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16400074
阅读《劝学》和《师说》的节选,完成下面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泳)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今之众人(一般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疑惑)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学者必有师
B.则群聚笑之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或师 ,或不焉                           风雨兴
D.其身也,则耻师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学而大遗”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B.是故益圣,愚益愚
C.食埃土,下饮黄泉D.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通过正反设喻,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
B.《劝学》选段中用“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强调了学习要“坚持”,并且与“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C.《师说》选段中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抨击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
D.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今 韩 愈 既 自 以 为 蜀 之 日 而 吾 子 又 欲 使 吾 为 越 之 雪 不 以 病 乎 非 独 见 病 亦 以 病 吾 子
7.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文本二: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大抵为人,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行步趋跄,不可疾走跳踯。

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凡写字,未问写得工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依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摘编自《童蒙须知》《劝学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B.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C.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人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D.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饮黄泉”中的“下”字与“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中的“东”字用法相同。
B.“其义自见”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见”字含义不同。
C.“心到最急”与“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两句中“急”字含义不同。
D.“工拙如何”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两句中的“拙”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认为,童蒙教育应从服装穿着、言行举止、打扫卫生、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方面展开,先不涉及修身治心、事亲接物。
B.坚持读书,读的遍数多了,就能够背诵并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这种观点和《劝学》借“驽马十驾”“金石可镂”表达的思想相似。
C.表敬意时,古人根据对象的不同称名或称字。如:称呼长辈,要称呼他们的名,不能称字;提到历史人物孙权,辛弃疾称呼的是字。
D.古人以右为尊。如:白居易被贬称为“左迁”;晚辈陪同长辈行走在路上时要站在道路的右侧,和长辈并立时要站在长辈的左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5.在如何读书学习的问题上,两则文本提到了多个因素。对于“心”这一因素,两则文本表达的共同观点是什么?对于“心”与其它因素间关系的认识,又有什么不同?
2023-02-18更新 | 1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书以观                              千里
B.益慕圣贤之                              之不传也久矣
C.不敢出一言以                         师道之不可知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
2.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俟欣悦                                     皆出于此乎
B.不如登高之博见                       其闻道固先乎吾
C.闻者彰                                     耻学于师
D.善假物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3.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余立侍左右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
4.下列句子与“弗之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能                              ②吾从而                         益圣
④则师焉                              ⑤或                                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⑥/③④/②/⑤D.①/②⑤/④/③⑥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为:因此我即使愚钝,最终还是有不少收获。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译为:我曾经一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学到的(收获多)。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为: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译为:以地位低者为师,就足够羞耻;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近乎谄媚。
2022-01-27更新 | 1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选文二)

先王之教,莫荣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集释》, 有改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B.非能             水:游泳
C.德行             彰:清楚
D.圣人生于       疾:急切从事
2.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学也        求尽得
B.绝江河                      学者师达有材
C.善假物也                  莫荣
D.蚓无爪牙             人君人亲所甚欲也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全文的中心论点。
B.选文一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米,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C.选文二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D.选文二所写内容“不争轻重尊卑贫富”,与《师说》中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意在强调:谁懂“道”就拜谁为师。
2020-04-16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