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书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60795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堪称皇皇巨著,小说以周氏三兄妹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写出了城市平民近50年来生活的巨大变迁,表达了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

《人世间》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写作回应时代生活的力量,它极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俄苏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科学的历史观、浪漫的人文精神和出色的文学表达的三结合。《人世间》的感染力,说明真正的现实主义既不老也不过时,它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好的寓所。重张现实主义,也是重建写作与时代、历史和生活的素朴而亲密的关系,重树现实主义写作的尊严和意义。

小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文学青年的阅读圣经和励志经典,写的可以说是英雄;《人世间》写的是百姓生活,它将励志色彩潜隐在作品当中,写人物、写人心,对当下青年读者具有教科书意义。同时,《人世间》不是以人物情节大开大阖、跌宕起伏取胜,它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的心田,让读者看到近半个世纪间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

多年来,文学似乎习惯了“中立”“零度”,梁晓声的《人世间》却体现出作家鲜明的价值立场和悲悯情怀。《人世间》是一部近半个世纪中国城市平民的生活史,是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史,是底层青年不懈奋斗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书写“好人文化”的向善史。小说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价值中立”也是一种价值,“零度写作”也是一种“度”。但文学不仅不可能“中立”“零度”,真正伟大的文学,一定是积极地有态度地介入生活,有效地探入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世间》的探入空间是东北某个城市某个角落的平民区,通过对这个地方从形成到消失和被改造的漫长历史的展示,记录时代变化下的人们的生活乃至命运的变迁,探讨他们的苦乐悲欢以及背后的原因。它充分地发挥了文学介入生活的功能,提出了许多真问题,并通过生活自身来解决、解答它。梁晓声写作中的这种价值立场和悲悯情怀,是梁晓声作为一个作家最值得尊敬之处。

《人世间》不是极端的故事、耸人听闻的怪谈或者聚焦于人性阴暗、卑琐、恶劣面的“批判”,它写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他们的情感、见识、道德是一般人的水准,他们的遭遇也很少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大起大落,他们经历了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会经历的生活变迁,因而这个小说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意味:在具体的人物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它与《平凡的世界》挺像,路遥以农民为中心,梁晓声以工人为中心,但是没有人怀疑他们写的都是转型时代里的中国人,是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同代人。

《人世间》写出了一系列层次分明、鲜明独特的典型人物,这是作品具有很强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世间》里的人,是从时代生活走出来的血肉丰满的人,是具体历史环境里的人,他们身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时代激情,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力量。小说写出了平凡世界里可信的人,也写出了精英世界里可敬的人,写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理想向度。周秉昆、周秉义兄弟因此成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鲜明生动的这两个。

(摘编自行超《凸显人性正能量的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以周氏三兄妹为主线,摹写了一座城市几十年间的变迁,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B.《人世间》的成功佐证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必要性,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张重建。
C.《人世间》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励志书,其情节舒缓,对人性之善之纯的描写有教科书意义。
D.作为一部具有史书价值的小说,《人世间》恰当地体现了价值“中立”和“零度”写作的创作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刻画人性、人文关怀、塑造人物等方面,论述《人世间》蕴含的人性正能量价值。
B.文章采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方法,阐释了《人世间》所凸显的人性正能量价值,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C.文章第五段以《人世间》创作为例,阐释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积极介入生活领域。
D.文章第六段借对《平凡的世界》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人世间》以“好人”为描写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堪称科学历史观、浪漫人文精神、出色文学表达的三结合,也是对俄苏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应、继承和发扬。
B.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一样,梁晓声《人世间》抒写了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和底层青年蓬勃奋斗的向善史,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
C.《人世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洋溢着向上的理想和时代激情,他们富有人性的光辉,也是“踏实苦干”的国家的“脊梁”。
D.《人世间》之所以富有感染力,是因为其拒绝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大起大落,摒弃人性阴暗、卑琐、恶劣面的“批判”。
【知识点】 书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缈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缈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
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
D.李白热爱并讴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他关注民生,《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例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语文阅刊公众号: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1-06-08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有人说,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 “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
B.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C.书中神话故事里的“神瑛侍者”,“神瑛”即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作者认为,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里,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述说了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证明《红楼梦》开篇的神话故事,是有着一定的现实痕迹的。
C.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写出了其内心的慨叹。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2020-10-17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本是一个社会习惯用语。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命名,说明这部作品要写的一定是人间世事。曾有评论说,一听《人世间》的篇名,就知道这是梁晓声写的,因为梁晓声的人间情怀,因为梁晓声的现实主义。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八天后,新中国宣告成立,说梁晓声是“共和国作家”,名副其实。梁晓声的人生命运,天然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是亲历者,70年的风风雨雨他都经历过,而且都对他的人生发生过影响;他是见证者,国家和人民是怎么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他有发言权,也有说服力。

梁晓声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是时代的发展进步推举着他,让他不断获得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和视野,更新自己的方法和路径。他说他的写作,是在做一个时代书记员的工作。他进入这个时代,观察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这种执着和认真,奠定了梁晓声作品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人世间》无疑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

作为一位作家,梁晓声的生活遭遇,本然地驱策着他去关注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给予深深的怜惜和同情。所有这些,都能从《人世间》中找到梁晓声诚恳的表述。与此同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更写到了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手足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

而且,在《人世间》里,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并不是笼统或绝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就会被自自然然地显露出来。《人世间》写到,和周秉昆一同长大、一路相互照应的曹德宝,因为自己没能得到一套更好的房子,不惜实名举报秉公办事的副市长周秉义。梁晓声对这种刁民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处理的:周秉昆和曹德宝不经意相遇了,后者低下头,一晃而过。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是非好恶之心。

梁晓声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平民意识。梁晓声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

那么,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人世间》是一部留住了时间的作品,它也定然会被时间所留住。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人世间》的篇名,就知道是梁晓声写的,因为梁晓声的人间情怀和他的现实主义;一部长篇小说用“人世间”来命名,说明这部作品要写的可能是人间世事。
B.因为梁晓声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所以他执着认真地观察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
C.小说《人世间》中有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生活的艰辛不易的同情,更有对他们自尊自爱、对命运的抗争等优秀品质的表述。
D.作者以曹德宝为例,说明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迟早会自然显露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拥有人民立场和情怀、“好人文化观”等方面来论证的。
B.文章第5段以《人世间》中的人物周秉坤和曹德宝为例,意在论证生活在底层社会中的平民容易显露自私。
C.文章指出“人在现实中可以、应该是怎样的”,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后,进而论述《人世间》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D.文章对梁晓声《人世间》这部著作的评述,既有对其艺术特点和内容意蕴的整体阐释,又有具体的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了解作家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那么代表了他的现实主义高度的《人世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B.《人世间》的成功,表明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作品中当事人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是非好恶之心的。
C.《人世间》无时无处不在体现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种思想的光辉。
D.梁晓声不仅仅只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他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要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就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
2022-06-11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