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6961311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燕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王不听。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是岁,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节选自《资治通鉴·赧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C.《书》,又称《尚书》《书经》,与《诗》《礼》《易》《春秋》合称“儒家五经”。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是王室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将军市被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原本与太子平合谋要一起反抗子之,但是发现不能攻克子之时,就反过来攻打太子平。
B.燕国发生内乱之时,齐国趁机攻打燕国,但是燕国的士兵都不做抵抗,连城门都不关闭。可见燕国军民都渴望由齐王来统治自己的国家。
C.齐王认为自己攻占燕国是得到上天的庇佑,因为双方都是万乘之国,而齐国仅用了五十天就攻下了燕国,这不是单凭国力强盛可得到的。
D.孟子认为是否要去消灭一个国家不是由国君或上天来决定的,而是看百姓是否愿意“箪食壶浆”来迎接其他国家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
(2)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5.孟子认为“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犯错是不一样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2023-08-04更新 | 2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而谏:“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攻赵。襄子乃走晋阳。

智伯、韩、魏三家围而灌晋阳,城不浸者三。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灭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三家分晋》)


【注】①智伯:名瑶,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②段规:韩康子的家臣。③智国:智伯的家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B.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C.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D.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贵族有姓、氏、名和字,智伯即智瑶,“智”是氏,瑶是名;孔子的“孔”是姓,丘是名,仲尼是字。
B.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襄”是谥号,“子”是尊称,如同“韩康子”一样,“康”也是谥号。
C.版,筑土墙的工具,每版高二尺,长八尺。古代筑墙用两版相夹,填泥其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也是这个意思,“版筑”就是“筑土墙”之意。
D.“国”与“家”,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这里的“国”“家”与《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有国有家者”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面对家臣劝谏时,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智伯听后不以为然,韩、魏二子却能听取家臣建议。
B.当智伯向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时,韩、魏二子虽将土地送给智伯,但都不是心甘情愿的,且各有打算,持观望态度。
C.韩康子与魏桓子在张孟谈的鼓动下,开始意识到唇亡齿寒,有了倒戈之心,但又怕事情不成而招来灾祸,最后终于与张孟谈约定了反攻智伯的日期。
D.赵襄子能战胜智伯的原因在于争取到了韩、魏二子的支持,增加了力量,用水反灌智伯军营,终于大败智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司马光认为智伯是“才胜德”,请分析智伯“缺德”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2-02-08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上谓征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是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恚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昔欲杀元律师B孙伏伽C以为法D不当死F陛下赐以兰陵公主G园H直百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削户,曾经被封赏的户数被削减以示惩戒。古代封赏有千户侯、万户侯的说法。
B.表,古时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本文的“表”和《陈情表》都含劝谏的意味。
C.丙子,天干地支可以纪年、月、日。本文“丙子”是用来计日的,纪年用的是皇帝年号。
D.洛阳宫,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在唐高宗后被定为东都,此处指在洛阳修建宫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儿子打猎损害百姓利益被柳范弹劾后,迁怒于侍奉教导儿子的长史,柳范责问为何不处罚房玄龄,当面冒犯太宗。
B.太宗善辨臣子进言对德政的作用,所以悦柳范而拒邓世隆,他对自己的言辞也有认识,有益的将会记入史书,无益的不劳文集。
C.太宗在孙子的宴会上不忘向魏征询问意见,魏征认为贞观之后臣子虽然顺从太宗勉强进言,但是脸上已经有为难的神色。
D.太宗也有普通人的情感,皇甫德参谏修洛阳宫,太宗发怒,听从魏征的意见才终止修建洛阳宫,但当时心里还是有些不愉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2)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
5.魏征认为太宗“人悦服则不逮也”的理由主要是什么?请简述。
2023-11-2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