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92 题号:166043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才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当时燕国是其中的一“强”。
D.《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知识点】 议论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属于后者。
B.“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
C.“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
D.“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5.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1-07-30更新 | 3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兼爱》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天下相爱                                          兼:兼顾,无差等
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施不慈                      恶:何,怎么
C.视人身若其身,谁                                   贼:残害,伤害
D.诸侯相攻国者亡有                                   之: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天下兼相爱                                        入前为寿
B.犹有盗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C.犹有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恶得不禁恶劝爱                                     某所,母立于兹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②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4.第一段文字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请找出构成排比的共同语,并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2020-09-21更新 | 1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之士,能为智者之所不能为,则其未及为者,盖不可常理论矣。骐骥之马,足如奔风,升高不轩,履湿不濡,度山越堑,瞬息千里。而适值一马,盖亦能,则虽有此骏,而不足以胜骐骥也。于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鸾,步骤中度,缓急节,锵锵乎道路之间,能行千里而能不行,虽无一时之骏,而久则有万全之功。何者?吾乖其所能而出其所不能,可以扼其喉而夺其气也。且谲诈无方,术略横出,智者之能也;去诡诈而示之大义,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为矣。

故夫谲诈者,司马仲达之所长也。使孔明而出于此,则是以智攻智,以勇击勇,而胜负之未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此孔明之志也,而何敢以求近效哉!故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达以残,孔明以仁;仲达以诈,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达之气已沮矣。八阵列于前,四头八尾,触处为首,进无速奔,退无遽走;突兵不能触其膺,奇兵不能其背;伏兵不能冲其胁,追兵不能袭其后;谋间无所窥,诈谋无所用;当之则破,触之则靡。锋未交而仲达之能已乖矣。

夫仲达出奇制胜,变化如神,天下莫不惮之。虽孙权亦以为可惮,而仲达亦自负其能也。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贾诩等尝之战矣,兵交即败,不敢复出,姑以待弊为名。而其为计者,不过日夕望其死,而无他术也。彼岂孔明敌哉!

论者以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虽知者亦止以为知其短而不用。吾独谓其能为能不为,将以乖仲达之所能,而出其所不能也。故吾尝论孔明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礼乐可兴。

且孔明治蜀,王者之治也。治者,实也;礼乐者,文也。焉有为其实而不能为其文者乎?人能捐千金之璧而不能辞逊者,天下未有,吾固知其必能兴礼乐也。不幸而天不相蜀,孔明早丧,天下犹未能一,而况礼乐乎!使后世妄儒得各肆所见:灭孔明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选自陈亮《酌古论·孔明》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缓急                                        中:合乎
B.而胜负之未可判                           数:数量
C.奇兵不能其背                              缭:绕到
D.贾诩等尝之战矣                           逼:催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不可常理论矣               去诡诈而示之大义
B.而适值一马,盖亦能        行行求与之战
C.且孔明治蜀                      天下未
D.吾独谓其能为能不为        故吾尝论孔明无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无速奔,退无遽走
前进时不快速奔跑,后退时不仓猝逃跑
B.彼岂孔明敌哉
他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呢
C.虽知者亦止以为知其短而不用
虽然智者也只是认为孔明是知道自己的弱点却故意不用
D.不幸而天不相蜀
不幸的是老天都不帮助蜀国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骐骥与骏马相比说明英雄胜于智者。
B.作者认为若假以时日孔明未必能统一天下。
C.诸葛亮大业未竟成为后世妄评的一个借口。
D.选文因运用对比论证使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5.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本文将孔明与仲达比较,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孔明胜于仲达之处。
2022-04-02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