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63294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止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尤以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
B.东西方神话具有相通性,偷天地“息壤”而被杀的鲧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两位叛神如出一辙。
C.随着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渐加强,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之下,后世文学逐步丧失了神话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D.《红楼梦》糅合了“士”文化、市民文化等各种思想,流露出的叛逆精神比较复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或有改变。
B.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古代神话的许多特质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与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皆由此衍生。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呈现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蕴含人类较多的普遍性,深挖其价值被文学创作者奉为圭臬。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B.《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对已往与未来的思考。
D.《孔雀东南飞中》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几经演化含义复杂的文化概念,“同人”最初来源于日语的“どうじん”一词,意为“同好,志同道合之人”。1885年,日本文学团体“砚友社”发行了会刊《我乐多文库》,从此,这种由志同道合之人出版的书刊杂志便被称为“同人志”。由于当时的同人志绝大多数属于非商业性的出版物,“同人志”亦一度成为私人出版物的泛称,而“同人”则意指“内容或制作方式不具商业考量”的出版行为。1916年,“东京漫画会”发行了第一本漫画同人志,至此日本的同人志被分为文学与漫画两大类型。现代意义上的“同人”概念便是由日本的漫画同人志文化渐渐衍生而来。20世纪60年代后,漫画日渐成为日本青少年们最主要的阅读出版物之一,日本的漫画产业亦从最初的以漫画同人志为主要发售形式一跃升至大企业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几大主流漫画杂志连连创刊,无数小型漫画杂志的数量和种类亦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商业化的漫画单行本的出版也突飞猛进。漫画产业的繁盛推动着日本动漫电玩文化爆炸性的疯长,使得各类当红作品大受欢迎,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出于原作的狂热的喜爱,这些粉丝纷纷组成同好会,创作了许多基于原作的衍生作品,于是改编商业作品来绘制外传的漫画同人志便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至此,与现代同人意义相似的“衍生类”漫画同人才开始大行其道。日语中的“同人”一词也由“刊载在私人出版物上的同好们的原创作品”逐渐向“同好者在原作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衍生创作产物”转变。

(摘编自刘小源《中国网络同人小说的本土文化渊源》)

材料二:

2016年秋,著名小说作家金庸一纸诉状,将畅销书作家江南送上了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的被告席。金庸认为,江南的作品《此间的少年》对他的几部武侠小说构成侵权。《此间的少年》是一部校园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汴京大学,乔峰、郭靖、令狐冲等大侠们的校园故事。金庸以《此间的少年》使用了其小说人物相同姓名,人物关系、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为由,状告作家江南侵犯著作权。该案被称为“内地同人文学作品第一案”,并于2017425日在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此也引发了同人文学作品相关版权问题的争论。

同人文的版权纠纷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版权邻接权问题,一是一般性的版权侵权问题。那么先从版权邻接权的角度出发,来看同人文是否属于原作品的演绎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一条法律规定了演绎作品的一般形式,即包括改编作品、翻译作品、对原作品进行注释、整理等四种。首先,我们需要区别同人文属于何种形式对原作品的演绎,是否突破了版权邻接权的边际。显而易见的是,同人文并不属于对原作品的翻译、注释和整理。那么,只需要关注同人文是否对原作品的改编即可。改编作品是指在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戏剧、舞蹈等作品形式,对于原作的思想、内容都没有做出大的改编。或者说,改编作品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衍生的作品,是对原著思想内容的二次表达。而同人文一般仅仅借用的是原作的一个角色,作者对这一角色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环境、人物设定等,再以这一角色为同人文的主人公,运用具有同人文作者独创性的表达,创作出与原作品完全不同的思想内容。因此,近代的同人文并非改编作品。

同人文类型中的剧情衍生类,会将同人文定性为演绎作品。理论上,除了判断演绎作品是否具有接触原作品可能性和两个作品表达实质性相似两个要件,关键是将演绎作品与原创作品进行比较,看演绎作品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独创性,是否来自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同人文来说,即使使用了原作品中的角色及作品反映出的如情侣关系、亲属关系、敌友关系等抽象的人物关系,只要同人文中使用的角色与人物关系并不能反映出原作品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则即使同人文角色缺乏独创性要件,但依然处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外,无保护则无侵权一说。因此,同人文学作品并非原作的演绎作品,根据版权法原理,演绎作品的版权保护范围仅限于其具有独创性的成分,那么,在原作人物角色没有单独受到版权法保护的前提下,同人文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可版权性的文学作品,理应单独受到版权法保护。

(摘编自汤晓峰《论同人文学作品的可版权性及法律保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同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而“同人志”都是指非商业性的私人出版物。
B.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同人”一词和现在的“同人”在概念上有很大差异。
C.“同人志”一开始主要是文学类的书刊杂志,漫画类的“同人志”是之后兴起的。
D.日本青少年对漫画阅读的喜爱,促使漫画产业一跃升至大企业规模化的商品生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同人文的产生,其最初原因还是源于读者对于原作的喜爱。
B.“东京漫画会”发行第一本漫画同人志,日本的同人志被分为文学与漫画两大类型。
C.漫画产业的繁盛推动着日本动漫电玩文化爆炸性的疯长,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D.出于对原作的喜爱,同好会的粉丝们改编的商业作品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
3.金庸诉江南案历时两年终于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定此案被诉行为不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你是法院的法官,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写出这样判决的三条理由。
2022-06-22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明代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更紧密,人的自主意识也变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此影响,更多地思考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随着市场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有余暇,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这一切为明清戏曲经典作品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明入清,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创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苦心孤诣才进行写作。《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说《桃花扇》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在于作者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汤显祖曾指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他认为作品所立之“意”,要有超越常人和前人的新意。他通过写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冲突,对明代社会现实作总体性控诉。《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趣”是指戏曲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能准确表现内容。《牡丹亭》写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曲折微妙地凸显封建时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情节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入乎情理之中。把思想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和戏剧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这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神”指人物形象具有神采、神韵。正由于明清优秀戏曲作家在理论上有自觉追求,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才各具个性、各有特点。即使是次要人物,其性格也是多面的、微妙的。像《牡丹亭》里的陈最良,固然是个迂腐塾师,却又有圆滑一面。

至于“色”,是要求剧作要多彩多姿,具有很强的戏剧观赏性。运用伎艺性表演以加强戏剧观赏性,是我国戏曲的审美特色。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本身就有着浓重的伎艺色彩。明清经典作品成功之处,就是有机地结合剧情,丰富“色”的成分,充分展现传统审美趣味。

明清经典戏曲作品,均能做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四字箴言引导下的明清戏曲创作,将戏曲文学推向高峰。

(选自黄天骥《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市场的发展使人口结构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变化,此外,文化的变化,使戏曲创作发生了变化。
B.由明入清,社会经济和政治大变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作家和王夫之等知识分子转而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
C.明清的一些优秀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作者追求全面,苦心孤诣,而且他们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
D.明清经典的戏曲作品都能达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是那些作品的创
作者自觉追求的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部分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
B.文章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证明其作者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
索文献。
C.文章后部分在论证明清经典戏曲的作者掌握的创作规律时,采取了“总——分——总”
的结构。
D.文章几次举了《牡丹亭》为例,是要证明重视 “意、趣、神”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思想是进步思想,它被称为“异端”,可能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
它对自己不利。
B.剧作家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戏曲作家自操檀板,粉墨登场:都有益于戏曲发展。
C.无论是《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还是配角陈最良,都是具有神韵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是多面的,微妙的。
D.戏曲创作规律中的“色”就是指运用伎艺性表演,它是我国戏曲的传统,明清经典作品发扬光大了它。
2017-12-13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州十年,柳宗元为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发现许多美丽的景观,并且用生动传神的文笔加以描写,留下了最富于艺术性的永州文本。永州文本发现和表现的自然美丰富多彩。

形象美是自然美的外在表现形态,事物的这种美,首先来自人们对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山水风光尤其如此。柳宗元永州文本中的山水之美,首先同样表现为由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构成的外在形象之美。这种特征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所写的永州山水多是首次发现,人迹罕至,又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没有俗世的喧嚣,静谧怡然,有超逸之趣。另一方面与柳宗元的心境有关。自然景物以什么形态呈现予文本之中,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柳宗元在永州的心情是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这种心绪在观察、选择和表现景物时必然会发生作用,那些清幽脱俗。卓尔不凡的景物容易与他的心境产生同构,因而,他喜欢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似的清净幽邃境界。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他的作品中飘荡着幽静的气韵。

幽静的境界,一般具有相对封闭、视阔较小,但景物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它处于围合空间之内,自成一体。《钴鉧潭记》:“其清而平者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树木环绕,把水潭围合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树林之间,还有泉水飞挂,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色彩,使景观丰富而不单调。

但幽静不等于缺乏活力。柳宗元毕竟是有着内在精神力量的文学家,他把这种力量投射于客体,使笔下的景物也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感,这就是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苏东坡曾盛赞《袁家渴记》中“每风自四山而下,震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的描写“造语入秒”(《柳宗元集》注引)。这固然不错,但本段景物最激荡人心的应该是洋溢于其中的蓬勃生机。被推为唐人五绝压卷的《江雪》也在表面的平静下积蓄着顽强的生命力量。作品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表面看来似乎与禅家空灵之境一致,实际上作品并没有禅意。渔翁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孤舟独钓的行为,曲折地反映出柳宗元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独立不倚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江雪》是一首无一禅字而通篇洋溢着禅意的佳作”,这种看法是及其表面化的。禅家空灵之境,多一份平和,而少一份力量;多一份超逸,而少一份绚烂。柳宗元承担了一份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但他的生活方式更能展示生命的丰富和光辉。

品格美是指永州山水体现出的一些人格特征,主要是特立独行,高洁脱俗。永州山水因为处于所谓“蛮夷”“荒厉”之地,长期无人欣赏,这是它的不幸,但另一方面,没有俗人染指,却也保持了它的天然个性,所以超尘绝俗。当它们向柳宗元等知音初次展现出来时,便风姿绰约,玉洁冰清,有一种让人惊叹的纯净、高洁之美。柳宗元把自己的人格理想投射到景物之中去,他也从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当二者合一的时候,让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完全同一。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由舒展的精神状态。

永州有幸,遇到心性高洁、才华俊秀、知识渊博、审美感受力敏锐独到的柳宗元,经过柳宗元的发现、改造和提升,而使其山水风物乃至整个永州从蛮荒草野之中升腾起来,以光彩照人的形象呈现于审美领域和中国文化领域,有效地影响了柳宗元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选自陈永康《永州山水诗文:自然美的发现与提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文本中所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独被柳宗元发现,这与他当时想要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有着密切的关系。
B.永州山水的自然美来自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
C.引用“千山鸟飞绝,万顷人踪灭”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以此证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柳宗元的作品中具有幽静的气韵。
D.永州山水呈现于柳宗元文本中的形态,清幽脱俗、卓尔不群,这易与柳宗元的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心境产生同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幽静的境界一般处于围合空间之内,其间的景物具有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且能自成一体。如钴鉧潭就是如此。
B.柳宗元把他内在的精神力量投射在永州山水时,永州文本中的山水景物便具有了静谧怡然且不乏活力的特点
C.苏东坡盛赞《袁家渴记》中的景物描写“造语人妙”,是因为它表现了景物的蓬勃生机,彰显了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
D.《江雪》虽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但并没有禅意,因为禅家的空灵之境比这首诗的意境更平和超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山水在柳宗元的笔下不仅具有幽静而不乏活力的形象美,而且具有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格美。
B.永州山水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很少被人发现,正因为如此,这里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着它的天然个性。
C.当自然景物投射到柳宗元的人格理想中时,他从风姿绰约、玉洁冰清的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
D.永州山水因柳宗元的不幸而幸,柳宗元也因永州山水的不幸而幸;永州山水成就了柳宗元,柳宗元也成就了永州的山水。
2017-03-14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