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8 题号:167142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B.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C.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D.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是身边的人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左和右两方面或表示约数。
B.“君子固有诬人也”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鲁定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臣以此知之”与“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知”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定公对东野毕驭马驾车技能的询问,颜回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鲁定公对此很不高兴,认为颜回诬蔑他人。
B.颜回认为,驭马时不要用尽马力,使民时不要用尽民力,用尽马力则马会逃跑,用尽民力则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C.鲁定公从颜回对东野毕驭马方法的分析上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并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是多此一举。
D.颜回曾向孔子询问臧文仲、臧武仲这二人谁更贤能一事,孔子认为臧武仲更加贤能些,并向颜回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
(2)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5.孔子是如何看待朋友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韦汩没,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

五常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逢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逢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

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邪?贤可及而可齐也?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节选自《韩愈集•通解》,有删改)


注:①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识时务。②脂韦:油脂和软皮,比喻阿谀或圆滑。汩没:埋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
B.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
C.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
D.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忠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B.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书·禹贡》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C.割烹,亦作“割亨”。其一,割切烹调,泛指烹饪。其二,指极刑。割,斩杀;烹,放进汤锅煮死。文中指后者。
D.随珠,“随侯之珠”传说中随侯所得的宝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随珠和璧”或“随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由感叹天下人愚昧,把争夺名利看成有能力,于是就像脱掉鞋子一样把天下的权力轻易辞掉。
B.龙逢哀伤君王、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而天下人不出手相救,于是上前向君王进言直谏。
C.伯夷哀叹天下众生苟且偷安,屈服于强权之下,他宁愿穿葛衣食素菜,最终逃隐饿死在首阳山。
D.韩愈认为古代人进德修养,有些方面已接近圣人,而现代的人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就像圣人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
(2)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5.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中“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试分别概括三人能够成为老师的理由。
2021-12-18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阳祖逖有大志与刘琨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琨觉曰此非恶声也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对文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轻时B.俱:一起C.蹴:踢D.因:因
2020-01-22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B.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C.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D.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意思是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含义相同。
B.“明日”意思是第二天,与《明日歌》中“我生待明日”中的“明日”的含义不相同。
C.“贷粟”中的“贷”是借的意思,“粟”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贷粟”文中指借入粮食。
D.“邑”指城市,文中“待吾邑粟之来”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的“邑”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为诱饵,要魏王杀掉范痤,范痤向信陵君上书求助,结果信陵君就劝说魏王,救出了范痤。
B.祖朝认为,朝廷的决策与百姓性命攸关,所以他虽然是平民百姓,也给晋献公上书,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针计策。
C.惠子用“弓”来比喻弹的形状,以对“弹”的解说为例,是为了向梁王说明,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用比喻是行不通的。
D.庄周用路上牛蹄槽中鲫鱼求助而不得的故事,批评文侯脱离实际和假装慷慨大方,文侯听后把百钟粮食送到庄周家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2023-02-06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