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房玄龄等 > 《晋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611418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书,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辅佐,帮助
②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如果真的
③不给铠仗                                                     铠仗:铠甲和兵器
④逖布囊盛土如米状                                  以:用
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                    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
⑥后赵境土渐                                               蹙:收缩
⑦逖不                                                      报:向上级请示
听其互市                                               而:却
A.①④B.②③C.⑤⑦D.⑥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遗民遭残贼
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
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
C.于是公私丰赡
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
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
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
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
4.我国史书讲究措辞,一字之中或有深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仍”字体现了祖逖怎样的精神,并从文中另找出一个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
【知识点】 《晋书》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兰亭集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晋书·王羲之传(节选)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1.下列对文本(二)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2023-03-04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曾少袭爵,魏明帝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上疏曰:臣闻为国者以清静为基,今海内虚耗,事役众多,诚宜恤养黎元,悦以使人。郡守之权虽轻,犹专任千里,比之于古,则列国之君也。臣愚以为其有老病不隐亲人物,及宰牧少恩,烦挠百姓者,皆可征还,为更选代。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曾在司隶积年,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驺,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迁征北将军,进封颍昌乡侯。武帝袭王位,以曾为晋丞相。与裴秀、王沈等劝进。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帝于朝堂素服举哀,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初,司隶校尉傅玄著论称曾及荀顗曰: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颍昌何侯乎,其荀侯乎!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B.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C.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D.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处在四方边裔,故称四裔;后泛指四方边远的地方。
C.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时,以羊、豕作为牺牲称为“太牢”。文中指丰盛的宴席。
D.酬酢指主客间相互敬酒,主向客敬酒叫酬,客还敬主叫酢;后泛指交际应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曾重视民生,请求整顿吏治。他曾上疏言政,认为郡守掌管地方,就像古代列国的君主,建议皇上替换扰民劳民尸位素餐的地方官吏。
B.何曾刚直敢言,多次触犯权贵。他冒死弹劾恃宠作威的抚军校事尹模,又斥责步兵校尉阮籍放诞无礼,请求朝廷治罪,皇上都没有采纳。
C.何曾为官多年,深受帝王器重。正元年间,文帝派武帝送他赴任;武帝即位后,官拜太尉,食邑千八百户;死后皇上素服举哀,赏赐丰厚。
D.何曾恪守礼义,得到人们称赞。他孝顺严谨,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与妻子相见,也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因此受到司隶校尉傅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为国者以清静为基,今海内虚耗,事役众多,诚宜恤养黎元,悦以使人。
(2)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
2021-05-14更新 | 1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波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汉代,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
C.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与王述感情上不合。等到王述得到显要职位后,王羲之先是请求朝廷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后来又称病离开会稽郡。
B.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抒发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称为郗家的女婿。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留(地名)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2)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2019-06-18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