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6 题号:168430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材料二:

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

(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把握重点、支撑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在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时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B.文学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出版界需要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为人民奉献真正的文学精品。
C.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D.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
2.根据材料丙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
B.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
C.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
B.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C.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
D.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4.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使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史学家的大手笔。这些,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摘编自 李学勤《历史学者要“面向大众”》)

材料二:

《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当然,不同的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不同,《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切近信史,而艺术感染力却差了许多;《封神演义》除了未离周革殷命的历史总格局外,情节与信史多不搭界。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

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而不可寻历史细节真实于史传文学,不应当以信史标准苛责讲史小说,正如不能以过高的生动性、艺术典型性要求史书《三国志》一样。

当下,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广为播放,打开电视机,关于秦皇、汉武,唐宗、武则天,康熙、雍正、乾隆等历史人物的史剧扑面而来,提供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部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及历史常识之效,但对后者则不应当也不可能企望过高。我们在讲解信史史实后,总要申明: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完整而科学地讲述历史进程,是正规的历史书的使命,不能以之苛求史传文学。同此,虽然若干历史著作写得富于文学性(《史记》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资治通鉴》不乏精彩的历史场景描写),但不能要求严肃的历史著作放飞想象空间,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学赏析需求。

(摘编自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和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认为,历史虽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似乎与国计民生关系也不大,但实际上老百姓离不开历史。
B.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兴趣。
C.当今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
D.我们应当从生动性、艺术性的角度要求历史题材文学,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领悟某些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
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
C.《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为政治服务,突出斥奸颂仁的政治诉求,其造成的影响巨大。
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成反比。
3.以下行为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的一项是(     
A.青年作家陈磊创作历史科普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国历史。
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战甲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
C.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千秋是非话寇准》,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
D.欧阳修在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用晋王李克用临终三遗恨的故事,写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的历史事实。
4.据史书《三国志》记载,“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擅长政务治理而非用兵,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算入神、无所不能。《三国演义》为何对诸葛亮形象做这样的艺术处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1-25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字得到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另外,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还有,在古代,中国人书写的笔是毛笔。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皆所以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

材料二:

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摘编自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书家的书法不仅能抒写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还能客观地表达出自然界山水崖谷、鸟兽虫鱼等各种变动的形象。
B.字本来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当书法家赋予其物象的形象和动作后,就变成了一个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C.中国古代书家通过点、线、笔画使“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这与通过直接模示客观形体的绘画完全不同。
D.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独特,中国人将书法与绘画视为姐妹艺术,这些都与其书写工具有很大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牌楼、亭子及庙宇等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都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可见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B.使用不如毛笔精妙的钢笔为书写工具,是欧美地区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原因之一。
C.书家写字时需要解决千变万化的笔划结构问题,因而通过书法训练能够提升学者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
D.起始于象形的字,只有在达到“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后,才能成为美学对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表现出书法具有生动形象之美的一项是(     
A.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李焕《赠零陵僧》
B.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C.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郑板桥《题画》
D.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偓《草书屏风》
4.中国书法具有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
5.东晋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其后乘带酒意,挥毫写成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述当日盛事,抒写人生感慨。传说王羲之后来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其后历代书家、文人广为临摹,无一胜过原作。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2-16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装剧《鹤唳华亭》一上线就收获不少关注。这部“服饰艺术从北宋,典章制度从明代”的架空剧,其建筑、服饰、器物的华美,以及礼仪、辞赋、规制的严谨,成为许多观众议论的话题。

既有人文内涵又兼具时尚飘逸,新式古装作品近年已形成一股类型:《绣春刀》《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其中典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新国风”——用基于当下日常和流行文化的目光去审视、重构源自中华传统的文化元素,在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则体现出年轻一代用古今对话的姿态传播历史文化的新趋势。

这种用当代视角打捞进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品,将传统文化推至时尚前沿地带,是激发青年一代亲近传统的有益尝试;同时,如何掌握尺度、如何尊重传统,让审美体验对话严肃历史而非取而代之,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兼具当下青年文化、网络文化以及时尚流行文化的特点,是“新国风”作品最大的创新点,而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觉的崛起是其主要推动力。

“当下青年一代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他们不再把传统文化视作纯粹的审美客体,或遥远的文化想象符号。”在中国传媒大学学者王茵看来,传统文化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活”的事物,这种充满主动性的审美文化心态,也在塑形影视作品的审美倾向。

(摘编自张祯希《影视剧“新国风”,传统文化正在引领审美时尚》)


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材料三

传统文化是时尚发展的重要给养。“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在从事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当前,置身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国现代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设计者,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其内在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真谛,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同时,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设计风尚,做到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从而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编自赵婀娜《在传统文化中为时尚汲取营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人文内涵又兼具时尚飘逸的新式古装作品,体现出年轻一代用古今对话的姿态传播历史文化的新趋势。
B.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形成了新的“古风”时尚,这一点可追溯到十余年前。
C.材料三指出“古风”时尚只有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创意理念的源泉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D.“古风”时尚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靠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带动引领,与复古并无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国风”作品同时兼具当下青年文化、网络文化以及时尚流行文化的特点,是最大的创新点,但还应注意把握尺度、尊重传统。
B.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锲而不舍地追求其内在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
C.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只会导致古风作品的随意和粗糙,无内涵,“辣眼睛”。
D.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应以当代时尚为土壤。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穿上汉服外出走在大街上时,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她需要挑战来自家人和旁人好奇不解的目光。
B.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C.以汉服为起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技艺,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认为以“古风”时尚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0-03-12更新 | 2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