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160585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使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FAOSTAT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的口粮,价值高达2000亿元。一方面,是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另一方面,是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加强粮食安全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人人有责》)

材料四

近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合编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发布。报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与2018年相比增加1000万,与几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万。2020年,全球至少新增约8300万饥饿人口。报告分析,受饥饿问题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分别为非洲(19.1%)、亚洲(8.3%)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7.4%),至少25个国家今年将面临严重饥荒风险,全球濒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副秘书长洛科克发布了总额为103亿美元的募捐呼吁,以帮助低收入和脆弱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其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所需款项占到了一半以上,包括49亿援助资金和用于预防饥荒的5亿特别款项。

许多饥荒背后的原因并非食物供应能力的减少,而是社会和经济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人为造成的粮食流通和供应受阻让依赖粮食进口的地区面临严峻考验。为确保国内供应,疫情发生以来,俄罗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个国家限制甚至停止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而那些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更是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摘编自《观察: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安全形势严峻》)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年总产量均保持在4500万吨以上,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B.2005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年总产量整体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15年之后,增速逐渐放缓。
C.2017年,我国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低于稻谷和玉米,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2017年,我国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优势最明显。
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既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B.近几年,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呈增长态势,说明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世界不少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C.疫情发生以来,俄罗斯、越南、埃及等多个国家限制或停止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
D.阿马蒂亚·森认为,正是由于人为造成的粮食流通和供应受阻,依赖粮食进口的地区才会发生饥荒。
3.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时评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巨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了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B.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C.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
D.齐白石认为,“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仅仅模仿我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就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
B.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而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
C.匠心之道“离”很重要,要想达到“离”的境界,工艺技术必须不断创新,文中麦克林托克的例子足以证明。
D.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     
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公差也要“执拗”返工。
C.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5.“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新形势下,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12-15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一经上线便引发关注。不同于以往广受诟病的人工智障,它能够深度理解上下文的关联,完成写文章、邮件甚至是敲代码的复杂任务。于是,便有了一些大学生借以写出的高分论文。但这不是作弊吗?依靠ChatGPT创作对孩子们的培养有好处吗?

不止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因此,ChatGPT处境尴尬:一边因其强大的学习辅助功能而横扫各大学校园,成为学生眼中的作业神器;一边却被多所高校列入黑名单,遭受强力封杀。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担心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ChatGPT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我们几千年来依靠的书本、图书馆并没有两样,基于这样强大的知识工具,孩子们应该学得更好。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撰文指出,面对ChatGPT,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重大调整。他建议: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徐倜也对学生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持开放态度。他认为,一个好问题,既是年轻用户与ChatGPT对话的起点,也是校园学子做好学术研究的开端。他告诉同学们,要学会提出新奇选题,研究真问题,而非杜撰问题。

(摘编自刘胤衡《ChatGPT“横扫校园缘何遭封杀》)

材料二:

在前不久组织的一次科普座谈会上,有专家表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给科普创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因为随着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日趋成熟,普通读者可能难以区分哪些作品是由人工智能生产出来的。当然,在科普作品的情感方面,也许人工智能还不能比肩人类,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仍然不能忽视。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产品不断融入甚至是侵入生活各个角落,有关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哪些挑战的讨论也日渐多了起来,当然也有人会担心它会让很多人失业。

从研发者的视角来说,至少应该把科技向善作为一个终极目标,在最大的范围内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引导人工智能产品释放最大的人性之善,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产品需要以为人服务为宗旨,不能脱离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目标。我们有必要关注和研究新技术应该保持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范围内,才更符合全体人类的发展利益,这其实是一种立场和价值导向的问题,当然这应该是全人类共同持有的一种警觉。

(摘编自王大鹏《ChatGPT“狂飙引担忧》)

材料三:

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茧房无处不在。为喜欢的视频点赞,会刷到越来越多相关类型的作品;购物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展示商品;社交媒体会根据用户喜好,过滤掉不感兴趣的内容。

ChatGPT的出现,成为人类获取信息方式的一次革命。作为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聊天程序,它能够打破信息茧房吗?

从使用场景来看,ChatGPT的运作模式与搜索引擎最为接近,但区别也非常明显。首先是数据来源。搜索引擎的数据来源是互联网的数据池。ChatGPT使用的数据则来自训练模型,它不具备联网功能,最初上线时的数据仅截止到2021年。二者的交互方式也不一样。搜索引擎只是将与搜索关键词关联性最高的内容展现给用户,而ChatGPT可以理解自然语言,有逻辑地与用户进行交流,交互能力更强,输出的方式也更多元化。没有了基于个人习惯的个性化定制,ChatGPT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搜索时代的信息茧房。

但与此同时,ChatGPT也将在未来建起新的信息壁垒。正如SamAltman所说,GPT在迭代过程中必然存在偏见,它不可能保持完全中立。GPT生成答案是个性化控制的结果,迭代的过程则是更精准地控制个性化的过程。

(摘编自瀚星《马斯克忌惮ChatGPT,让人类更聪明还是更愚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与以往广受诟病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不同,它具有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
B.在谭旭东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他们如果利用功能强大的全新的知识工具ChatGPT进行写作,是可以理解的。
C.由ChatGPT的飞速发展来看,科技固然可以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能、减轻工作负担,但对其放任自流有可能威胁人类发展。
D.ChatGPT虽然没有了基于个人习惯的个性化定制,但是在其迭代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精准化控制,所以很难受到信息茧房的束缚和影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ChatGPT上线后在高校的处境,介绍了上海大学两位教师、上海教委一位领导对ChatGPT的积极态度。
B.材料二介绍了有的专家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给科普创作带来挑战的担忧,有的人甚至担心其会让很多人失业。
C.材料三认为ChatGPT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搜索时代的信息茧房,所以不会为消费者提供基于个人习惯的个性化定制。
D.材料一针对现实介绍不同看法,材料二基于问题提出远景建议,材料三介绍信息茧房的知识后分析了ChatGPT的特点。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ChatGPT下一个简要定义。
5.对于相关人群而言,怎样迎接ChatGPT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3-06-16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②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③正如三毛说的那样,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④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⑤存在于气质里,在谈吐上,在工作中。⑥我们看到,无论在什么场合,习总书记总能引经据典、充满睿智、光彩照人,这与青年时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⑦所以,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加强理论修养,读马列著作,读经史子集,广泛涉猎方能厚积薄发,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和道德修养。

(王富强《年轻干部要多读“两本书”》)

材料二: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李娟《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材料三: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英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对材料一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占有知识和提升精神境界。其中提升精神境界是作者要立论的重点。
B.第②句是对第①句的进一步分析,起到连接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C.③~⑥句列举三毛和习近平的事例论证观点,材料典型,非常有说服力。
D.第⑦句总结全段,得出结论:青年人一定要多读经典,厚积薄发,不断提升精神修养。
2.下列对材料三中作者亲身读书经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读诗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这一观点。
B.作者的自身经历详略得当,先详后略,详写外国,略写中国,是因为作者外国诗读的多,并且读得深透。
C.三段经历都是为证明同一观点,看似重复,实则同中有异。
D.用自身经历作材料来分析观点,让读者感到亲切且易信服,也增强说明力。
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对比,扬前抑后,态度鲜明。
B.材料三说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要靠不断地读诗来实现。
C.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D.三则材料都倡导要读书,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4.材料三中两次提到“变迁”一词,请结合“趣味”写出“变迁”的三个层次。
5.结合三则材料,请你谈谈读书的意义。
2022-06-16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