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古书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对其文本的校注,是必须迈过的门坎,而对简帛古书的校注尤其如此。要使简帛古书在各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利用,高质量的校注必不可少。而且毫无疑问,并非有了出土文献,就自然而然可以获得对中国古典学本体和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新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积极的建构。这意味着既要顺应千百年传统知识、想象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廓清层累的历史障蔽,又要在简帛古书和传世文献之间实现有效的贯通,其困难可想而知。就是说,研究传世文献不能单单就这些传世文献下工夫,研究新出古书也不能单单就这些新出古书下工夫,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来说,发掘二者间的历史关联都是不可偏离的重要基础。中国古典学必须从这里再出发,中国古典学的重大突破也必将在这里出现。

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古书还弥浸着一股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说简帛古书不存在任何作伪的事实无疑是武断,可大多数简帛古书恐怕是想作伪都做不出来的, ---如果把简帛古书等同于在一批古简或几片旧帛上写一些文字,就完全偏离了事实的根本。对 于严肃的学者来说,认真研读这些古书是第一位的,如此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可能,即你还 在怀疑或游移,历史却已经被大幅度改写了。

(本文节选自《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序言,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元典”。
B.古典学“元典”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阅读新出简帛,就能发现新的精神财富。
C.对古书文本的校注意义重大,要让新出简帛发挥更大作用,高质量校注必不可少。
D.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存有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大,无研究价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主要指儒家学派,反主流传统主要指道家学说等,它们均在先秦两汉时期产生和定型。
B.当下人们对新出简帛的整理、阐释、研究,也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范畴,尽管它们只是捧月之众星。
C.《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与孔子所在时代有关联,这对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研究有帮助。
D.新出简帛需要认真研读,任何怀疑或游移的学者,都不能认识到原来所认知的历史已经被大幅度改写。
3.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19-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贾宝玉林黛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仍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宝玉认为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他区分人的标准也是一个“情”字,没有什么善人与恶人,有的只是有情人与无情人。如果是有情人,他就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即使他们闯了祸,他也愿意为他们担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一般认为,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是起着点化主要人物,帮助他们由出世走向佛门的作用。这当然,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僧一道这两个形象,展现了一种人生的基本态度,一种“空”的观念,贾宝玉等人最终遁入空门,与一僧一道“空”观的点拨当然有所关系,曹雪芹在作品中安排下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时,其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贾宝玉等人的“情”的观念能受到“空”观的统摄,不致产生太多太深的痛苦和烦恼,不致“痴迷”而“枉送了性命”;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毕竟是那么地美好,那么地动人,他又不忍心真的让“空”观来虚化它,于是,一僧一道的“空”观实际起到的是与“情”观并行的对比、对照作用,即便有所渗透,也是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的,而作者在选择“空”观还是“情”观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也许,只有像刘姥姥那样,既不深陷于“情”,也不立足于“空”去痛苦地灭情,而是从“色”出发,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审视世界,把握人生,庶几能使人得到些微的安慰了。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虽然刘姥姥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能够受其感染,如她听音乐而不禁手舞足蹈,但这种反应更似牛听音乐会多产奶的生理反应。她的举动虽则对她来说是出于自然,但却显得粗俗,从而招致林黛玉的“牛”舞之讥。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

材料二:

(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萌子满枝’了!”

正自胡思间,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宝玉吃了一惊,又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忙转过山石看时,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内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原是林姑娘叫他烧那烂字纸,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更自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替遮掩,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子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的字纸。”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形象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作者却可以借助小说人物的生命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
B.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宝黛、一僧一道和刘姥姥分别对应情、空、色三个概念,三者异常丰富复杂,因而相互矛盾。
C.宝黛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宝玉之情广博而黛玉之情专一,二者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
D.在选择“空”观还是“情”观时,曹雪芹左右为难,而刘姥姥所代表的“色”观或许是其审视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可供安慰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的正面视点与一僧一道、刘姥姥的侧面视点相互结合,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B.宝黛二人以“情”的角度观照人生、把握世界,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烦恼。
C.“空”观和“情”观之间纵有浅层渗透,但二者的主要关系依然是对比和对照。
D.黛玉评价刘姥姥“牛”舞,是因为刘姥姥能感受美,出乎自然随音乐手舞足蹈。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当贾琏夫妇欺凌了平儿时,宝玉能为在平儿面前尽一份爱心,能为她梳妆打扮,而喜不自胜。
B.黛玉误会宝玉没有珍惜自己送他的东西,赌气回房,将她已经为宝玉做了一半的香袋儿铰了。
C.宝玉、凤姐被作法发病,众人束手无策之际,一僧一道恰巧出现,借助通灵宝玉化解了凶邪。
D.刘姥姥得知茄鲞的做法后,摇头吐舌,口念佛祖,惊叹这得耗费多少只鸡才能做成这道佳肴。
4.材料一有何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贾宝玉是如何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
2022-11-15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