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报告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63145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大约十万年前现代智人从非洲稀树草原迁移到气候更冷的地区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不得不保护自己免受风霜的侵袭。人们开始实验用各类不同的纤维去纺纱和织布,以御寒和防晒。世界各地独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把植物转化为布匹的方法,棉花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人类的栽培更进一步地改变了棉花。一开始,棉花只是一种杂乱的多年生灌木或矮树,有着坚硬外壳的小小的种子,上面覆盖着粗乱的很难区分开来的绒毛;人们把它改造成了一种紧凑的矮小的一年生植物,种子上长着大量的白色长纤维,很容易开花结果。棉花种植者小心地进行实验,把它培育成可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布料需求的作物。他们改良棉花使其适合某些生态环境,将其移栽到远方,扩展其适应范围,增加其多样性。与自然界其他许多物种一样,人类的培育加速并改造了棉花的生物史。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西汉时期,海南岛居民已经开始种棉织布。不过棉花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大范围普及,仅在西南边疆和东南沿海省份种植。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人那里学习了纺织技术。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使得棉花种植在江南地区快速推广。元代时期,政府重视农桑,棉花种植完成了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南宋书籍中最早出现“棉”字,到清代,棉或棉花最终成为习惯用语。元以后的诸多农史文献,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都有对棉花种植情况的详细记载,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棉花种植“寸土皆有”。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我国棉花产业“大而不强”,棉花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种”的环节,存在品种多而杂乱、种植户只求产量不重质量的现象;而在随后的收、储等环节均存在规模化不足、分级不清的情况,导致一些高端纺织企业宁愿加价进口国外高端原棉。近几年,我国棉花产量较为稳定,总体维持在500万吨以上;我国棉花进口量和进口金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棉花进口量为216万吨,同比增长16.8%。进口金额为3565.2百万美元,同比下降0.1%。据悉,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每年需进口150万吨左右棉花。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渠道,加强与巴西、印度等重要棉花生产国合作,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此外,为防止棉贱伤农,维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我国采取了灵活高效的价格调控措施,既能够激发棉农的种棉积极性,满足纺织企业的生产需求,又能够让纺织企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棉花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1.下列图解,不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AB.BC.C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把植物转化为布匹的过程中,棉花不是人们选择的唯一材料,它对人们的重要性是逐年增加的。
B.到明朝时棉花已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作物,这是因为它传入中国后备受重视,一直大范围普及。
C.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会形成低端原料积压难销、高端原料供不应求的局面,棉花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D.我国棉花产业收、储等环节存在问题,为满足国内生产需求,每年需进口150万吨左右高端原棉。
3.棉花能传入中国,成为我国目前广泛种植的作物,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报告 科普-社会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

视听新媒体:从媒体格局的边缘进入了媒体格局的中心。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5年12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 。从用户规模增长率来看,2009-2013年,      ,达到一定程度后,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仍然稳中有升。

表1:      

年份

视频用户规模(万人)

使用率(%)

用户规模增长率(%)

2008.12

20200

67.7

25.5

2009.12

24044

62.6

19.0

2010.12

28398

62.1

18.1

2011.12

32513

63.4

14.6

2012.12

37183

65.9

14.3

2013.12

42820

69.3

15.2

2014.12

43298

66.7

1.1

2015.12

50400

73.2

16.4

(2)

(1)尽管在今天,传统广电的新传媒部门,还在纠结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问题,不过经过不断试水调整,传统电视线视听新媒体转型的概念、路径和目标逐渐清晰。

(2)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传统传媒与用户的交互性,实现传播能力的最大化延伸已是普遍共识。

(3)2013年始,传统电视节目更大胆地拥抱新媒体,利用多种新媒体的手段,吸纳受众、如浙江卫视的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联手腾讯视频,上线15分钟,点击量突破了百万,90分钟突破千万,17小时点击量破亿。腾讯视频制作大量网络周边视频,播放量达到8亿,同时制作网络版《中国网络好声音》节目,打一系列的衍生节目、互动游戏、互动营销方式引领综艺节目的新潮流。

(4)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始播出,创下了纪录片节目的新媒体总播放量达8亿的新纪录。分析来看,是由第一季的好口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提前数月的火爆预热,再加上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凤凰视频等网站的联手热播,共同造就。

(5)用互联网的思维办电视节目,并不只是让节目连上网络就行了,也不只是做个app,就算步入了互联网4G时代了,这需要节目制作方从内容制作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电视播出管理转变为打造一个与观众和网友的互动平台,从单纯的内容制作机构,升级为内容分发平台,需要与屏幕前的观众联系起来,随时随地的以最便捷的方式互动。

(6)例如有一种被称作为S20的互动模式,正将电视与电视这两个看似毫不关联的平台进行有效的连接,让双屏用户在追剧的同时能随手购买感兴趣的产品。

(7)2014年4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微博、微信宣传,聚拢人气,打造高收视,同时联手淘宝网,实现美食同步销售。据统计,节目开播的一小时内,200万人在手机天猫上,边看边买,整个周末累计540万人访问天猫食品《舌尖2》的合作页面,节目中提到的雷山鱼酱,上线仅仅半天,1000份全部卖完,四川腊肉也累计卖出10000份。

(8)节目创作思路的改变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最初电视只能用来看,受众单项接收信息,无法将收到的过程瞬间感受进行反馈,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微信、微博、短信,弹幕、摇摇、红包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的标配,建立受众时反馈环状通道,让电视节目有的聊,有的玩,二“电视加电商”的创新性结合让电视节目预售中消费行为发生关联,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提高了商业价值,还为传统广电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开拓了思路,看电视时还可以买,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台网互动,命中了“网生代”受众的喜好与需要,成为电视制作不可逆的趋势。

(9)今天的公众借助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报道模式,“新闻报道加社交媒体”,构成动态的新闻产品,这使得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变成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10)新闻联播在2013年大幅度减少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数量。新增的现场同期声的运用,环境氛围的展示,花絮细节的纳入、微博平台的互动使得时政报道生动起来,以至于网友们主动下载并转发相关视频,从而拓展了时政报道的传播空间,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1)这些是值得称赞的进步。时政报告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真正从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播效果出发,关注领导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态度和言行,关注时政活动对于民生民意的影响,这或许是央视新闻在今后的时政报道的创新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请为文本(1)中的表一拟一个标题。
2.根据图表所示,在文本一的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3.文本(2),第(9)段的“过程”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4.文本(2)中主要内容有:①“节目推广上,台网互动共做市场”、②_______、③_____方面。
5.选出符合文本(2)内容的一项(  )
A.传统广电竞争力不强,视频网站后来居上。
B.视频网站协同互联网基因而崛起。
C.传统媒体起步“触网”,当用传统思维。
D.传统试听媒体加强转型。
6.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如“S20”、“APP”、“弹幕”、“摇摇”、“红包”等,有人认为其实有损于汉语的纯洁性,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2019-09-27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图一: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长率(2011-2017)

自武汉2020年1月23日因新冠疫情"封城"后,各线上教育机构陆续推出免费课程,同时也向各地教育局提供线上教育技术支持。

图二:中国部分在线教育机构推出免费课程

时间

机构

事件

2020.1.24

网易有道

向武汉市中、小学提供寒假线上课程

2020.1.24

腾讯教育

面向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各地中小学及高校、教育机构、学生提供在线直播课堂、在线课程

2020.1.26

学而思

为湖北省和全国其他疫区不能正常开学的学生推出校内同步直播课

2020.1.27

新东方

提供100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

2020.1.31

猿辅导

提供小学、初中、高中部分直播课

2020.2.2

作业帮

向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直播课程

(均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资料)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学习体验。然而,好的学习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3月12日,让在线教育“慢”下来——《作业帮新匠师》新书发布暨行业发展研讨会举行。

会议主持人、作业帮公共关系负责人王家耀介绍,过去一年,在线教育为“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自身也经历了快速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社会各界对在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举办研讨会的初衷就是探讨全行业如何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有序、规范、提升内涵,主动地服务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介绍,在线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生态的重要因素;在线教育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确实有粗放、失范、无序的一面,但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正确看待和积极引导,而不能一刀切全盘否定。“不仅在线教育要”慢下来,整个教育也要慢下来。

作业帮执行总裁苏静表示,在线教育具有促经济、促就业、普惠、提效等价值。对于行业当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苏静表示,作业帮将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和政策部署,拥抱监管,做全行业规范发展的标杆,努力成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一步体现行业龙头企业的担当。此外,苏静对在线教育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三个倡议:坚持普惠,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坚持品质,让在线教育更有高度;坚持创新,让在线教育更有锐度。

北京市八一学校原副校长张立红指出,现阶段的中国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学校无疑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三驾马车如何实现协同一体,在线教育如何发挥好补充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对此,张立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协同做好青年老师培训体系;二是坚持教育普惠,向基层地区倾斜资源,比如建设在线理化实验平台;三是以智能、数据等技术助力学校精准教学,提升效率,减少学生时间浪费;四是建设智能题库、数据等平台和能力,服务老师教研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院长罗良表示,要前瞻性地看在线教育的价值和发展。全球未来教育展现出四大趋势,在线教育占其一,而且另外三个趋势都与数字科技技的应用密切相关。关于如何发展高品质的在线教育,罗良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通过智能、数据、交互等技术提升学习兴趣;二是关注学生视力健康,研发革命性的屏幕;三是与学校融合发展;四是坚持教育普惠,在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摘编自人民网2021年3月16日《在线教育如何规范有序发展?专家展开热议》)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前沿技术的使用给在线学习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加之在途时间减少,获取知识更便捷,所以在线学习越来越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B.从材料二图一来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000亿大关;其中2012-2013年的增幅最为显著。
C.在线教育实施过程中,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易使教育出问题。
D.进入后疫情时代,社会各界对在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线教育如何主动地服务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值得探讨。
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侧重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指出,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B.材料二侧重通过两图的比较揭示,在线教育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服务社会,可以促进自身长足稳健发展。
C.材料三侧重强调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特别指出不能为了商业利益,颠倒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材料四侧重通过《作业帮新匠师》新书发布暨行业发展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来探讨在线教育规范有序发展的措施。
3.下列对几则材料写作思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全文的标题是“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可见该新闻还针对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B.材料二两图用事实说话,有具体的数据和时间,相较于其他三则材料更多陈述问题和观点而言,更具客观性和新闻价值。
C.材料三“铜臭味”巧用借代,“毁”与“诲”谐音,从而仿拟“诲人不倦”成“‘毁’人不倦”使语言通俗而形象。
D.材料四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令人信服;同时所引言论不是简单堆砌,而是覆盖社会各界不同层面,增强了现实针对性。
4.当前,要让我国的在线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应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进行自我完善?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2-01-05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城。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了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12日凤凰网)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时期年数泛滥、决堤次数泛滥、决堤均次
魏晋南北朝3612每180年一次
隋唐五代3798每47.3年一次
北宋时期1618约20年一次
金元时期2417每34年一次
明朝27630约9年一次
清朝26784约3年一次
民国时期2544每年1.8次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漠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3.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19-09-27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