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10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即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6.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表面看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实质上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
C.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7.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8.“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2023-09-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B.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C.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D.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是身边的人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左和右两方面或表示约数。
B.“君子固有诬人也”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鲁定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臣以此知之”与“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知”字含义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定公对东野毕驭马驾车技能的询问,颜回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鲁定公对此很不高兴,认为颜回诬蔑他人。
B.颜回认为,驭马时不要用尽马力,使民时不要用尽民力,用尽马力则马会逃跑,用尽民力则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C.鲁定公从颜回对东野毕驭马方法的分析上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并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是多此一举。
D.颜回曾向孔子询问臧文仲、臧武仲这二人谁更贤能一事,孔子认为臧武仲更加贤能些,并向颜回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
(2)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13.孔子是如何看待朋友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一语双关,一指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二是文书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紧扣题目中的“夜赴”,具体写出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第三联描写了一副安宁祥和,极富活力的乡村图画,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如果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没有败事可言了。
2023-09-07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