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9 题号:1691644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2)乎舞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在曾皙述志之后,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4.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________的政治主张和他们师生之间________的情景。
2021-10-12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1.两段材料都提到“君子”,第一个“君子”指_________ ,第二个“君子”指________
2.这两段材料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2020-03-10更新 | 1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圣人治民,度于本,不从[注]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国不事力而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选自《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删改)

[注]从:通“纵”,放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国事务先A而一B民心C专举公而私D不从E赏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
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
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不能滥用赏赐,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民众,必须依靠刑罚。
B.要治理好民众,除了实行法治,还要赢得民心;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从统一民心、控制私欲等方面入手。
C.虽然治理民众要用刑罚,但这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D.作者在论述刑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到了赏赐爵位对国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对国家有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5.孔子不主张用法治来治理民众,而韩非子则主张用法治来治理百姓,两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就百姓方面而言,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024-03-25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