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1-14 1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然历史记录难以拒斥文学叙事,那么作为虚构性产物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完全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的因素呢?一般认为,小说是最具有虚构性的。通常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但是,如果随便考察一部小说,会发现哪怕是最荒诞的小说也能找到大量历史叙事的影子,也有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固然,《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自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可是作者对各种妖魔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想象。也就是说,吴承恩虚构的妖魔鬼怪世界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史记录。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这其中其实已经隐藏了思想史叙事的影子。另外,小说中的唐僧在三个近乎神仙的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玄奘西域取经,这也是文学虚构中的事实。唐僧经过女儿国无疑是杜撰的,但小说中讲述的穿越国界要获得通关文牒无疑是历史事实。这些都是这部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踪影。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问题。他指出《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不是事实,但元朝以及明朝时罪犯得一度牒便可借佛门逃脱朝廷追捕却是事实。《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然不是事实,但明清间乡曲人一旦金榜题名便成特殊阶层却是事实。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直到她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窦娥的冤才得以昭雪。窦娥、窦天章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情节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根据研究,这些作品中提到的司法制度则是事实,它们也都属于历史叙事的范畴。

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原因同样是多样的。有些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些是作品中无意透露出来的,有些则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摘编自李桦《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材料二:

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对此,可以看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的时间: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也为明确历史叙事中包含有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

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这种重合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其一,中国早期文本中存在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诗经》中的叙事诗之外,我们仍强调更广泛的诗具史笔,而学界更倾向于将诗学纳入文学范畴,历史叙事则是另一种独立的存在。其二,以散文为形式的文本中,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在产生时间上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其后为文学所借鉴,乃至于再反向影响历史叙事的方法,都与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其三,退一步讲,即使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也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因为文学叙事的方法显然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

历史叙事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主要指向其文学意味中的后代阐释与接受,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能因为认知的差异而断然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此外,历史小说的接受等也会影响对历史文本真实性的判断。包括历史事件被文学化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演绎,也包括相类似事件带来的通感联想。

(摘编自杨金波《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同历史记录难以排斥文学叙事,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产物,也多少具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因素。
B.史料的缺乏让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不得不融入文学叙事,借助个人的想象来填补因此而造成的空白。
C.文学方法的概念有近代学科划分的影响,这是能够推导出中国文学叙事后于中国历史叙事的重要依据。
D.有部分文学叙事法源于历史叙事法而又影响历史叙事,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叙事法的独立性造成了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窦娥冤》为例,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
B.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内容而文学是方法之一,认为“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
C.对于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意味做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的判断,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
D.《复活》虽是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但它是对19世纪俄国真实社会深入的再现,这说明文学叙事是离不开历史的真实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叙事先于文学叙事,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
B.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辩证统一,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C.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榜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钱锺书评价《左传》中的“鉏麑之叹”)
D.《大卫·科波菲尔》借助第一人称视角、艺术性夸张等文学叙事手法,真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繁荣表象下的贫富悬殊等问题。
4.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5.史学家吕思勉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今所传者,其间自有想象编造的故事,断不容轻信为事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镜子

张海洋

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

美国记者大约六十来岁,近一米九的身高,金发碧眼,肩挎相机,带着一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翻译。一见面,他热情地和我提手,用蹩脚的中文说“你好”,让我叫他哈里森。

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

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多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他穿着一双解放鞋,裤脚高高挽起,像随时准备下地干活。

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担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

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

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尾,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一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

“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

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未,嘴里说者:“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合混。

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于里镶看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样图案。

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者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

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盖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

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者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地,还不如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

“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杳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地,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

“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适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

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地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

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看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地,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在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

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

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

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采访前,老韩叮嘱不要刺激到伍婆婆,采访时,老韩岔开李才年牺牲的话题,老韩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伍婆婆的怜惜。
B.“我”之所以未将老韩的叮嘱转告给哈里森,是因为哈里森正沉浸于乡村美景,“我”担心这会惹怒哈里森,妨碍采访的进行。
C.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暗示伍婆婆内心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欢迎,但依然笑脸相迎。
D.这次采访是失败的,既没有澎湃的战事,又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也未能理解伍婆婆的那种随岁月流转的落寞和倔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叙述了“我”陪同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烈士遗孀伍婆婆的故事,小说情节平实质朴,却感人至深。
B.小说描绘伍婆婆的老镜子,以及叙述哈里森的相机没电不能拍照的细节,都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使小说结构严谨。
C.“我”两次来到伍婆婆家,都写了她家的“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但“我”第二次去时已经物是人非。
D.小说没有正面描写伍婆婆,主要通过老韩之口交代伍婆婆的曲折而又艰难的人生,这可能是因为伍婆婆已经老迈,而且方言浓重。
8.为什么伍婆婆去世后没有把镜子带走?请简要分析。
9.伍婆婆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燕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王不听。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是岁,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节选自《资治通鉴·赧王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C.《书》,又称《尚书》《书经》,与《诗》《礼》《易》《春秋》合称“儒家五经”。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是王室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将军市被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原本与太子平合谋要一起反抗子之,但是发现不能攻克子之时,就反过来攻打太子平。
B.燕国发生内乱之时,齐国趁机攻打燕国,但是燕国的士兵都不做抵抗,连城门都不关闭。可见燕国军民都渴望由齐王来统治自己的国家。
C.齐王认为自己攻占燕国是得到上天的庇佑,因为双方都是万乘之国,而齐国仅用了五十天就攻下了燕国,这不是单凭国力强盛可得到的。
D.孟子认为是否要去消灭一个国家不是由国君或上天来决定的,而是看百姓是否愿意“箪食壶浆”来迎接其他国家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
(2)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14.孟子认为“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犯错是不一样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

方干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

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


【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奖掖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
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作者写诗和观景的地点。
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
D.尾联上句暗示作者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
16.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