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7 题号:170175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
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不知天上宫阙”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知识点】 《左传》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感。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滴水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跑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日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该字在《左传》和《周礼》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D.《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五经”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带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手下的武士灵辄,在关键时刻用武器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
D.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冤名感到可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0-10-12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骖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
5.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2-04-27更新 | 8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宣公会晋侯、卫侯同盟于断道【1】。二年春,齐伐鲁北鄙,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城破,齐师遂南侵。鲁遣使如晋乞师。夏四月丙戌,卫师及齐师战于新筑【2】,卫师败绩,亦如晋乞师。晋侯遣师八百乘,命郤克将中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3】。

前夜,韩厥梦其父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逐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4】,骖挂于木而止。前日,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辱两君。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会齐师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克将戮之。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取材于《左传》)


注释:【1】断道,晋国地名。【2】新筑:古邑名。【3】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4】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鞌   陈:摆开阵势
B.右枹而鼓   援:拿、执
C.将华泉   及:追赶上
D.以事君者   劝:鼓励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介马驰之/伤匿之
B.卻克伤矢/丑父寝舆中
C.师耳目,在吾旗鼓/谓之君子而射
D.韩厥梦父谓己曰/射左,越于车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必下推车
余下的人必定要下来推车
B.逐之,三周华不注
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很多圈
C.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臣下不走运,恰巧遇到您的军队
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人不把用自己的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当作难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卫在新筑被齐军击败,分别派遣使者到晋国请求援军,晋国派遣军队救援两国。
B.两军交战时,晋军主帅郤克伤重,他希望解张和郑丘缓可以代替他击鼓,指挥军队。
C.齐侯坚守春秋战国时的礼仪,因此御者凭借“君子”的身份,没有成为被射击的目标。
D.韩厥表达了齐晋两国并无恩怨,并且晋侯为齐侯着想,这实际上是当时的外交辞令。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披甲执兵,固即死也
6.文章最后两段用极具现场感的笔墨,刻画出逢丑父的智慧,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