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6 题号:16950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坐 忘     张彩拢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坐忘”理论。庄子的“坐忘”,再加上庄子自身的自由逍遥的心胸理论,逐渐被演变成著名的审美心胸理论,并且被后代的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洒脱不羁的形象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效仿的高潮。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文人雅士纷纷注重“神”的修养,名教的一些伦理纲常开始遭到批判,被认为名不副实,成为束缚政治和谐的枷锁。一场倡导自然的新风尚兴起,嵇康、阮籍皆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崇奉的不羁雅士首推庄子,在他们看来庄子的隐士原则是洁身自好的表现,保身保全也是逍遥自由的根本。
庄子另外的影响就是对道教。道教本身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根源于老庄,不同的是后代的道教尤其是隋唐的道士,已经参与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有所贡献,这与道家的出世是相违背的,隐士的帽子已经被摘去,如果想更好地生存,将本派发扬光大,则必须给它一个名分。
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一些谶纬来神化自身的正统性,他们看到了道教的力量,也明白压制它所要付出的代价,于是得出了利用与压制并存的政策,让其在发展的同时为其统治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是各取所需,道教得到了其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和养分,而当政者也得到了他们的扶持,相得益彰。所以作为参政者的道士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理论自然也发展。
司马承祯,唐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著作是《坐忘论》,其坐忘说是开宋代理学之先河。一个理论不会是无根之木,也不会是无源之水,更何况是得到了统治者扶持的道教,他的理论或多或少会对后世有一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宋代周敦颐提出“主静”说,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朱熹的居敬,去欲,等等。这显示出很重要的一个信号,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而理学之所以可以在宋以后的朝代称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就是儒释道三家理论的融合,把适合于社会的东西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以要明白,所谓的儒家这时已经不是先前那个纯粹的儒家学说了。
当今社会,人们过多地追寻外界事物,把自身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失去了自由。功名利禄的诱惑使得本身的努力有太大的目的性,结果反而会一无所获,弄得身心疲惫。当代人们太容易为快节奏的生活所累,迷失自我,心中充满梦想却反过来为梦想所牵绊。也许庄子与司马承祯的“坐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幸福与自由,从而解开当代人自身过分执着的情结,缓解其内心的矛盾,真正做到精神自由,真正学有所获。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
1.下列对“坐忘”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坐忘”论是一种审美心胸理论,最早是由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
B.“坐忘”论与庄子的心胸理论相融合,渐变成审美心胸理论并被后人继承发展,可见“坐忘”论的研究价值特别高。
C.“坐忘”论在魏晋达到最高峰,文人雅士们注重“神”的修养,积极倡导新的风尚。
D.“坐忘”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周敦颐的 “主静”说,朱熹的“居敬,去欲”可以为证。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保身保全自己,学习庄子的隐士思想,反对名教,成为冲破政治和谐枷锁的中坚力量。
B.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使用利用和压制并存的政策,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道士身份发生了变化。
C.道教要求道士归隐田园,不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到了隋朝的时候,道士已开始参与社会、政治的活动。
D.“坐忘”论对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它要求现代人要学会无欲无望,不要只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等。
3.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宋朝以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理论,是其在宋以后的朝代称王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此时的儒家也不再是纯粹的了。
B.道家原本讲究出世归隐,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崇奉自由不羁的庄子,而后代的道教参与政治的做法与道教的出世思想相违。
C.“坐忘”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时至今日,它的理论思想仍旧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D.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自由与幸福。
13-14高三上·辽宁丹东·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

②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他的说法颇有可供我们参考之处。马氏曾把人的需求分别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第二,人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人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是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马斯洛提到一种现象,叫作“约拿情结”。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意思是说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④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诗,就正好反映了他达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代诗人元遗山在一首《论诗绝句》中写到陶渊明,称赞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太康诗人中有个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是他本人却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这个人虽然在诗坛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境界。因为《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潘岳所写的既然不是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来呢?所以,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无论你的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识见的人,他把你的诗一读,就能够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⑤陶渊明的诗就从来没有过一点儿虚假的感情。陶渊明为什么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自己曾坦率地对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弦歌”出于《论语·阳货》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找一个小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他还说打算在公田里种些秫米将来酿些酒喝。你看,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说,勉强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官场生活实在比挨冻受饿还要痛苦,两相比较起来,我宁可去挨冻受饿。你看,他在辞官退隐的时候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说这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正由于他如此真诚坦率,所以才得到古今不少人的赞美。

⑥事实上,陶诗之所以能够形成“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也与他这种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都难免有一个“为人”之心。所谓“为人”,不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治国安邦,而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之好坏的评价。如果心中不能够排除这样的念头,那就是庄子所说的“有待”。很多大诗人作诗也难免如此,例如杜甫就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话。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而陶渊明则不同,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他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陶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多篇,其中有很易懂的,也有很难理解的;有条理分明的,也有思路跳跃的;有内容比较单纯的,也有内容相当复杂的。尽管有这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诗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造作。

⑦陶渊明的“真”,不是那种简单的、肤浅的“真”,而是一种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真”。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陶渊明所有的诗都可以互为注脚。这些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是真正博大而且丰富多彩的。

(摘编自《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说,世界上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其中眼光高远的人能够达成自我实现。
B.满足了生存、安全需求后,会有更高层次的归属、自尊、爱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陶渊明的诗没有任何虚假的感情,他选择辞官退隐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
D.元遗山称赞陶诗“真淳”,陈后山称赞陶诗“写胸中之妙”,两人都认为他是以自然真率之心来写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坦言为谋生而做官,可见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B.《论语》中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表达了孔子对于“自我实现”境界的追求。
C.诗人写诗是否真诚很重要,潘岳的《闲居赋》给人清高澹泊的印象,但他本人却热衷功名,他的诗不能达到更高境界。
D.诗人写诗,难免会有“为人”之心,从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可以看出,他也有过这样的“为人”之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阐述“约拿情结”现象,说明“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进而肯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B.苏东坡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的评价是一致的。
C.与陶渊明的创作相比,杜甫写诗带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争胜念头,他的诗歌因此失去了自然率真之美。
D.陶渊明用生命写诗,用生活实践诗篇,他的诗歌可以互为注脚,表现了他生命真正的博大和丰富多彩。
4.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分析第④段的观点。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24-06-28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色”:秦汉时代的“人脸识别”

作为时下颇为流行的一项高科技,“人脸识别”已逐步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开来,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在未有现代图像采集技术和人工智能化的古代中国,个人身份的识别需要画像与文字记录作为参照,尤其需要详细的“人脸”文本资料,识别方式也更为原始。

出土的秦汉简牍资料中,有一些关于个人身份信息的记载,西北汉简所见戍卒的身高和肤色较早引起大家的注目,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黑色”人,不少例子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均记录为黑色,讨论集中在是单纯的肤色问题还是有人种基因的内涵,甚至一度怀多追究种族问题,而应该看作当时“人脸识别”的一般记录。

一般而言,个人的身份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标识,以籍贯和职业为主要内容,属于人的社会或行政属性,即社会人的一面,这种身份记录流传到现今则是以户口和身份证件为体现。二是个人的形象标识,以体貌特征为主要内容,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人的一面。秦汉时期记为年、长、物色、疵瑕见外者,今也部分呈现为身份证件上的图像和年龄资料。两种形式互为表里,共同确认个人的身份。现代社会依然如此,以火车站进站验票系统为例,目前,这种根据体貌特征主要是脸部进行身份辨识的方法,与查验身份证件的方式仍需配合着使用,以保证身份信息的吻合度。“人脸识别”系统通过现代技术实现了人脸资料数字化,识别方式人工智能化,其核心内容和达到精确匹配、身份确认的目的与传统时代是一脉相承的。

记录个人身份信息的意义在于国家对个体实行有效控制。秦汉实行八月案比制度,年末对户口进行核查,逐户逐口记录年龄形貌等个人信息,作为造册的依据,由乡制作文书逐级向上汇总。隋统一后推行大索貌阅,核对户籍记载和个人体貌特征,确定的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体貌、年龄段、疾病等,纠正魏晋以来户口隐匿和瞒报之风,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

传统史书中,人物性格的描述相对丰富,属于“物色”方面的资料要少一些,或是因其更具体琐碎的缘故而被史家放入次要位置。秦汉时代虽距今遥远,社会普通人的形象却宛在眼前,正是包括简牍“物色”记载和各类画像在内的这些出土资料,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选自《文史知识》2018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脸识别”技术需借助现代图像采集和人工智能化等技术的支持。
B.通常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共同确定个人身份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
C.古代确认个人信息有助于实现国家对个体有效控制,纠正隐匿瞒报之风。
D.简牍“物色”记载和画像等出土资料使秦汉时普通人形象宛在我们眼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现代“人脸识别”技术为切入点,引出下文对秦汉时“物色”手段的论证。
B.文章采取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秦汉时期“物色”在个人身份确认方面的作用。
C.文章将秦汉人物身份确认方式与现代确认方式相结合来论述,强调二者的传承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古代“物色”的“记载一功能一意义”的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物色资料和样本的增加与丰富,人们还会纠结于种族问题的讨论中。
B.国家一旦确认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就能实现对个体的有效控制管理。
C.现代“人脸识别”系统在传统时代个人信息确认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的突破。
D.我们感觉历史普通人离我们不遥远,是因为传统历史书对人物性格描写较较年富。
2019-03-04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只在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必须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
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
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
2024-05-25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