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83 题号:169811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D.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知识点】 学术论文 书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物理时空距离影响人们心理效应,审美情感也会改变,用以表达审美情感的审美范畴会发生改变,其中一些会逐渐消亡。

②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生活节奏缓慢,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发展近乎停滞。这种社会形态产生了普遍的思想情感——思念离愁,当这种心理效应脱离于具体生活情境,沉淀塑造为人的心理结构的时候,就上升为人们可以交互沟通的审美情感。

③思念和离愁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题材,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关于思念离愁的诗,留下许多千古名篇。比如关于思念的诗,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秋风词》),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古代交通不便,人与人相见不易,每一次相遇和重逢都要跋山涉水,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因此是那么难得与珍贵。相遇和重逢之后的分离经年累月,在时间的煎熬和发酵中,相思与离愁与日俱增,当这种情感作为文艺主题时,包含着哀伤、幽怨、愁苦、惆怅的一种复杂的美学意像就营造出来了。从人类社会学角度看,思念和离愁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联系,可以提供给个体价值的外在确定,因而是闪烁人性光辉的美好典范。

④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相互间的物理联系发生了剧变,从固定有限的连接到移动即时的连接,从单点垂直的连接到多点普遍的连接,所谓万物互联,即时互通。在时空折叠条件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随时与想联系的人联系,或语言文字,或电话视频,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思念、离愁无法产生。在时代更迭的交汇期,人们对已有作品中思念离愁的美学意象还能够理解和鉴赏,但已不会把它当作文艺表达的主要题材,这是信息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年轻一代成长,他们可能会不能理解思念和离愁,就会丧失对过去作品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这时候审美的代际跃迁真正完成。

(节选自陈粤春《当代审美的嬗变与动向》)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蔡元培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美学观念》)鲁迅说: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诚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摩罗诗力说》)朱光潜则以人们如何对待古松为例,认为除了实用的科学的两种态度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把全副精神都注到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谈美》)。

但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即使对于审美的文学艺术,也总要拉扯到为君”“为父的政治伦理上去,使之成为教训文学教训艺术,弄得毫无美感可言。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艺术教育也就变成了耳提面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却忽视了审美愉悦。而正是这种审美愉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美,是要慢慢欣赏,细细感悟的。朱光潜《谈美》一书最后一篇的题目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是引用景物优美的阿尔卑斯山谷中公路标语牌上的话。作者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宗白华的美学著作索性就叫作《美学散步》,书前有一篇《小言》,专说散步对美学研究的意义: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这话当然是针对审美感受而言的,但从书本里走出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道理,却是实在的。

(节选自吴中杰《审美感受与余裕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效应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就可能沉淀塑造为人的心理结构,同时上升为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情感。
B.信息时代,年轻人通过及时通讯工具产生联系,因此失去了对思念和离愁的理解,促成了审美的代际跃迁。
C.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囚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D.“美学散步”就是把审美的超功利性与人的精神自由融通起来,树立一种超脱外物的人生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相思和离愁一旦作为文艺主题,其复杂的美学意象,便成了人际间传递哀伤、幽怨、愁苦、惆怅等情感的载体。
B.“美”是不考虑其实用价值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就是说美、美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超功利性。
C.人在审美静观中处于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无差别状态,物、我对立关系的消失,意味着对功利的超脱。
D.美是需要慢慢感悟的,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无计划、无目的、不成系统,这也是宗白华“美学散步”的由来。
3.结合材料,下列表述所涉及内容不符合材料论述范畴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人们利用及时沟通工具,突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临别赠言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少,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显得多余。
B.青少年学生借助网络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自由、便捷地欣赏各类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重复性审美体验。
C.纸质书从装帧到印刷,比电子书更能体现“书”的内涵,更能满足读者的拥有感;阅读纸质书更能令我们集中意识,沉浸在书中的世界。
D.伴随着消费主义而来的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只不过是把文化审美等调制成牛奶、咖啡等快餐食品直接输入到大众头脑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根据材料,概括出审美超功利性的特征。
2022-06-04更新 | 2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剧具有虚构的故事性,具有需要多人参与的社会性,具有以特定形态来表达情感、促进人类深入思考的艺术性。戏剧的这三个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在成长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也能促进儿童语言信息社交能力的发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儿童要认同传统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文化,只有深刻理解民族文化,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等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制度、习俗和行为中,更深藏在思想观念、心理意识等精神世界中。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戏剧天性,喜欢在模仿、幻想中编出各种故事,自己假装扮演着各种故事角色。因此,儿童戏剧以游戏为载体,让儿童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和具有故事性的情节表演,自然而然地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基于传统文化素养主题的儿童戏剧教育作用的发挥,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学校要营造儿童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根据游戏活动的特点,从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以游戏为载体,为儿童提供交流的主题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学校要以儿童喜爱的童话剧、神话剧、自由剧等形式为载体,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儿童在戏剧空间里体验不同角色,感悟戏剧故事情节带来的丰富情感,满足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引导儿童练习和掌握对话交流的技巧,让儿童戏剧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课程。家长要支持儿童戏剧教育活动,将业余时间带儿童去剧院欣赏儿童戏剧作为必不可少的亲子活动;在观看儿童戏剧时,家长要转变思路,特别是要与儿童交流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家国情怀等,从儿童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来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家长要帮助儿童积极参与学校的儿童戏剧策划和表演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儿童了解戏剧的兴趣,还能让儿童感受到戏剧演员所表演的不是古代故事中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的世界。当然,儿童戏剧教育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利用儿童戏剧的自身魅力,唤醒儿童的生命价值,引导儿童发挥主动创造力,激活儿童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社会各界要为儿童参与戏剧演出提供支持和帮助,要认识到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戏剧演出中以逼真的心态体会角色的真实感受;全社会要积极利用各种节日庆祝活动和社区资源,鼓励儿童戏剧选择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促使儿童戏剧表演走进社区,让儿童发展受到社会关注,赢得更多掌声,最终形成良好的正确导向。

总之,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借助儿童戏剧教育优势,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塑造儿童道德品质和良好人格,促进儿童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吴婧《传统文化素养主题下的儿童戏剧教育论析》)

材料二:

六一儿童节前夕,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在四川省南充市举行。34部优秀儿童剧目陆续进行展演,为全国小朋友在六一儿童节期间献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本届参演剧目涵盖话剧、音乐剧、舞剧、戏曲、木偶剧、皮影、杂技等艺术门类,既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寓教于乐的民间传说、童话、神话故事,也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题材作品,还有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现实题材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多元,充分展示出新时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时代精神、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将引领广大少年儿童观众走进色彩斑斓的戏剧世界。

比如经典儿童戏剧《报童》通过展现一群小报童在战斗中迅速成长的故事,为一代代小观众带来一次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戏剧作品之一;经典儿童戏剧《马兰花》歌颂善良、勤劳、勇敢等美好品质,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成为几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还有常演不衰的《国王的新衣》,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认识诚实的可贵;如梦似幻的《儿童奇缘》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我。这些剧目以美感染人,以美引导人,润物细无声地健全儿童的人格,净化他们的心灵。

强化儿童戏剧育人功能,要让优秀儿童戏剧作品惠及更多儿童。连续举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有一个亮点:戏剧节期间,孩子们不仅是小观众,还是小志愿者、小记者、小演员,更是文化小使者。演出期间,经过培训的小志愿者们为中外观众讲解;演出后,他们化身小记者,采访剧组主创和演员,以孩子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戏剧创作和演出。这种深度参与让孩子们获益良多。如今,随着一种新的戏剧模式——教育戏剧的发展,孩子们的参与将会更加深入。教育戏剧由成人演员和孩子们共同完成创作,在设定的情境内,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情绪,增强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同时学会合作、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摘编自刘库《引领广大儿童走进戏剧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的三个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也能促进儿童语言信息社交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自主思考。
B.基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性,儿童戏剧应充分体现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和具有故事性的情节表演的特点,促使儿童更容易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C.从儿童戏剧教育的价值来看,离开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就难以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儿童全面发展将难以实现。
D.在戏剧节期间,孩子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视角参与戏剧展演活动,受益颇丰,这也成为儿童戏剧节的一个亮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制度、习俗和行为中,更深藏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使得儿童很难直接理解。
B.如果家长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去观看儿童剧,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儿童交流感受,儿童戏剧的教育作用可能难以实现。
C.《马兰花》和《国王的新衣》两部剧,之所以受到组织者的极力推荐,是因为两部剧都歌颂了人的优秀道德品质。
D.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的剧目共34部,不仅题材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而且内涵深刻,寓教于乐。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以戏剧的三个特点为理论起点展开论述,既具有宏观上的理论架构,也体现了一定的逻辑层次。
B.材料一第二段用总分式和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素养主题下的儿童戏剧的教育作用。
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四个剧目,既使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得更加直观,也从多层面分析和总结了儿童戏剧的育人功能。
D.材料二主要从客观的新闻叙事视角,介绍了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活动,此次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得以呈现。
4.请从新闻消息的视角,简要概括材料二第一段的特点。
5.由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排演出的儿童京剧《少年英雄·王二小》入选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其入选的理由。
2024-01-19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比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都是“似曾相识”的。奥玛·珈音的诗意,使我想起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使我想起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从而联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谓“淡漠的悲哀”,到底是有的。《鲁拜集》有另一方面对于我是新鲜的,这熟识与新颖的汇合就是《鲁拜集》吸引力的来源。我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一个数理学者的观点、信仰和感情。精通天文和数学的奥玛·珈音一定意识到,宇宙的规律可以探知,并可以用严密而美妙的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都靠着一个不可少的信仰来鼓动及支持探索需要的苦功─宇宙的真理是简单而美妙的;更根本一层的规律,更显得简单而美妙。这个信仰有宗教的力量,因而有感情的成分。

从另一方面说,研究科学者也是人,也经历体味到人事的复杂、命运的渺茫和人生的脆弱。他最高的逻辑告诉他,不管他剥去了多少层宇宙的秘密,不管他能多精密地计算天体的运动,物体的性质,他永远不能了解自己,永远不能了解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些问题需要能满足心灵的答案,主观的答案。这是客观科学不可能供给的。一般人当然同样地有这些疑问,也同样地找不到答案。所不同的是,研究科学者知道数学在科学范围内的伟力。他有过求答成功的经验,因而树起一个比一般人较高的绳衡答案的标准。他深信宇宙是庄严,美妙,有一定法则的,但是人的死生问题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这就是奥玛·珈音“淡漠的悲哀”的起源。

(摘编自黄克孙《鲁拜集·序》)

[注]奥玛·珈音,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亦为《鲁拜集》的作者。

材料二: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拟挽歌辞》(其三)便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中肯之论。

(节选自《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通过孔子、庄子、李白的名句作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与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的确有相似之处。
B.材料一中“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两个问句旨在引发读者思考,同时避免了文章平铺直叙。
C.材料二中列举《拟挽歌辞》(其三)的例子,展现出陶渊明诗歌“情、景、事、理的浑融”的艺术特色。
D.材料二中引用清人潘德舆对陶渊明的中肯评价,起到收束全文之效,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中国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鲁拜集》诗歌中所包含的宇宙的规律。
B.黄克孙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科学家面对难解人生问题因而引发诗意的创作。
C.陶渊明写诗着重写平常生活,用质朴的语言和丰满的物象来表现盎然的诗意。
D.陶渊明的诗与宋诗相似,重在明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3.下列奥玛·珈音的诗歌中,最不符合材料一中“淡漠的悲哀”的一项是(     
A.乾坤寥落一穹庐,日夜循环起太初。多少英雄来复去,锦衣华盖尽同途。
B.平芜携手看黄沙,牧草青青瀚海涯。白屋朱袍浑不认,羲皇榻上是吾家。
C.春火珠红酒里天,心中块垒碎尊前。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情已着鞭。
D.时恐秋霜零草莽,韶华一旦随花葬。微尘身世化微尘,无酒无歌无梦想。
4.材料二行文思路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
5.奥玛·珈音和陶渊明的诗歌中表达的对于“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的来由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9-08更新 | 2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