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71035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由于原子排列不同,展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同素异形体,柔软的石墨、坚硬的金刚石等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寻找有无可能用碳原子“搭建”出新型材料,“定制”出我们需要的新型碳材料。“对于制备纯碳材料,过去的思路一直是用碳原子作为基础单元去构筑。”郑健解释,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用C60分子替代碳原子作为基础单元,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通过掺杂金属镁将C60分子聚合起来,再通过有机阳离子切片策略把金属镁去掉,最终得到单层聚合C60。测量结果发现,这种新材料是典型的半导体,并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在约326.85℃下仍旧稳定存在。

(摘编自齐芳《我国科学家创造一种新型碳材料》)

材料二: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像文身似的“电子贴膜”,被称为“电子文身”,可以舒适地佩戴在手腕上数小时,连续不间断地测量血压,精确度超过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同类设备。血压是心脏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在临床环境之外,很难进行频繁、可靠的测量。几十年来,基于腕带的设备一直是黄金标准,这些设备通过收缩手臂来提供血压读数。阿金万德说:“血压是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高血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病,但传统的血压检查只能测量人在某个瞬间的血压,而且离开诊所设备也难测量血压。”贾法里指出,不经常测量血压,人们就无法对身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研究人员解释说,这款电子文身的关键成分石墨烯是目前最坚固、最薄的材料之一,因此文身几乎没有重量。置于一种有黏性和弹性的材料内,材料包裹着传感器,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而且不会四处滑动,有助于读数的稳定性。该设备通过向皮肤中注入电流,然后分析身体的反应(即生物阻抗)来进行测量。生物阻抗与血压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而血压变化与血容量变化有关。但这种相关性并不特别明显,因此研究小组必须创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来分析这种联系,以获得准确的血压读数。

(摘编自刘霞《石墨烯“电子贴膜”能连续稳定监测血压》)

材料三:

为应对冬奥会室外赛场低温环境,做好工作人员及设备的防寒保暖保障工作,利用石墨烯发热技术研发的保暖产品应运而生,发热围巾、手套、袜子等可为工作人员实现38℃~52℃温度调节,满足低温环境人员的保暖需求。石墨烯是“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和“新材料之王”。而石墨烯发热服就是基于单层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性和电子迁移率高且变化小的特征,在通电后将电能高效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保暖目的。除了为工作人员提供保暖外,冬奥期间对讲机、云转播包、手机、摄影机等专业设备也需要保暖。“配备石墨烯保暖设备,可以保障其在零下20℃正常开机使用。”据专家介绍,提升专业设备低温环境的工作效率和时长是石墨烯材料在冬奥会期间的另一个应用场景,可有效保障设备在低温环境正常运行。

(摘编自张佳兴《石墨烯发热技术为冬奥赛场留住温度》)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文身”是石墨烯血压监测“电子贴膜”的形象说法,它可以不间断地测量血压,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B.血压是心脏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血压检查很重要,经常测量血压,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状况。
C.传统血压检查存在着在临床环境之外难以进行频繁、可靠的测量的局限,“电子文身”的运用可弥补传统血压检查的此种不足。
D.石墨烯是“电子文身”的关键成分之一,石墨烯坚固超薄,读数稳定准确,几乎没有重量,因此用户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一直以来有意识地用碳原子“搭建”新型材料,我国郑健团队率先创造性地完成了新型碳材料的“搭建”。
B.单层聚合C60具有耐高温、稳定性高等特性,是典型的半导体新材料,它的某些特性正处于进一步合力研究中。
C.阿金万德和贾法里十分重视人的血压检测,他们指出“电子文身”获得的血压读数准确,终将替代传统血压检查。
D.石墨烯发热技术在冬奥赛场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工作人员提供保暖服务,二是为专业设备保暖。
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有何异同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四君子”与“四小人”
①战国时期的风诡云谲之中,士争雄、国争霸的社会场景在历史上留下的画卷之繁复、之错综、之精彩、之生动,的确是罕见的。而提及战国,自然要提及名噪一时的乱世枭雄——“四君子”: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但是,较之隐没在这“四君子”之后的“四小人”——冯谖、毛遂、侯生、朱英,则“四君子”的名望与声威就过于显赫了些。
②据《战国策》等典籍载,冯谖初投田文时并未受到重视,被冷落在“传舍”,他之所以未被赶走,恐怕只是因为孟尝君不愿损害自己那“好客”之英名。之后,冯每提一点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便会引来田文的不快;而当冯在薛地烧券书“市义”,使田文小小地受了点暂时的损失时,后者更是勃然大怒,连忙派人将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尝君既乏见识,更少涵养,他之所以失位后能复位,祸乱中能全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靠了冯的相助。
③再像平原君的杰作——与楚合纵而解邯郸之围,借重的也是自荐的毛遂。临行前,赵胜不仅对处其门下三年之久的毛遂一无所知,还臆断毛“无所用”;殊不料,毛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促成了楚赵的结盟,歃血堂下。没有毛,此行或难有此功,至于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尽管为后世传为美谈,但他的窃符之计,夺兵之招却均出自大梁夷门的监者侯嬴。若仅就窃符救赵一节而言,无忌不过是个无所顾忌的村夫莽汉而已。要不是得到过他的一点“感情投资”的侯生全身心报恩。那么“君子”之名是断然落不到信陵君头上去的。
④同样的。春申君黄歇的门下观津人朱英,也为这位楚相出过不少颇有远见的主意。比如,在“魏旦暮亡”的形势下,他建议黄歇重新部署国家的防卫系统,“去陈徙寿春”就是一着高棋。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春申君以“已有身(孕)”之妻进于楚王(考烈王)而该妾被立为王后之日,朱英便敏锐地预见了春申君的“毋望之祸”,多次提醒黄歇提防“毋望之人”李团(该妾之兄),但黄歇不以为意,以致受挫。
⑤由此看来,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这应当不是牵强之说。事实上“四君子”之成为“君子”,主要是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以及一点点“投资意识”;而“四小人”得以名垂青史,则完全是靠其自身的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历死地,处险境。每每把命攥在手心,把“运”系于口舌,靠大智、大勇的拼搏,
⑥所以,在看了“四君子”们的脸面之后,还要再看一看他们的身边、身后的。
1.以下不是作者认为战国“四君子”能成为乱世枭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四君子”倡导合纵,共拒强秦。
B.“四君子”广揽人才,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
C.“四君子”确实做了许多“益国利君”之事。
D.“四君子”仗恃先天的权财和众多的门客,成就了美名。
2.2.“四小人”青史留名,靠的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靠的是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
B.靠的是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念。
C.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大智大勇的拼搏。
D.靠的是他们不甘埋没于众生的自信。
3.3.作者在该文中指山:“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下列不是该结论的根据的一项是( )
A.靠冯谖的帮助使孟尝君得以复位,在祸乱中全身。
B.靠毛遂帮助,促成楚赵结盟,解邯郸之围。
C.靠侯嬴的帮助,信陵君得以窃符救赵。
D.靠朱英的帮助,春申君得以避免“毋望之祸”。
2016-11-18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选文
所谓“西藏独立”是怎样出笼的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七百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行使着行政管辖,西藏地方从未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二十世纪初的藏语词汇中还没有“独立”这个词。1888年、1903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企图把西藏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1904年,英军一度攻占了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出走,侵略者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签订了《拉萨条约》。但由于清朝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没有达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之后,就变换手法,开始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宗主权”。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次年,英国利用清朝灭亡,民国初建,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在遭中国政府拒绝后,英国封闭了由印度进入西藏的一切道路。1913年,英政府又煽动西藏当局宣布独立,提出“西藏完全独立后,一切军械由英国接济”;“西藏执行开放主义,准英人自由行动”(摘自朱绣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但英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1913年,英国政府利用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切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的心理,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即西姆拉会议,并提出把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4年7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陈贻范奉国内训示,拒绝在所谓“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并且发表声明:“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的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1942年夏,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国代表的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因全国人民的同声谴责和国民政府的严正警告,而改变原议。1947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泛亚洲会议”,英帝国主义幕后策划邀请西藏派代表参加,在会场上悬挂的亚洲地图和万国旗中,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对待。经中国代表团提出严正抗议后,会议组织者不得不加以改正。
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国枪支弹药经由加尔各答运入西藏,用以对抗中国解放军进藏,同年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公开诬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本国领土西藏的行动是“侵略”。同月,美国指使他国在联合国提出干涉中国西藏的提案。由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一些国家的反对,这个阴谋没有得逞。               (记者马振华)
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袁世凯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
B.袁世凯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
C.英国政府提出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
D.英国政府提出划分“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下面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1904年英军攻占了拉萨,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但因为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B.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达不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就开始变换手法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
C.1911年,英国政府利用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
D.1942年夏,英国代表宣布西藏地方政府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
3.依据原文,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府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各种手段对西藏进行分裂的活动。
B.《拉萨条约》、“五条”、“西姆拉条约”等都是英国政府分裂西藏的丑行,分裂西藏的阴谋从来并将永远不能得逞。
C.中国政府在1914年7月3日发表声明:凡英国和西藏签订的文件,中国政府将一概不能承认。
D.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多次插手中国西藏,暗中或公开支持西藏独立。
2016-11-17更新 | 7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
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
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4.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
2022-09-10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