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1692868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说过,“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遗址能拿得出来”。良渚申遗成功后,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良渚玉器展,汇集了良渚玉器以及商周、汉代等后世仿良渚风格玉器260件。

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

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个位于长江下游的古老文化向我们展示了发达的文明现象,如完善的城池、稻作农业、水利工程、玉文化等。

其中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物质成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仅反山、瑶山两地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若以单件计则超过6000件。

20世纪80年代,在良渚古城西北部,考古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墓地——反山墓地,现发现有11座大墓,出土随葬品达1200件之多,其中陶器37件,石器54件,玉器1100余件,玉器占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反山墓地是一座人工营建的高土墩,高约7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2700余平方米,方量约2万立方米,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被誉为“土筑的金字塔”,是良渚部族显贵者的专用墓地。近年大量纹样精细的陶鼎、玉琮等多种随葬品被考古发现,雕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通常位于高等级墓葬中,这也意味着神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也因此具有极强的统治力。其中最为人赞叹的“玉琮王”,也就是那尊神秘的人面神兽、半人半兽的玉琮神徽,就在反山12号墓坑出土,墓主人就是当时最高的统治者——良渚王。

城外北偏东5公里处发掘的瑶山墓地相继出土了完整的成组玉礼器,品种各异。瑶山的年代早于反山,距今5000年以上。也就是说,持续发展约一千年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4300年。良渚遗址因此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无可争议的凿凿实证和注释。

(取材于网络)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良渚玉器展汇集良渚玉器及其仿制品250件。
B.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明和世界最早的文明同处一个时期。
C.完善的城池、稻作农业、玉文化等代表了良渚发达的文明。
D.良渚遗址中的反山、瑶山两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大,种类多。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反山墓地”的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工程巨大,为人工营建的高土墩、被称为“土筑的金字塔”。
B.墓地出土的大量不同种类玉器,占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
C.半人半兽的“玉琮王”出土于反山墓地最高等级的墓坑中。
D.反山年代比瑶山较晚,墓地陆续出土了完整的成组玉礼器。

材料二

1986年,在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令人惊叹。“玉琮王”体形硕大,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重约6500克,龙其是雕刻有复杂的兽面神人图像,学者称其为“神徽”。其人脸呈倒梯形,圆眼,宽鼻,阔口,露齿,表情威严,人头上的“介”字形羽冠由22组呈放射状的羽翎组成。雕刻线条纤细如发丝,最精绝的一处是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条线;兽面有巨大的圆形眼睛,两眼之间以数凸的短桥联结,獠牙外撇,鸟足形的利爪,有一种凶猛逼人的气势。人臂、兽肢上都密布着卷云纹……

“玉琮王”上面的神人头戴的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兽融合了早期龙与猪等动物的特点,是多种动物的抽象,其中的圆形大眼是太阳的象征,学者认为,这个组合很可能象征着太阳神。对于这种带羽冠的兽面人像图纹,还有巫师说、蚩尤战神说、祖先神像说等等,但很多专家都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羽冠神,不应该理解为某种神祇,而是应该理解为像女娲、伏羲那样的始祖神这对良渚古人有着非凡的意义。

资料显示,良渚玉琮的器面上,大多都雕刻有这种神人兽面纹,可以肯定,这种雕刻极为纤细繁密的神人兽面像均已超出了单纯的装饰意义,而是一种有着极强文化意义的器物,成为了规范人们行为、即良渚人的始祖,是他们所崇拜的神徽或族徽,反映出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另外,通过良渚玉器还可以看出来,中国最早的礼制是在良渚时期形成的,已经产生了以礼治国的内涵。

(取材于网络)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玉琮王”人像表情十分威严,头戴“介”字形羽冠,雕工精细。
B.“玉琮王”兽像的獠牙外撇,利爪呈现鸟足形,兽肢密布卷云纹。
C.对神人兽面像图纹的象征意义,学者曾有许多不同的推测。
D.据资料显示,在良渚玉琮的器面上刻有很多神人兽面像图纹。

材料三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的实际宽度不足4厘米,高仅3厘米,良渚工匠却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刻出非常精细繁密的图案,刀工出神入化,被世人誉为鬼斧神工。

玉是一种坚硬的矿石,而良渚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期,还不会冶炼硬金属,良渚工匠主要采用了两种技术:片切割与线切割。无论是哪种方式,切割玉石的材料都是高硬度、颗粒细小的解玉砂。片切割是用竹片一类的片状硬物粘上解玉砂来回纵向切割,而线切割则是以绳子带动解玉砂运动来切割。一定体量的玉料被制成坯体后才能进行雕刻。

考古证明,在良渚文化的玉器生产中明显存在金子塔式分层,从原料的获取到搬运,从切割成形到最后的精加工,是通过流水线实现的。民间的一般玉工可以参与采集玉料、初步加工或者制作简单玉器,贵族以至王室则控制着高级玉器的制作,特别是玉器表面的微刻技术,包括那些代表神权的象征性的符号制作,应该都由统治阶层垄断。这也告诉我们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官营”手工业的传统,在长江之畔至少可上溯至五千年前。

良渚的玉无论是做工还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级等社会文化意义,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识身份的成组玉礼器以及背后的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

(取材于网络)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工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精湛的玉雕工艺。
B.不论是采用片切制还是线切割方法,都以绳子为主要载体。
C.良渚玉器从原料获取到最后精加工,是通过流水线实现的。
D.民间的普通玉工一般可以参与简单、初级的玉器制作流程。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良渚玉器所反映出的良渚时期的宗教、等级等社会规范。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的化身。

红学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材料二认为《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是中国18世纪上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可是作者并不能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材料三认为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不过,《红楼梦》的作者并没有不喜欢妙玉。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B.《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3-06-1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发祥于中国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经历了萌芽、发育、定型、成熟、规范化、衰退与简化及烂熟式微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并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表

发展阶段历史时期建筑特征
萌芽期原始社会末期1.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干阑式建筑
2.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木骨泥墙建筑
3.原始聚落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萌芽
发育期夏商周1.茅茨土阶―—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台基、屋身、屋顶三分面貌
2.夯土技术发达,高台建筑盛行
3.建筑布局首次呈现了廊院式与四合院式格局
4.梁柱构件己在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运用斗棋之滥觞
定型期战国秦汉1.木构架三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均已出现
2.简、板瓦广泛使用于屋顶,出现了庑殿、悬山顶、叠落顶、短脊顶等各种形式
3.斗棋使用己很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
4.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建筑群体以院为单位形成多进多路式的布置模式
5.开始盛行重楼建筑(多层楼阁,望楼)
成熟期隋唐五代1.解决了大体量建筑的构筑技术,广泛使用殿堂型、厅堂型构架
2.木构架的形式和用料已经呈现“以材为祖”的现象
3.斗棋的结构机能得到充分发挥
4.专掌绳墨绘制图样和指挥施工的“都料匠”出现
5.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屋顶舒缓、斗棋雄健、门窗朴实无华,构件无多余装饰,色彩简洁明快
规范化、精细化宋辽金1.建筑规模缩小,总体布局趋向多进院格局,单体建筑出现复杂形态
2.建筑技术取得重要的进展,《营造法式》的问世,对成熟的木构架体系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建筑定型化达到严密的程度
3.小木作发育成熟,内、外檐装修日趋华美、细腻,彩画趋向绚丽多彩
4.建筑风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细化特点
衰退与简化1.木构架建筑承宋、辽、金传统,但规模与质量均下降
2.广泛使用减柱造与移桂造
3.内檐斗棋机能减退或被取消,柱、梁、f之间的直接联系加强
烂熟式微明清1.木材减少,砖材使用增加,硬山建筑广泛使用
2.单体简化后定型,并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随着技术上的定型化,艺术上也走向了程式化和呆板僵化
3.建筑结构与装饰分离,单体建筑装饰精细、华丽,甚至由于装饰过分面产生繁绸与堆砌感
4.建筑分工细化,皇家工程设计出现样式房(包括图纸与模型),算房(预算)等

(1)历史悠久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体系,该体系萌芽于原始社会晚期。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源于巢居形成的干阑式建筑与黄河流域源于穴居发展形成的木骨泥墙建筑是其雏形。作为主体的“木构架建筑体系”最迟至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发展延续至今的时间至少在四千年以上。

(2)体系独特       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主流的建筑体系,它不同于西方的砖石结构体系。它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充分发挥了木材既能受压也能受弯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创造了以抬梁式为主的独特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与现代框架结构十分相似,整个传力路线为:屋顶荷载→椽子→檩条→梁架→柱子→磉墩(基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另外承重构件与围护、分隔构件分离,有机地对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进一步加工,形成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内容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等。

(3)高度稳定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一脉相承,持续少变。以建筑造型为例,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三段式建筑形象,即台基、屋身、屋顶的组合,一直延续到明清,除了局部比例与尺度发生变化之外,整体造型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

(4)发展缓慢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古建筑领域,遗存的建筑书籍少之又少,许多建筑做法属于工匠们“口传心授,门户相传”,再加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古制、祖制述之、守之,而少改变,导致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发展较为缓慢。

(5)是一种典型的纯金文化       由于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苦寒的戈壁、西部与东南是险峻的山脉和高原,造成了半封闭的地理结构特征,使之远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而形成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之农耕文明和有足够回旋的辽阔土地,也使中国文化缺乏外向的动力。中国建筑的早期发展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木构架建筑发生期、发育期大体是在与外来文明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度过的。到了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时,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已经形成,正统地位已经确定,外来建筑文化没有冲淡中国建筑的特色,只是融化在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中。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中叶,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既是高度成熟的、延绵不绝的,也是较为纯粹的和独树一帜的。

摘编自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材料二: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各种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这些建筑只是近百年来有些改变。各种式样的房屋建筑不但在中国本土不断发展,而且对周边国家甚至些个亚洲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对日本影响就很大,日本国大和风格的建筑基本上都受到中国影响。中国有什么样的建筑,日本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其中特别是民居、佛寺、佛塔、园林、亭台楼阁等几乎都是按中国方式建造的,因此说日中建筑有一种血缘关系。至于日本建筑局部的构造做法与中国古建木构不太一样,有些是日本自己创造的。但从整体看,基本构造是日本学中国的或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韩国的建筑也是如此,也都是由中国传去的,从首尔到大田,从光州到釜山、庆州,所有的建筑几乎都是依照中国式样建造的。韩国建筑与中国建筑也基本相同,特别是古断罗时期的建筑,与中国唐宋时代的建筑几乎相同。

中国古建筑对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影响也很大。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国人从明至清的几百年间向往南洋,那里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在那里注重谋生,一旦有钱定居下来,马上就盖房于。华人盖房子仍然按祖宗遗志,把大陆故乡的传统建筑搬到那里去。例如有一位华侨是河南南阳人,他在马来西亚盖房子即按河南南阳的房屋式样,并在大门上用石刻雕以“家在南阳府”。

(摘编自张驭寰《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发祥于中国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
B.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体系,木构架体系又以抬梁式为主,是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形成的基础。
C.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发展较为缓慢,与“口传心授,门户相传”的技艺传承方式和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相关。
D.日本建筑与中国建筑有着血缘关系,尽管日本建筑有着一定的创新,但总体来看,其基本构造深受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传力体系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组合一致,呈现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的特征。
B.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一脉相承,且中国文化缺乏外向的动力,使中国建筑形象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C.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华人在其中的传播,马来西亚的建筑大多是依照中国式样建造的。
D.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建筑的特色得到很好的维持,但之后,中国建筑慢慢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
3.根据“中国古建筑发展简表”,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造高台建筑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都以“高台榭,美宫室”来夸耀财富和权势,这些现象可以发生在战国时代。
B.佛光寺大殿是一座七开间的大殿堂,斗拱雄健、屋顶坡度缓和,庞大豪迈,巍然屹立,这座寺庙应该是汉朝时建的。
C.某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形象由于琉璃、彩画和“小木作”装修技巧的提高而丰富多彩起来,这个时期可能是宋朝。
D.某个时期制砖生产迅速提高,普遍将各地城墙包砌城砖,并应用砖拱券结构建造大殿屋,这个时期可以是明朝。
4.在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中,建筑布局在整个中国古建筑发展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建筑文化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如果有国际友人想向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向他介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14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溯至三皇五帝时期。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记载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现今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记载了饼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兴起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从而形成中国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时期,茶文化萌芽。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饮食的形态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朝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天然和人文两重属性,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后来社会上又兴起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之功效,茶就成了僧人们防止坐禅时犯困的利器,故而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附近植茶树、设茶堂、选茶头、制定茶礼,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社会上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天子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至于下层社会,中国茶文化更是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历史》,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把“仁礼”与“和”的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儒家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反观我们的茶文化,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

茶叶的平和、冲淡、闲洁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们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如北宋文人晁补之在《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中就说:“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以此比喻苏轼具有的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的名茶,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中国茶道讲究儒学思想的中庸。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的度。这个“度”就是中庸。首先,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制茶过程中,焙火,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茶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分茶时,也应按照同样的原则,倒茶量不多,也不少,要恰到好处。当然,具体的量,可以因人而异,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选自《中国茶文化与儒家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福建、广东两地都偏爱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人、潮汕人,喝的大多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上品。泡茶时选用的是最适合的甘净的溪水、泉水。配套的茶具小巧精致,称为“四宝”,即:玉书煨(开水壶)、潮汕烘炉(火炉)、孟臣罐(茶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煨是扁形的簿瓷壶,能容水4两;潮汕烘炉,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当作燃料的;孟臣罐多出自宜兴,颜色以紫为贵,容水约2两;若琛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过二三钱,多用景德镇等地产品。饮茶时,把炉子放在墙边,上搁玉书煨煮水,同时用清水洗涤茶具;当水汽从煨口徐徐冒出时,即用沸水烫热孟臣罐和若琛瓯,再把乌龙茶放入罐内,茶量约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冲入开水后,用壶盖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盖盖上,再用开水在盖上浇淋,并把若琛瓯烫热;二三分钟后,把茶汤均匀地倾入各个杯中,通常一壶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倾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气味均匀。这时,一边慢慢品啜,一边又把清水放入煨里,准备冲泡第二壶茶。这种泡法,汤色极浓,揭开壶盖,只见满壶茶叶,汤量却很少。一只若琛瓯只能容二三钱茶汤,也许不满一口,不过此饮法可细细品尝,回味悠长,满口生香,此饮法亦称功夫茶。

品饮乌龙茶时,拿看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趁热闻香,细品其味。特别是武夷岩茶和铁观音有一种茶香,闻香时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远及近,来回往复,即觉阵阵茶香扑面而来,品饮时甘香适口,余韵不绝。

(选自《中国各地的茶文化介绍》)

1.下列对茶文化发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茶文化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晋代、南北朝时诗词歌赋里出现“茶”,意味着茶脱离物质形式走入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C.唐代陆羽的《茶经》既概括茶的属性又探讨饮茶艺术,他把儒、道、佛三教思想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D.到了宋代,不同阶层以不同方式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茶活动形式多样,出现专业品茶社团。
2.下列对材料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潮汕功夫茶的茶艺活动中,人们多选用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茶具则常用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煨、潮汕烘炉。
B.宋太祖设立茶事机关,制定茶的礼仪,把茶作为重要的礼品赠送给大臣和亲属,直接推动了民间斗茶风气的兴起。
C.儒家认为茶叶的特性与儒家的人格思想具有相似性,北宋晁补之以“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赞美苏轼的气节。
D.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有关,寺庙出现专门的茶事活动,当时茶道已有丰富的种类,寺院茶礼就是其中之一。
3.在下列茶俗中没有充分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历史上,四川茶馆有调解邻里纠纷的功能,通过纠纷双方各自陈述、争辩,由调解人仲裁,最后输理一方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
B.在八卦中,“坎”为水,“巽”为风,“离”为火,茶圣陆羽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这三个卦象,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
C.《梦华录》中赵盼儿表演的茶百戏,被弹幕戏称为“最早的咖啡拉花”。她蘸取清水在泡沫上细致地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昙花,引得茶客拍手叫好。
D.文士茶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温文尔雅,摆好茶具焚香拜祭茶圣陆羽,接着净手、涤器、备茶、洗茶、冲泡、奉茶,再闻香观色,最后才慢啜细品。
4.从材料一、二中概括“茶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价值。
5.举例说明材料三如何体现儒家“和”的思想。
2023-07-01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