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61830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壮,字集生,南海人。万历四十七年以进士第三人授翰林编修。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崇祯初,起子壮故官,累迁礼部右侍郎。流贼犯皇陵,帝素服召对廷臣。子壮言:“今日所急,在收人心。宜下罪己诏,激发忠义。”帝纳之。乃会诸臣,列上蠲租、清狱、使过、宥罪等十二事。帝以海内多故,思广罗贤才,下诏援《祖训》,郡王子孙文武堪任用者,得考验授职。子壮虑为民患,立陈五不可。会唐王上疏,历引前代故事,诋子壮,遂除名,下之狱,坐赎徒归。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协理詹事府。未上,京师陷。福王立,起礼部尚书。至芜湖,南京亦失守,乃归。唐王立福建,召相子壮。以前议宗室事,有宿憾,辞不行。顺治三年,汀州遗变,丁魁楚等拥立桂王子永明王由榔于肇庆。苏观生又议立唐王弟聿,子壮沮不得,退居邑之九江村。永明王授子壮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军务。会大兵入广州,聿被执死,子壮止不行。明年春,张家玉、陈邦彦及新会王兴、潮阳赖其肖先后起兵,子壮亦以七月起兵九江村。兵多蜒户番鬼,善战。乃与陈邦彦约共攻广州,结故指挥使杨可观等为内应。事泄,可观等死。子壮驻五羊驿,为大兵击败,走还九江村,长子上庸阵殁。会故御史麦而炫破高明,迎子壮,以故主事朱实莲摄县事。实莲,子壮邑子也。九月,大兵克高明,实莲战死。子壮、而炫俱执至广州,不降,被戮。子壮母自缢。永明王赠子壮番禹侯,谥文忠,荫子上图锦衣卫指挥使。

(选自《明史·陈子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B.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C.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D.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赋税、水利等。
B.素服,居丧期间或遇到凶事时所穿的白色或本色衣服,也指日常穿的便服。
C.除名,削除名籍,我国古代一种用来惩处犯罪官员的方法,即革职免官。
D.詹事府,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壮担任礼部右侍郎时,朝廷发生了流贼侵犯皇陵的事情,他劝说皇帝下罪己诏收拢人心,建议被皇帝采纳。
B.皇帝打算任用郡王子孙中有才能的人,陈子壮担心会给百姓带来祸患而加以反对,结果触怒皇帝,被关进监狱。
C.明亡后,陈子壮起兵抗清,与陈邦彦相约一同进攻广州,并联系杨可观等人里应外合,然而事情泄露,导致失败。
D.清兵进攻高明,陈子壮战败被捕,因为拒不投降,最终被杀,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得到永明王的肯定与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王立福建,召相子壮。以前议宗室事,有宿憾,辞不行。
(2)子壮驻五羊驿,为大兵击败,走还九江村,长子上庸阵殁。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宪宗初,擢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参预机务。旋进礼部尚书。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承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协心辅治。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葬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诏。”占城奏安南侵扰,帝欲遣大臣往解。溥等言:“外国相侵,有司檄谕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问罪兴师,后患滋大”于是罢不遣。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等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既毕,赐茶而退。自成化间,宪宗召对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寻以灾异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经月不报,而言官论救何鼎忤旨待罪者久,溥等皆以为言。于是悉下诸章,而罢诸言官弗问。溥时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朝参。十一年,以目疾乞归。帝眷留,久之乃许。逾年卒,太师,谥文靖。溥性凝重有度,在内阁十二年,从容辅导。人有过误,辄为掩覆,曰:“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屡遇大狱及逮系言官,委曲调剂。孝宗仁厚,多纳溥等所言,天下阴受其福。尝曰:“祖宗法度所以惠元元者备矣,患不能守耳。”卒无所更置。性至孝,尝再庐墓。自奉甚薄,好施予。置义田八百亩赡宗族,请籍记于官,以垂永久,帝为复其徭役。

(节选自《明史·徐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等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
B.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等/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
C.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等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
D.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等/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辅在明代是内阁首席大学士的习惯称谓,主持内阁大政,权力相当于宰相。
B.赠,也称追赠、追封、追晋,指朝廷对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
C.祖宗特指帝王的祖先,有开国贡献的君主一般称祖,而继嗣的君主一般称宗。
D.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建屋居住,守护坟墓,以示孝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溥孝亲克己,宽容朝臣。对父母至孝,对族人关爱,对朝臣宽容,朝臣们有些小的过错,他总是帮忙掩盖过去,不因小过而毁掉他们的前途。
B.徐溥坚持原则,处事谨慎。孝宗要为不该复职的官员复职,他认为如此会后患无穷,拒绝执行;占城和安南不和,他认为派使臣调解必有后患,最终作罢。
C.徐溥进谏称旨,皇帝倚重。他的许多建议都被孝宗采纳,百姓也因此得到好处,他年老请求退休,孝宗不允,后因患眼病请退,才勉强答应。
D.徐溥因循守法,无所更改。他认为先代帝王制定的惠及百姓的法令制度已经很完善了,所担忧的是不能坚守,因而他在任期间对旧法无所更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协心辅治。
(2)置义田八百亩赡宗族,请籍记于官,以垂永久,帝为复其徭役。
2021-05-03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 “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痛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怒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两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2019-10-07更新 | 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服除,以右金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民间子弟八岁不学者       砺则利
B.继宗以菱芡、历书       小学而大
C.天下不钱者             其子
D.尽廨中器物付有司       杯盘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坚守清苦,一心为民。他就任嘉兴知府时,只有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住宅简陋冷清;时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生活上的困苦,并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鞭挞致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清廉自守,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独具慧眼,善识人才。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24-01-30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