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0 题号:15861502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释: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馐:此处作动词用,“荐”的意思。⑤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回顾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广大西南地区开辟道路、设置官吏、安抚南夷的历史,笔墨简练而涵盖广远。
B.颔联两句所涉及的文翁成都设学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反映了我国古代关注边疆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情况。
C.颈联两句写富顺饮食单调,文化浅俗,反映了此地物质、文化生活的落后,同时隐含了对友人赴任后生活的担忧。
D.本诗偏于议论,不铺陈文采,也不刻意求工,在质朴的语句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感诚挚,含义深远。
2.自古以来,送别诗作常囿于个人情感圈子之内,多表达悲戚缠绵的惜别之情,而司马光的这首送别诗却不流于此俗。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2016-11-18更新 | 79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不得志时期。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朝:次日清晨。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三人皆与司马光有交情。②未应:一作“未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置身春天的南园,满眼是春草萋萋,虽然连绵的春雨已经停息,身上的衣服依然难以抵挡料峭的春寒。
B.颔联写诗人夜半酒醒, 但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诗人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情感深处生发出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手法,生动表现了夜深人寂、万籁俱静的宁静氛围,映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趋于平静的坦然心境。
D.全诗寄慨颇深,由景而事,寓情于景,娓娓道来,虽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却并不显得抑塞,反而有种清新之感。
2.有人认为本诗尾联是赞美月色皎洁,也有人认为是诗人另有寄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12-25更新 | 7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全诗既描写寒食节之景,又自然融入作者的情感,可谓情与景会,意到笔到。
B.首联第二句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点明“佳节”之时的内心情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尾联写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融融,酒席宴饮之间笑谈曾经的羁旅往事,令人回味,难以忘怀。
D.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E.全诗虚实结合,前三联为实写,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所见之景,而尾联则为虚写,借想象之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2.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018-05-1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