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72098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三: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四: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二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四“‘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结合上面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改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时代变化。

②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就算有些红极一时的书,过后被提及的时候,读者也只记得书名,而遗忘了内容。那些被读者记住、视为经典、时不时会去重温的作品,则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永不过时,这就是精品的力量。

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恰恰这些要素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

④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读者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离合。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虚假”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

⑤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把读者从阅读中弹出去。否则,光是吐槽,就够读者受了,谁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找罪受呢?

⑥再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它们不会喊口号,它们只是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其中,浸入到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

⑦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发挥所长,创作经典,立体形象地全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唯有精品方能长久,每一位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

材料二:

2020年9月,阅文集团与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阅文集团挂牌成为国家图书馆第二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100部各题材类型的优秀网文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步入新阶段,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随着网络文学声势日益壮大,网络作家频频升堂入室,网络文学从中国走向海外,影响力辐射世界。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进程也明显提速:从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网络文艺类专栏专刊,到各地各部门举办各级网络文学评奖和征文,从国家级社科、艺术、出版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到国内多家高校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及各类文艺评论研究刊物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此类种种均为网络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林林总总形如国家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拥有了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唐伟《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更新的数量大、速度快,那些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比较薄弱的作品会逐渐淹没在作品的洪流中。
B.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叙事逻辑完整而合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让其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好作品,读者很难有怀疑与不满。
C.《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始,标志着网络文学历史化步入新阶段。
D.网络文学要行稳致远,需要有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而要得到这样的压舱石,又需要有网络文学评奖评优等活动提供源头活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时序》之语,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
B.材料一以花香、月光、晨雾等作比喻,生动表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润物无声的美感。
C.材料二提到的国家级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等活动,加速了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
D.两则材料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都关注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都提出了具体策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互联网普及、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很多人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成为写手,实现其文学梦想。
B.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巨变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书写现实、表现生活,成为网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C.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同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D.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应该有某种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特质,能抓住契机激发读者的情感燃点,使读者感到心灵满足。
4.阅读材料一时,甲、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甲同学认为第⑧段应删除,理由是第⑦段已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已完整;乙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请你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
5.你的朋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络文学作家,他极想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帮助他实现愿望。
2023-04-24更新 | 7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以这些物品为代表的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这一现象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生活的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出口,从早些年就红火起来的电子宠物,到如今的各种新萌物,都是因为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一趋势在国外也早已有之。比如,强大的动漫、影视等内容产业,培养了日本年轻人对于萌文化的认知,也让他们长大成人后愿意购买此类衍生品,从而获得重返童年的亲切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此类萌经济的知名IP(知识产权)大多来自国外。这也给中国相关企业提了个醒。

这考验着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创意及内容原创能力。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现存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与萌经济对口的内容及IP,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能否以萌萌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能否用更加现代化、潮流化的形象进行改造?应当说,这方面的文化资源数量不少,是值得重视的IP宝藏。

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都证明了只要能对年轻人的趣味、爱好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不断加以提炼创新,就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受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摘编自毕舸《崛起的萌经济呼唤更多创意IP》)

材料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萌万萌滚滚来。为什么人们会心甘情愿为买单?一方面,具有生动、可爱、易于理解的特性,带给人们天然的亲和力、亲近感。在这种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不仅人们的消费欲望会增加,而且消费者从中收获的满足感也会更强。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80”“90逐渐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年轻化、舒适感和时尚化。如此看来,深挖萌经济大有可为。如今,年轻人购买的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他们付出感情之后收获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悦已型消费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琛《走好卖萌之路,萌经济大有可为》)

材料三:

张增一建议,商家和企业可以将萌与体验式消费结合起来,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吸引消费者参与,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娱乐化营销,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营销过程。当消费者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不仅不会反感营销活动,反而会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和传播意愿。长此以往,便能积累消费者对萌物的忠诚度,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商家也可以借此机会打造产品品牌文化,将消费者凝聚起来,使他们形成一种社区归属感,进而让消费者主动介入产品传播和消费。张增一说。

萌经济中,一位业内人士最看好动漫的发展潜力。该人士指出,动漫是文创产业中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新时代的消费审美偏好非常贴近的新兴文创产业。文创产业或者数字创意产业中最核心的资产应该是IP,动漫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创造知识产权的产业,因为动漫无论是塑造的形象,还是基于世界观讲的故事,其实都是最典型的知识产权。动漫产业围绕着知识产权,可以形成很长的产业链。我们看所有的文创产业中衍生品开发最好的是动漫产业,因为它有非常清晰的知识产权,它在做衍生品开发的时候,相对来说也最成熟、最便利。该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周怿《萌经济的生意经:从卖萌到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提醒着我们“萌经济”的崛起,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是值得重视的宝藏IP。
B.“萌经济”的知名IP大多来自国外,这应引起我国相关企业的重视,越早研究与“萌经济”相关的消费心理、消费理念,越有利于把握“萌经济”的发展时机。
C.动漫是极富创造力、与新时代的消费审美偏好非常贴近的产业,这是基于对年轻人爱好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所有业内人士最看好动漫发展“萌经济”潜力的原因。
D.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创造知识产权的产业,在文创产业中它的衍生品是开发得最好的,因此想要“萌经济”走得更远,可以注重对动漫产业的发展。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小黄人无厘头的战斗以及其无忧无虑、活力旺盛的特征让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感觉特别有趣,这是叽叽喳喳的小黄人成为广受欢迎的IP的原因之一。
B.面部有两坨正红色腮红而极具喜感的熊本熊,为熊本县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使得熊本县旅游人数急剧增长,其火热程度甚至超过哆啦A梦。
C.某咖啡公司限量版“猫爪杯”是一款内部形状像猫爪的双层杯。当饮料倒进去时,猫爪的形状变得很明显。这款杯子成为时尚象征,一开卖就售空。
D.某“90后”每年为收藏皮卡丘玩偶及周边产品花费上千元,她给出的理由是“皮卡丘特别可爱,工作一天回到家看到它心情就特别好,感觉舒服”。
3.“萌经济”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2021-11-11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各大媒体纷纷对这种乱象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

“饭圈文化”造成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他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

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强调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

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今天,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青少年要背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美的神圣,美的崇高,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1-09-08张晶的《以美感的神圣荡涤畸形审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误导。
B.审美以感性形态进行,包含着道德和理性的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
C.“崇高”作为审美的第一范畴,在审美观中不可或缺,否则人的价值观就容易失范。
D.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先剖析“饭圈文化”的危害,然后提出审美理性和审美崇高的主张。
B.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
C.作者采用引证法,大量引用东西方圣哲的名言证明美的神圣性,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以“笔者是不予认同的”“但我认为”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
B.美必然与真善同行,如此才能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真善美的一体化,在中西方都是审美的共同追求。
C.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甚至卑琐化。
D.新的一百年,青少年要背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2021-11-05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