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169495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选自《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就明确提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摘自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闪耀着人民军队独特的军事智慧光芒,标志着人民军队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在现代战场上走上了新的高峰。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与伟大精神,树立起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是决定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仗。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志气。这一仗,不仅使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美国领教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厉害。正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挂帅出征的彭德怀元帅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B.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C.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D.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2.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意义的一项是(     
A.决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确立了党威、国威和军威D.让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不敢再冒犯中国
3.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材料四“无我”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关东军战败后,许多日本遗孤被中国百姓收养。
B.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为家乡的脱贫献出自己生命。
C.长津湖之战中,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的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D.长征途中,红四团昼夜奔袭240里,在枪林弹雨中,22名突击队员踩着13跟铁链,飞夺泸定桥。
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无我”的精神内涵。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学术脉络和基本主张渐成气象,为中国法治和法学研究提供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现实能量。与法学不同,人类学代表了亲历、切肤、在场和本真的生命原力——换言之,代表了扎根大地的诚实。人类学对生命细碎的关怀,对日用习常的熨帖,对异域风光的好奇,对情景知识的敬意,使得那些关于人与人生之见的复杂性被一点点拨开,从而为我们理解合法性、现代性、统合,冲突等世间的诸多宏大观念,提供意义的载体、反思的条件乃至批判的可能。

理解了人类学与法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我们便能理解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对于域内而言,自新世纪开始,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为定见,从而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对法律运行的复杂过程相对盲视的价值取向。坦率地讲,现代法学的制度构造和知识体系舶来于西方,其作为一个移植性的秩序安排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确实不可能仅仅通过立法过程对文本规范的建构来实现。法,不仅仅是一个规范问题,甚至根本上不是一个规范问题,而是生命秩序。以高傲的西方经验自居,完全忽视了规则的文化维度,语境意义与地方性知识之特征,认为不需要去建构和孕育现代法律体系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社会根性,这是中国法学“本本主义”的显著问题。好在随着中国文化自觉的日益清晰,以及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日趋拓张,中国法治建设在吸收世界优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同时,越发重视中国经验本身。当摆脱了“轮椅”状态的法律学人重新站在真实的大地上,在研究方法上便会越来越多地重视在场性价值,重视局内人视域,重视对基层与远山的温润关切。这一“接地气”的研究理路与价值主张,携带着法律人类学的力量,为理解复杂的中国不断积累着本土智慧与体验样本。

而如果将视野拉长到国际,“以世界为田野”一直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如高丙中教授所言,中国的人类学前辈学人们当然知道人类学田野包括世界而非以国内为限,然而,人类学视野和活动空间的内敛性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界的遗憾。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制约着人类学家的选择。其一,中国的国力和国情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时顾及不到,把资源投到耗费不菲却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国内急迫问题(如围绕温饱问题的物资生产等)的人类学课题上。其二,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心态、集体意识不便于学者到国外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并长期伴随着外来入侵造成的众多的生命牺牲和“国耻”的不断累积,国人在心理上与西方主宰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比较敏感的。当“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生时,其现实后果之一,便是在我们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而忽略了一些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和社会情境。

(摘编自熊浩《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意义与中国价值》)

材料二:

国家推行的现代法律和农村传统的习惯法之间存在差异。在推广国家法律的时候,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直面这一差异。如果宣传的内容只涉及国家法律,当地农民会感觉到陌生。但如果只讲地方民众熟悉的习惯法,又失去了传播的目的。通常的办法,就是在宣传中嫁接现代法律与习惯法,达到“转生为熟”的目的。而小品《不能走这条路》则包含了两重法律逻辑及其嫁接关系。一重是农村习惯法的逻辑,它是以家庭的共同利益为核心。从这重逻辑来说,为了家庭生计日夜操劳的小珍,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而成天在外喝酒赌博的二狗,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一重是国家法的逻辑,它是以国家的共同利益为核心。在小品的开头,现代法律的话语并未出现,但描述了二狗喝酒赌博﹑经常打骂小珍的事实,警察将二狗及其赌友逮捕,村妇女主任忠告“这可不是家庭小事,而是侵犯了妇女权益”,从而实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嫁接。这出小品的逻辑和《白毛女》的逻辑基本一致,黄世仁首先是违背村庄伦理道德的负面人物,然后才可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阶级敌人。笔者把以上不同法律的关系称作“法律嫁接”,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看到,习惯法既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又能保持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它有助于我们将关注重心从“纠纷解决”转向“传播过程”。与法律史学家只通过文本探讨中国历史上法律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不同,进行当下“戏曲普法”田野工作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追踪普法剧本的写作、修改、演出以及效果等内容。“戏曲普法”涉及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中国与西方等多重关系,是法律与社会科学界未来值得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

(摘编自尹韬《“戏剧普法”的人类学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的做法。
B.如果法律学人摆脱了“轮椅”状态,站在真实的大地上,他们的研究理路与价值主张就可能会“接地气”。
C.“法律嫁接”不仅有助于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更能认识不同法律自身的独立性。
D.虽然“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但是法律与社会科学界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世界为田野”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目前,制约着人类学家选择的主要历史条件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
B.“一带一路”的推动和实施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说明“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暂难推进。
C.《不能走这条路》是国家法与习惯法嫁接的“戏曲普法”的典例,能加速国家法“转生为熟”的传播过程。
D.法律史学家必须参与“戏曲普法”田野工作,去追踪普法剧本的写作、修改、演出及效果等更多的内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戏曲普法”特点的一项是(     
A.春晚小品《还不还》,对借钱不还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B.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群众广泛认同的民俗等习惯法。
C.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播放侦破真实案件的栏目《天网》。
D.地方政府提升对现代法律和习惯法之间差异的认知。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法律人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法律人类学对中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阐述。
2022-07-2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最近,教材插图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热议。从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我暂且不将插图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作者有意为之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而是想从美学上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深层原因,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进化论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美的偏好在人类完成进化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直保留在遗传基因之中,人类在美的判断上具有很强的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超出文化的限制。当然,还有文化习惯。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不同文化圈子中的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与生物法则适用于全人类不同,而且会体现出时代的差异。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重要因素。尽管人人都爱美,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似乎没那么坚决。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在美丑问题上出错引起的后果就明显没有那么严重。正因为如此,就是所谓的个人策略。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个人策略的体现,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

在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这一点在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多半限于小众和精英审美领域,而且观众或者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澄清了影响审美判断的不同因素之后,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这次出问题的是小学教材插图,它就不属于标新立异的精英艺术,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

(摘自彭锋《从教材插画事件看不同领域的审美适用性》,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曾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对于美育下的审美培养而言,所谓的规矩便是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对于尚处童蒙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在此阶段上并非没有个性化的参与,正是有对这些规矩理解上的个性化,才会有后来审美和创造上的的出现。

那么这些青少年美育的规矩是如何来的呢?这些代表审美形式和认知方式的规矩并不是依靠一些专家和插画制作人员凭空想象就能确立起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这意味着只有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才能用适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美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联系群众的实践观,这里的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插画的制作呢?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插画应当具有教育属性的审美意义,插画理应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进行创作,而不是拿出阳春白雪的派头来进行孤芳自赏式的插画生产。

(摘自张晶《从教材插画事件谈青少年美育的方向路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教材插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问题。
B.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是审美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
C.对于处于童蒙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审美培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其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个性化的审美偏好。
D.任何教育内容都应限定在青少年的认知边界之内,不能混入成年人的理念,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材插图属于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学生没有充分选择权
B.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在对真和善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比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要坚决。
C.青少年的美育教育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正是有对“规矩”的个性化理解,才会出现后来的个性化审美和创造。
D.如果对青少年的教育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就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美育。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D.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教材插画事件出现后,有人以“审美就是个性化的”为说辞替问题插画辩护,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行为做出评价。
2023-01-30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而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时代变化。

②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就算是红极一时的书,过后被提及的时候,读者也只记得书名,而遗忘了内容。那些被读者记住、视为经典,时不时被重温的作品,则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永不过时,这就是精品的力量。

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恰恰这些要素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

④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读者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离合。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虚假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

⑤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把读者从阅读中弹出去。否则,光是吐槽,就够读者受了,谁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找罪受呢?

⑥再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它们不会喊口号,它们只是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其中,浸入到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

⑦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发挥所长,创作经典,立体形象地全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唯有精品方能长久,每一位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

材料二:

①2020年9月,阅文集团与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阅文集团挂牌成为国家图书馆第二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100部各题材类型的优秀网文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步入新阶段,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②随着网络文学声势日益壮大,网络作家频频升堂入室,网络文学从中国走向海外,影响力辐射世界。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进程也明显提速:从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网络文艺类专栏专刊,到各地各部门举办各级网络文学评奖和征文;从国家级社科、艺术、出版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到国内多家高校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及各类文艺评论研究刊物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此类种种均为网络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③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了林林总总如国家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拥有了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唐伟《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更新的数量大、速度快,那些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比较薄弱的作品会逐渐淹没在作品的洪流中。
B.好的作品,叙事逻辑完整而合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让其身临其境,在流畅与自洽的叙事逻辑中,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C.《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始,标志着网络文学历史化步入新阶段。
D.网络文学要行稳致远,需要有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而要得到这样的压舱石,又需要有网络文学评奖评优等活动提供源头活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时序》之语,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
B.材料一以花香、月光、晨雾等作比喻,生动表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润物无声的美感。
C.材料二提到的国家级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等活动,加速了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
D.两则材料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都关注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都提出了具体策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互联网普及、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很多人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成为写手,实现其文学梦想。
B.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巨变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书写现实、表现生活,成为网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C.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同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D.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应该有某种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特质,能抓住契机激发读者的情感燃点,使读者感到心灵满足。
4.阅读材料一时,甲、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甲同学认为第⑧段应删除,理由是第⑦段已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已完整;乙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请你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促进网络文学经典化有哪些途径。
2023-12-10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