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7 题号:16405128
阅读下而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愍帝建兴元年。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令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元帝建武元年。初,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王之为丞相也,遣行参军谯国桓宣往说平、雅,平、雅皆请降,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芦州,遣参军殷乂诣平、雅。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乂曰:“卿未能保其头,而爱镬邪!”平大怒,于坐斩乂,勒兵国守,退攻之,岁余不下,乃诱其部将谢浮使杀之,逖进据太丘,樊雅犹据谯城,与逖相拒,逖攻之不克,请兵于南中郎将王含。桓宣时为含参军,含遣宣将兵五百助逖。逖谓宣曰:“卿信义已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宣乃单马从两人诣雅曰:“祖豫州方欲平荡刘、石,倚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也。”雅即诣逖降。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王含复遣桓宣救之,虎解去。逖宣为谯国内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怨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汉魏以后的官名,是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以北的地区。
C.部曲,在汉代指军队编制的单位名称,后来也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
D.表,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所用的一种文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居京口时,一边集结勇猛强壮之士为北伐做准备,一边向司马睿分析中原沦落的原因,并主动请缨,但是司马睿的态度并不积极。
B.虽然军需装备匮乏,但是祖逖没有退缩。在渡江时,他拍着船桨发誓,如果不能收复中原,自己就如这东逝的江水一样,绝不会返回。
C.祖逖出任豫州刺史后,派遣部下参军殷乂去谯城见流民首领张平、樊雅,二人也答应归顺,但是殷乂看不起张平,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D.在收复谯城的过程中,祖逖几经受挫,关键时刻得益于桓宣的帮助,作为说客的桓宣不辱使命,成功劝降樊雅,使祖逖顺利占据谯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力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
(2)卿信义已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
5.祖逖北伐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你认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21-22高一下·贵州铜仁·期末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露独扶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材料二:

自梁以来,纂文辞者日众,而至今讫无善本,其以是也夫?夫先生气节道德,海内所知,兹不具论。其文格则授之刘学博,而学博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学识深远,所独得者,方、刘不能逮也。蚤休官,耄耋嗜学不倦,是所纂文辞,上自秦汉,下至于今,搜之也博,择之也精,考之也明,论之也确。使夫读者,若入山以采金玉,而石砾有必分;若入海以探珠玑,而泥沙不辨。纂文辞者,至是而止矣。

(节选自吴启昌《《古文辞类纂》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至其浅深A之际B有古人C所D未尝言回E鼐F独抉G其微H发其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指创作,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词义相同。
B.于,指比,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词义不相同。
C.以,指因为,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词义不相同。
D.靡,指倒下,与现在所说的“风靡一时”的“靡”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在礼部任职期间,担任过乡试及会试的考官,交往的多为当时的知名人士。
B.姚鼐在《四库全书》完成之后,自请辞去礼部主事一职,回到家乡去奉养父母。
C.姚鼐文风接近于欧阳修、曾巩,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其论文以道德经训为源。
D.姚鼐品性清正,平等待人,治学精深,著述颇为丰厚,致力于教育和启迪后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2)使夫读者,若入山以采金玉,而石砾有必分。
5.吴启昌先生是如何评价姚鼐及其《古文辞类纂》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胜,定远人。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

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刺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

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吏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B.师还似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C.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D.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人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是古代对死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洪武”属于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C.“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又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后者。
D.“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占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胜智勇双全,多有战功。在哥哥英年早逝后承袭了他的职务,掌管亲军并多次率军征战。
B.冯胜征讨辽东,指挥有方。元太尉纳哈出本已以献马为名刺探军情,见情势不利,也只好请求投降。
C.冯胜遇事冷静,很有主见。在常茂激变后能及时收降纳哈出部众,获胜归来如实上报军情。
D.冯胜仕途坎坷,几经浮沉。最终因藏匿良马索求珍宝而被太祖免去大将军之职,不再统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
(2)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2019-12-0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                                        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D.其妻以书劝遨还家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                           家祭无忘告
B.徙居华阴                                        为长句
C.欲携妻子与俱隐                                 一犬坐于前
D.鼓无一                                               杀鸡用牛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2021-11-12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