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159958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3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B.如果有新冠病毒的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我们就不再需要与人保持社交距离了。
C.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如果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会使近6万人感染。
D.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接近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D.材料三认为坐高铁进食不能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自己把握。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
B.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C.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2020年3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

拱手礼(节选)

曲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中,无论观众的接受方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终究不变。因此,在内容.上的精品化追求,必然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实现更加繁荣发展的不二法则。

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应当在“人”这一核心元素上下足功夫,个中关键点之一在于潜移默化地打通人生经历和时空生态的互联通道。无论何时,宏观的社会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总是彼此映衬、互相影响的。社会的沧桑巨变与人生的波澜起伏,二者的互文性诠释不仅是洞观社会生活与人性深度的绝佳视角,也为电视剧的戏剧性提供了兼具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原生动力。很多现实题材创作选择了“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策略,如《那座城这家人》《山月不知心底事》等电视剧勾勒出了时代风云和个体机遇之间的因果张力,从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让观众在环境背景的高度还原和深度沉潜中有所体察顿悟。

精神主题和情节编织,二者不可偏废。只重主题,则易空洞说教;只重情节,则易魂飞魄散。只有当向善向上的思想内核与畅达考究的故事表达碰撞融合后,现实题材电视剧才可能产生深邃悠远且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乃至诞生社会反响强烈的“现象级”之作。《破冰行动》通过紧张的强情节和烧脑的悬念性来昭示邪不压正的精神主旨,可谓“有意义”和“有意思”兼而得之;《都挺好》则在生活流的叙事风格中,用人性的不同侧面来建构激烈的戏剧冲突,让观众充满代入感地体察到人格的自我救赎与亲情的弥足宝贵;《陆战之王》《在远方》《奔腾年代》等在激发观众收视热情的同时,将社会正气与时代精神悄然植入张弛有度的情节之中。

所有历史叙事的终极价值诉求都应在当下。尽管时空挪移,但任何年代中的人性与情感都息息相通,人生转折时的困惑与抉择都无本质不同。现实题材文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往往以超越时空的现实观照作为艺术表征之一。比如,以高还原度彰显出浓厚年代质感的《大江大河》,客观描写了几位代表不同经济形态的典型化角色在改革浪潮中的人生阅历,让不少观众产生“心有威戚焉”的共情体验;《最美的青春》《特赦1959》>《伟大的转折》等作品均致力于借助一段距今稍远的年代故事,与当代观众产生心理契合。电视剧是我国文艺队伍中的前沿方阵,对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感知力、渗透力和镜鉴作用,因而恰可在对年代故事的典型化书写中,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精神烛照、经验借鉴以及思维径向。虽然年代更迭,但年代故事中的坚定信仰和济世品质在今天仍具有触及灵魂的精神感召作用,现实题材剧作者当着力于在真历史的艺术浓缩中将其水到渠成地注入剧作中,从而让作品与社会同频共振、与观众深心共鸣。

倾真心才会得民心,接地气才会有生气。创作者只有辩证处理好环境营造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精神内核与故事编织的关系、年代特质与现实脉搏的关系,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生动的艺术创作,让作品中的感人瞬间激发生活联想、丰富伦理感知、契合内心期待、引发情感共鸣,艺术地呈现社会生活中的常识高下、常情冷暖、常德好恶,生动地诠释小人物对美好梦想的期盼与奋斗,才能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将现实题材电视剧打造成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精品之作。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山月不知心底事》选择了“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策略。
B.将社会正气与时代精神悄然植入张弛有度的情节之中是现实题材电视剧通向精品化的正道。
C.电视剧《大江大河》以超越时空的现实观照作为艺术表征之--,让不少观众产生共鸣。
D.在全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要实现繁荣发展,不应该只注重内容上的精品化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全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实现精品化这个中心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层层递进展开论证,在论证中注重辩证看待问题。
C.文章列举了一些能产生艺术魅力、激发观众收视热情的优秀电视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
D.文章末段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者提出希望,突出文章的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的优秀电视剧能够将正向的精神立意融入情节和人物之中,让故事对观众产生了持久且强烈的吸引力。
B.在时空背景的潜沉里塑造人物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道,而在年代故事的隐喻中呼应现实则不是。
C.主题内蕴和故事魅力,对于优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而言缺一不可,并且应该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互村互彰。
D.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者要付出真心,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才能够在文化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2020-02-08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个统一的整体,尊时必须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时;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须是崇尚道义、敬德保民,坚持以道义尊时守位。

实践表明,客观上相同的时和位,对于持不同立场,立足于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来说,并不一样。因此,“尊时”应当尊什么“时”,“守位”应当守什么“位”,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是奴隶社会没落衰败之时,另一方面却是新兴地主阶级蓬勃生长之时。那么“尊时”,究竟是应当顽固地坚持旧的时代秩序,还是勇敢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守位”是守没落的奴隶主之“位”,还是新兴地主之“位”?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周公的时位观不同于纣王,也不同于管蔡;而孔子的时位观也不同于鲁国贵族的“三桓”,更不同于伯夷叔齐。墨家、法家正是由于自己选择的尊时守位,才不能见容于当时中原的齐、鲁、韩、魏诸国的当权者,不得不远走南楚和西秦。

由此可见,“尊时”决不应当只根据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贪恋个人的某些暂时权位,享安富尊荣。真正的尊时守位,应当是指行为的主体者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的主流,坚持正确的方向,代表着社会先进势力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明智地选择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去创造历史。为此,他们必须抗击逆流,克服险阻,有时甚至会牺牲自身的暂时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在自身的实践中。

既然人们的“时”“位”观中具有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内容,而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展现的;那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我们的尊时守位来说就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处在一定时空中的主体,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尊”真正的“时”,“守”正确的“位”。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像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通过“尊时守位”来彰显。同样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正是凭借他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尊时守位的劳动和贡献中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尊时守位加以贯彻和落实。

(摘编自王颖、陈瑛《论“尊时守位”》)

材料二:

春节期间邂逅两个词:“外出守岁”出自大年初一的央视晚间新闻;“春节游行”出自春节前夕的《光明日报》。笔者以为,前者,如果是参加家庭之外的迎新活动,那是东施效颦;后者也许是欧洲小镇人过中国年的不得要领。二者都算混搭。其中外出守岁,是否偏离了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进入腊八,一直到元宵,特别是除夕和初一,几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义,中国家庭都会自觉对标。这是春节的时间性。公务人员、职员、商人、农民、学生及各色人等,随着春节的临近,无不迅速回归作为一个家庭的角色。一场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就是回家乡、去团圆,这是春节为人儿女、为人父母的“人本位”取向。

旅游过年再怎么时兴,也一定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央视春晚再怎么创新,也必须以家庭团圆为基本取向。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尊时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体。几点贴春联,几点祭祀先祖,几点吃团年饭,几点看春晚,几点迎新年放鞭炮,堪称倒计时的拉长版。这一晚,祖辈安享晚辈孝敬,父母操持完岁末最后的家务,儿孙沉浸在一年中最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什么经济拮据、职场烦恼、学习压力,统统让位于温情相聚。就是在旧社会,逃债的穷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贴了春联门神,讨债的人也不能再上门。

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一年只有这一次。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

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

长假毕,一场反向迁徙,演绎着人们开始恢复各种社会角色。上班收心,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干出“开门红”,应该是过好大年的必然续篇,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

(摘编自易国祥《彰显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时与守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是道义。
B.真正的尊时守位要求主体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主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
C.材料二中作者对“外出守岁”与“春节游行”两种做法持反对态度,认为它们偏离了尊时守位的历史传统。
D.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而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这是一种不够文化自爱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尊时守位的意义与价值,材料一更具理论特色,而材料二更具现实针对性。
B.墨家与法家之所以不能见容于当时中原诸国的当权者,是因为他们在时与位的选择上是错误的。
C.个体要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D.春节集中体现了尊时守位这一历史传统,尤其是除夕当天,这一传统体现得更加明显,要求更加清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C.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D.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明·洪应明《菜根谭》)
4.材料一指出:“像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请结合所积累的知识,从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位,分析他的时位观。
5.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谈谈其在当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023-02-10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有民族和国家无论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如何不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只是有时间上的早晚和途径上的不同而已。就此而言,现代化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与价值指向,又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具体实践和现实运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成功走出了一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理性地看待和透视西方式现代化实践,剥离其主观为资本的不利因素,挖掘其客观上形成的一般性经验和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和借鉴西方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如工业化是任何现代化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保障、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思想创新和教育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等,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比如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理念,走出了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当代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理论基础。相对传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开拓了新境界。

中国进入现代化,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进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前,世界的现代化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有35个,但这35个经济体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国进入现代化意味着全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占比将从现有的不到七分之一迅速提升为三分之一。这是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的伟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发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世界已进入现代化的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而中国进入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吸取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全世界的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借鉴,贡献了中国式的智慧与方案,这是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进步与成就。

西方的现代化是建立在霸权崛起逻辑基础上的现代化,而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和平崛起的内在本质。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家实力增强后,也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在疫情肆虐、经济低迷、国际局势纷乱复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B.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中国走出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其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相关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现代化也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道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进步都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中国进入现代化,将大大提高全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这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C.在吸取人类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必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的目的。
D.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增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烙印”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最终落实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B.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通过百年奋斗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
C.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内在矛盾。
D.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地强化制造业,力促科技进步,并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4.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哪些开创性意义?
5.我们如何更好实现中国现代化?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02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