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67016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明代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注】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B.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C.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D.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侘傺,失意的样子,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一句中“侘傺”同义。
B.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考中举人或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的“公车”含义不同。
C.慢易,意为怠慢、轻忽。这里的“慢”与李密《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慢”含义相同。
D.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同致仕。文中指春所公解除政务职责,卸任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所公先世以务农为生,到他这一代才开始读书,最终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B.春所公年轻时家境贫寒,即使教书授徒,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
C.春所公平易近民,听说有不利于民生的政令,便向官府告发邑长令,言辞激烈。
D.春所公虽已年过七旬却仍然童心未泯,和晚辈同嬉同游,诗词唱和,其乐融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
(2)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者。敢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劝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B.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C.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指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性文字。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须先呼台下侍者转.达,于是“陛下”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俯仰,本义指低头与抬头,如《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是应付周旋之意。
D.鼎镬,这里指用于烹人(酷刑)的器具。《汉书·刑法志》记载大辟有凿颠、抽肋、镬烹三种,鼎镬即镬烹之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史为鉴。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灭国的教训,以忠臣为明镜,要求大臣们对不利于人民的事情要积极进谏。
B.唐太宗居安思危。认识到帝王恣意而为、赏罚不明就会导致国家大乱的道理,要求大臣们对他的缺点积极进谏。
C.唐太宗率先垂范。不仅自己接受大臣们的进谏,还要求大臣善于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告诫他们善于纳谏才能劝谏。
D.唐太宗体谅臣子。认为他们因为懦弱、疏远、害怕遭受杀身之祸等原因,才保持沉默,不愿意进谏,所以君主要敞开胸怀,接受谏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2)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5.唐太宗为了让大臣进谏,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022-07-13更新 | 1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光时亨,字含万,桐城人,崇祯甲戌进士。时亨为人有才气,断决明敏,清正自守,性嫉邪,不为群小所悦。起家知四川荣昌县。已而征入京师,历兵刑二科给事中,直声震京师。居有顷,流贼陷山西,入畿辅,直逼京师。有为南迁之说者,时亨言于上曰: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寻为贼踪迹得之,过御河,与御史金铉同投河,铉死而时亨为人所救。移时,苏,遂潜行南还。至宿迁,旦日开舟,行不数里,岸上有军士数辈持剑上船曰:谁为光给事中者?吾等为大帅刘泽清所遣奉迎者也。时亨方持剑问之,铁索已系其颈矣。先是,同郡阮大铖者,名在逆案中,天启中左、魏之死,大铖有力焉。

时亨尝切齿诟詈大铖,而大铖度时亨清正,不可以术数笼致。至是,唆泽清使执之,以阻南迁为时亨罪,而与金坛人周钟、泾阳人武素同日杀之。周、武两人固降贼者也,故野史误称为降贼,至今无白其冤者。时亨初堕陴及自经、投河,屡死不得,而志遂移。卒丧其躯于奸人之手,惜哉!惜哉!康熙丁卯,余入京师,又役事我于舍馆,京师所谓长班者也,年八十余矣。谓余曰:始我事给事光公,当都城破时,予从御河中救给事中起。复拊其膺叹曰:岂知其送与阮、马杀乎!此亦可证野史之诬,因并书之。

(节选自《戴名世·书光给事谏轶事》,有删改)

辛卯,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壬辰,上召对平台,谕阁臣曰: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复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上叹曰: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遂拂袖起。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B.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C.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D.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刑,古代“六部”的组成部分。其中兵部主要负责武官选任、军备征调等事宜。
B.畿辅,文中指京城附近的广大地区。畿,王都所领辖的土地;辅,拱卫都城之意。
C.旦日,文中指第二天。此处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句子中的词义不同。
D.朕,《说文》释之曰“我也”,秦始皇起定为帝王自称之词,文中指崇祯帝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时亨清正自守且忠君爱国。他天性嫉恶如仇因而不为小人所喜欢,为官刚直不阿因而名震京师。京城陷没后他曾屡次自杀却没有成功,潜行南下时也没有通敌叛国。
B.光时亨平生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因痛骂过同乡阮大铖陷害忠良而被阮记恨在心,阮大铖暗地里唆使大帅刘泽清去逮捕他,把他和叛徒一起处死以致世人对他产生误解。
C.光时亨命运遭际令作者同情。康熙丁卯年戴名世入京城,听到长班者追忆当年救起光公的故事,他和长班者一样对光时亨死于奸人之手无比惋惜,指出野史记载有误。
D.光时亨遇事不愿意随波逐流。当范景文等请求先行南下时,光时亨就公开质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吓得他们再也不敢说话,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招来崇祯皇帝的不快。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
(2)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2023-07-07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                    反:通“返”,追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治乱       箕畚运渤海之尾
B.上官大夫与同列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王怒疏屈平                 好学,不耻下问
D.竭忠尽智事其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不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写《离骚》,是因为自己的真心诚意被怀疑、忠诚被诽谤,从而引起怨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018-11-26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