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69988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兰州召开的草业航天育种专题研讨会上,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种备受关注。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环境强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产业化推广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任务中,利用神舟飞船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开展空间诱变实验,经过多年科研和地面选育后,通过国审和省审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历次飞行任务都搭载了航天育种生物类试验载荷。神舟八号为了验证高等植物在空间环境下的开花结实过程,设计搭载了《番茄试管苗空间开花结实》实验装置,8个番茄蓓蕾5株开花结果,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进行了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首次在空间上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为未来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命生态系统和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中二软占”中诱变和创制出一批抗病乃至对病害达到免疫的新种质。科学家利用这些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出更为优质丰产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技术还在其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类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涌现出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和实效。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0年09月02日《我国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材料二:

我国早在1987年8月5日便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开启了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海南航天育种中心,育苗温室里繁育的“太空蝴蝶兰”正在盛放。种植基地里还有一大批经历过“太空旅行”的太空种子繁育出来的蔬菜,如太空番茄、太空黄瓜等,目前已成熟即将采摘。

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通过航天器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至少4代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太空育种对优质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育种时间会大大缩短,我们对国外种子的一些依赖性就会降低,能提高我们国家种质资源安全。

2013年以来,海南航天育种中心从128个航天引种实验中,筛选出21个适合海南气候、土壤的航天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培育种植,并在海南部分市县及岛外多个省市进行了推广种植。

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包括瓜果蔬菜,包括一些粮食作物都是安全的,它一般在抗病性上都会有很大提高,产量一般都有20%~50%以上的增长,更耐寒,更耐盐碱,而且它在口感和营养成分上也有些改变。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共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摘编自央视网2022年3月24日《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品种繁多融入百姓生活》)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他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四五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摘编自多国丽《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1.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科学家利用该项技术能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B.航天育种具有明显的优势,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C.太空育种对农业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能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并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D.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而且工作难度大,品质难以保证。航天育种产业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2.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始于1987年8月5日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B.太空育种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
C.神舟八号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在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D.太空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都是安全的,抗病性好、产量高,更耐寒,更耐盐碱。因而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种质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产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我国航天育种事业很难发展起来。
B.我国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龙头企业,航天育种产业的未来不容乐观。
C.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制约了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
D.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我国的航天育种产业未来可期。
4.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请给“航天育种”下一个定义。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其中三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 22 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 60 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 年 02 月 13 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 80 后、90 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 2002 年的 4.7%上升到 2017 年的 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 14.2%上升到 17.5%,2017 年每 lO 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 1998 年的 4.96 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 年 02 月 13 日)

材料三:

2012-2017 年中国上映科幻电影数量和票房统计表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

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哀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 年 09 月 07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电影,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D.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 后、90 后—代人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B.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的原因有:门槛升高,进口限制放宽,创作素材贫乏,资金短缺等。
C.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D.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会影响到中国国产科幻电影拓展发展空间。
3.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2020-03-13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国家海洋权益,主要就是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首先,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及其派生权利的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其次,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一般地说,海洋权益在利益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科技权益海洋安全权益等,并与国家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

(摘编自娄成武、王刚《海权、海洋权利与海洋权益概念辨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

中国海洋权益的真正威胁来自哪里?调查显示,53.1%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外部,其中32.4%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担心和遏制中国强大的势力”,20.7%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与中国有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46.9%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关专家则同意后一种观点,海权意识是加强海洋管理的前提和原动力,“对中国海权最大的威胁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海权意识的淡薄”。“海洋不但有丰富的资源,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所以,要用强硬的态度来维系海权,绝不妥协!”、“中国不称霸,但更不能允许他国在我国土称王称霸!”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应该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它国侵犯中国的海权的行为,但并不主张对外扩张以谋求海外霸权。

(摘编自于冬《90.4%受调查中国公民不满海洋权益维护现状》,《国际先驱导报》)

材料三:

记者:建设海洋强国,当前我国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

刘赐贵: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知海洋,需要我们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例如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着力突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出要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即: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摘编自刘赐贵《经略海洋 以海强国》,《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是一个国家的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俗地说,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好处”,“好处”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C.威胁中国海洋权益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外部这两类,半数以上受调查者认为来自内部。
D.海洋是国土的一部分,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决不能毫无规划和区划地开发与利用。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海洋强国,应立足于现实国情,增强海洋科技等实力,而无需关注公民的海洋意识。
B.有专家认为,对中国海权最大的威胁来自国民自己,主因是我们对海权意识的淡薄。
C.建设海洋强国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是层层递进的。
D.我国要用强硬的态度来维系海权,并不主张扩张以谋求海外霸权,体现了理性的态度。
3.为建设海洋强国,目前国家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02-10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立职业培养,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相关人士认为,一方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实操技能的训练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应推出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晋升机制,为各个级别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职业晋升通道。因此,促进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责任。还需要多部门有效联动,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让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看到希望,扭转唯学历论的教育期待与制度设计。

(摘编自黄冲、陈文琪《职业教育要成为主动选择六成受访家长表示需提高教育质量》)

材料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拟从法律层面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建议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现实情况是,职业教育学校长期被另眼相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宁可没有大学二字,也不要有职业二字。

这种比较普遍的心态是对当下职业教育尴尬现状的折射。时至今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仍然束缚着很多人的思想。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有成绩差”“没前途”“被淘汰的孩子才会去上职校。很多家长对孩子上职校后的前途也普遍表现出担忧与悲观的情绪。

这些观念的背后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明显差距,和学生对自身成长成才期待的落差。当然,这种认识也与就业端对职教生的区别对待密切相关。想在大城市落户,多数城市的基本要求是本科学历,仅有少数城市对中专以上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放开了落户限制,公务员考试很少有岗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职称评定上职校毕业生也饱受不公平待遇……

事实早已证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地位的关键。在这方面,制造业强国德国有不少经验可资借鉴。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普职分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而且,读职校的学生并不全是考不进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即便选了职业教育,也有机会改变轨道。更关键的是,职业教育就业渠道畅通,蓝领工人有着体面的收入,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光明的前途。

当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还要求职业教育苦练内功,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赢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改变全社会的认知。这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状。

(摘编自李一陵《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现象要动真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2016年到2020年就读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其招生人数均高于往年。
B.让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看到希望,扭转“唯学历论”的教育期待与制度设计,需要多部门合作,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
C.德国职业教育就业渠道畅通,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普职分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
D.在德国,读职校的学生不全是考不进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选择了职业教育后,也可以改变发展方向,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但很多学生和家长宁可没有“大学”二字,也不要有“职业”二字,折射出当下职业教育的尴尬。
B.许多家长对孩子上职校后的前途担忧悲观,原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C.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差距和就业端对职教生的区别对待,造成学生对自身期待的落差。
D.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制度要适应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
3.从职业发展上看,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3-21更新 | 5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