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2 题号:166904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社会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

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现象上坠入“伪”,本质上丧失“真”。他开出的救世良方:返朴,回归至善大朴;归真,摈弃机心巧智;守拙,坚守淳朴本性;不争,遵循自然秩序;以建构“玄德”为终极价值。可见,老子并非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如此则真,否则即伪。真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伪则世道诡诈,愈治愈乱。老子理论这一深层内涵,有着深刻的价值论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人类文明的初衷。老子正是在预设的仁义礼智产生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异化。

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他所描述的是原始生民追求基本生存阶段的人性状态,人类一旦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必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种进化,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刺激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的欲望膨胀。人类由群居到部落、由部落到国家,群体无限扩张,为了保障权利的平衡,限制膨胀的私欲,调节群体的和谐关系,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强制性秩序,否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儒家分蘖而生的《荀子》凸显礼制,强调“礼法并施”,凸显儒法合流,直接影响了《韩非子》的产生,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早期理论依据。

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在治政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令制度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量刑标准,使之免于刑罚而耻于作恶,以刑止刑;以道德仁义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礼义制度,使之耻于无礼而至于仁德,以德弘德,德治与法治互相依存,使百姓畏惧刑罚,追求至善。在修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仁”。将自己锻造为兼顾家国、道德立身、文质彬彬的君子。唯此,才能建构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谐、家庭伦理和谐的社会。

其实,孔子对伪饰的世风也大为不满,曾愤怒地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说明两点:第一,“好仁”“恶不仁”必须出自生命的自觉,“真知仁之可好”,否则就是满口仁义而性不至善的伪君子;第二,每人都具有“好仁”“恶不仁”的先天条件,所以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可见,孔子论“仁”,也强调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的仁,并非巧言令色,哗众取宠,而是出乎“本心”,毫无伪饰。

概括地说,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节选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大道就是“玄德”,以德治世,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
B.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以不断异化来阻碍人类文明的进化。
C.针对人类进化到国家形态的欲望问题,《荀子》发展孔子的理论,提出了“礼法并施”的治世主张。
D.孔子认为社会上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是因为人们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点出了论述对象,但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不属于常规的开宗明义。
B.文章中间段落主要采用引用典籍并加以阐释的方式来论证,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C.文章末段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的论述,用对照手法从差异中寻关联,点明了中心论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纵向展开,最后概括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因此实用性不及孔子的。
B.孔子的以“仁”治政思想,并不只限于德治,也包含法治。是以刑止刑,以德弘德,德法相依。
C.老子和孔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都强调“真”,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对伪饰的世风大为不满。
D.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二者理论上互补,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人说:“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
1.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
B.语境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
C.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
D.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
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
B.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
C.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D.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3.3.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016-11-18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和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二字的望文生义:将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认为《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并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115日 《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指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通晓从古代到现在的种种变化迁移,通过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成就人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B.在为人处世方面,杜绝主观臆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和自以为是。比如做一件事,并不要求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而是顺应条件的变化去实现最合理的目的。
C.克服旧有经验造成的顽固思维模式和主观片面的意识,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能够根据时机做出选择。
D.在探讨“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方面,根据个人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而民众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所以对于天下之人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论语》的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辨造成了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
2023-08-08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了英国纽约市和新泽西州,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飓风的关注。人们都想知道这场风暴为什么能在如此靠北的位置产生如此强大的破坏力。数月后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当年早些时候大量北极海冰融化,形成的大片开放水域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这可能加剧了“桑迪”的猛烈程度——然而这种联系仅仅被描述为“一种较合理的可能机制”。

分析方法的进步使科学家更容易分离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21世纪头几年,很少有机构拥有可以运行包含大量数据的气候模式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如今,研究人员在家中通过云服务就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完成这项工作,甚至还可以将多个模式组合起来多次运行,从而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气候模式本身的准确性也普遍提高了,比如分辨率越来越高,这使其能更精准地提供特定位置的信息。

随着归因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两种研究方法。其中一种被称为概率性事件归因,用于估计人类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某种极端天气事件(例如热浪)的发生概率。科学家会用数值模式模拟极端天气事件,给它预设一个没有发生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对比气候变化场景下的模拟结果,从而确定排放增加等因素是否会提高特定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作为对比,另一种方法重在探寻因果关系或“故事线”。这种方法会针对特定灾害提出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是否使得某一场暴雨的降水量剧增?研究者会通过热力学的变化给出答案,比如温暖的空气含有更多的水蒸气,从而导致降水量增加。

特伦伯思是“故事线”方法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他指出,起初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科学辩论非常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人士逐渐意识到这两种方法其实可以互补。“在理想情况下,你两种方法都应该做,”奥托说,“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结合这两种方法,就能告诉政策制定者,道路和桥梁是否需要应对更强的降水,也可以告知应急管理人员,由于暴风雨,他们将来需要以什么样的频次限制这些道路和桥梁的通行。

2017年,飓风“哈维”在美国休斯敦地区停留数天之时,归因领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当时,飓风给这一地区带来了高达150厘米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纪录。特伦伯思发现,当时墨西哥湾温度极高的海水比正常情况下产生了更大的蒸发量,直接导致了过多的降水。另一方面,奥托和同事也进行了独立的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致使降水量增加了15%。特伦伯思认为,处于飓风易发地区的政府,需要为更大规模的洪水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升级疏散路线,调整建筑规范和改造电网等。

为了确定哪些灾害事件值得投入精力,WWA(“世界天气归因”)为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制定了评价标准,以评估每一个事件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后果。比如对于热浪,就要考虑与之相关的死亡情况,考虑受影响地区是否为人口密集区,以及当地是否过于脆弱。WWA倾向于研究那些会对更多人造成伤害的事件,但也在努力覆盖更多样的地区。南美洲的热浪则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因为它符合WWA对值得关注的热浪的几个评判标准:夏季一开始就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并且受影响的地区很脆弱。

WWA团队必须高效评估每一个极端天气事件。奥托后来告诉我,对于每一项归因研究,他们都需要找到量化的方式.对于热浪,该团队常常通过一段时间内超过某个阈值的温度纪录来定义。干旱则更为复杂.因为它可以用许多方式来定义,如缺乏降雨、土壤湿度降低或地表水位下降等。而每一种定义方式又可能对应多个变量。奥托说:“如果温度非常高,蒸发就会很快,这会导致河流流量降低,从而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仅仅从降雨量上看,是无法捕捉到这些影响的。”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科学家使用了五种不同的数值模式来比较当今与工业革命前的气候条件。他们重点关注了12月初最热的一个星期,发现气候变化使这次热浪的发生概率增加了60倍。阿根廷的温度升高了约1.4℃。已经有研究表明,这种变化可能会增加5.7%的热相关死亡风险。WWA在2022年12月末公布了这些结果,随后,又一场热浪再次席卷了阿根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纪录的高温事件,甚至发生在南半球夏季正式开始之前。这太不正常了。”该组织表示。

WWA在气候研究领域脱颖而出,主要因为它愿意直面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即使是降雨量的微小变化,”WWA认为,“也会影响本就捉襟见肘的食品供应。”由于数据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团队尚无法确定降雨的变化是否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但WWA警告称,该地区“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摘编自洛伊丝·帕什利《气候归因:量化自然灾害真凶》,杜怡心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飓风“桑迪”袭击美国靠北的地方令人惊奇,科学家认为原因可能是,此前曾有大量北极海冰融化,形成的水域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
B.“给它预设一个没有发生气候变化的情景”中的“它”.指的是造成飓风、热浪、暴雨、极端干旱等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极端天气事件。
C.气候归因有两种研究方法,即概率性事件归因和“故事线”,起初这两种方法之间的辩论非常激烈,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方法可以互补。
D.对于每一个极端天气事件,世界天气归因团队都要找到量化的方式,而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一段时间内超过某个阈值的温度纪录来定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极端天气事件超出了常见的范围时,人们就想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是气候归因研究产生的前提。
B.“归因领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可能是因科学家在研究飓风“哈维”带来远超纪录的降水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当时温度极高的海水。
C.“制定了评价标准”以评估“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后果”,可见防范自然灾害需要量化极端天气事件,以评估可能产生的灾害并提前预防。
D.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并进行正确的归因,是为了了解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到了降雨量的变化,因为降雨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捉襟见肘的食品供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5月中旬,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遭暴雨侵袭,部分城镇36小时的降雨量已超过500毫米,洪水造成超过3.6万人背井离乡。
B.2023年6月,波多黎各遭遇高温热浪天气,气温一度高达52℃,当地超市的电风扇、充气泳池等成为热销品。气象学家指出,高温天气已经“危及生命”。
C.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来袭,北京市气象局采用循环数值预报系统准确预报了北京会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各有关方面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
D.加拿大2023年累计发生近6500处野火火灾,截至9月底仍有约900处在燃烧,主要在西部地区。超过20万人因野火被疏散,8名消防员丧生。
4.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可能加剧飓风这种极端天气的危害性的因素。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气候归因具有重要作用?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3-05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