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72318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摘编自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影视剧作品的美学变化呼应着时代大潮,与共和国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正如新中国的历史以1978年为界,可以明确区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在美学上,前后两个阶段的差异也明确可感。其中前一阶段,基本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反复摸索出来的“人民美学”范式。这个范式,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的,它在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的同时,更要求“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因此,“人民美学”范式下的创作,以塑造英雄形象、先进人物形象为目标,以此作为教育和引导人民的模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范式一度走向了极端,削弱了现实主义灵魂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

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恢复了对“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描写,但也随着市场经济时代到来,文艺和知识界一度出现过“告别理想、躲避崇高”的极端之论。经过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反拨,容纳娱乐和消费合理诉求,形成了由先进的“人民美学”和多元的“消费美学”共同构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共和国美学”。值得强调的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影视剧佳作。它们将镜头对准了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表现的重心也从都市日常生活和儿女情长转移到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们的生产、生活和斗争。扭转了塑造都市瑰丽新人物、平民小人物、世俗人物的潮流,转而刻画先进人物和英雄,展现他们的崇高美。《跨过鸭绿江》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山海情》的扶贫干部们虽然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同样有着必胜的信心;《觉醒年代》表现中共建党的初心时刻,充满革命激情和“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的必胜信念。这批作品在新时代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背景下,显示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共和国美学”的典型作品。

(摘编自刘海波《<觉醒年代>等热播主旋律剧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语言无味,夹着一些不三不四的词句,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生活空虚,不熟悉人民的语言。
B.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C.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
D.“人民美学”范式在改革开放时期一度走向极端,主要表现在削弱了现实主义灵魂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人熟悉人是文艺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做好自己的文艺工作。
B.从论证语言角度来看,材料一相对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材料二相对典雅凝练,生动形象。
C.在“共和国美学”的范式下,刻画先进人物和英雄的作品优于塑造世俗人物的作品。
D.中国影视剧作品美学从“人民美学”到“共和国美学”的变化,与共和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3.下列选项,最符合改革开放前“人民美学”范式的一项是(       
A.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B.陆柱国的长篇小说《上甘岭》。
C.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
D.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影视剧佳作,请结合这些作品的特点,给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出建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开始加速更新换代,并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韩国等相继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支撑的新技术革新和应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文字记载、口头、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高度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的要求。传统文化逐渐借助新科技媒介扩大传承参与主体、拓宽传承渠道。大数据背景下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终端App等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人的智能得以延伸和拓展。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AR(增强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确保了传承难度大、濒临失传、程序烦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如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以AI、VR(虚拟现实)以及AR等计算机技术融入丝路计划、建设数字敦煌等,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民族文化受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在跨民族或跨境传播过程中往往因为受众与传播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产生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形成文化交流障碍或误解,而人工智能助力文化通过机器翻译或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成跨民族、跨地域的零距离无缝交流,如抖音App中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茶艺、中国古琴、中国曲艺等频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记录和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实现智能匹配相关推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自然传承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优化和提升了受众的认知体验,增添了无穷的现代科技魅力。如国家文物局和网易联合打造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开课,赋予历经风雨的古代文物以生命,使中华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让世界惊叹中国古人超卓智慧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摘编自刘志筠《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多维路径》)

材料二: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手段的代表,其蕴含着超过人脑的知识储备,但却难以复刻人类的情感态度,也无法与受众达成心灵共鸣,虽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却难以真正突出文化内容的情怀、温度、体验和深度,这就会明显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而在复杂的人机互动场景中,人工智能甚至会表现出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等问题,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可见,人工智能其主导的比较模式化、零情感传播方式,不但无法唤醒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反而很可能削弱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固有的张力和温度。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发挥人工智能优势,避免太过模式化的传播误区,从而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温度、情怀、深度的结合,成为一项十分关键的课题。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因而对于信息的获取体现出片面性、单一性特点,久而久之自身将会陷入信息茧房中。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获得较多受众,各类媒体平台纷纷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这种做法尽管能够提升受众黏性和忠诚度,但也会导致受众获取信息的狭隘性和单一化。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影响下,很多受众无法全方位接受传统文化信息内容,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或在人工智能算法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化的盲目、单一推送中,陷入信息茧房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同时,也会容易被一些人利用。首先,一些社会资本在市场竞争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曲解恶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赚取金钱。这种唯利是图、无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做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的构建。其次,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编码、解码过程中,由于技术操作者立场和目的不同,其往往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截然不同的表述,容易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错误引导。最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开放性,造成信息不可控,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被国外敌对势力刻意扭曲、改写。

(摘编自杨娟《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才能契合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要求,替代了以文字记载、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方式。
B.人工智能为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传统文化提供了保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也提供了保证,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C.人工智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代表着新兴技术手段,与人脑相较,具有知识储备上的优势,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D.人工智能算法能助力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进而提升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但也在单一推送中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了错误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AR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等事例,意在证明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B.材料二提到美国学者桑斯坦,他的《信息乌托邦》阐述了人工智能算法对传统文化的单一推送,反而缩小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
C.两则材料的论述结构各有特点: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分三个角度阐述;材料二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
D.材料二末段在认可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其可能会被社会资本、技术操作者等利用。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科大讯飞近两年开始实施“方言保护”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建设方言识别系统,打造众多方言在内的音频资源,加大了方言的交流频次。
B.教师利用全息影像技术让学生通过三维立体成像感受历史虚拟场景,利用AR/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浩瀚。
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路径,形成规模化文化产业。
D.抖音App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吸引知名主播入驻平台带货销售图书,通过直播间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吸引大量热爱文化的受众购买图书。
4.两则材料都关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科技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播,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8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论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国古代文论则是“落后”的、“非科学”的,于是拥抱西方文论,对中国古代文论则弃之如敝履,并且说西方文论的价值根据是“人”与“自然”,考察的是规律;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仅仅是政治“教化”,不考察规律。真是这样吗?

在那些追求西方时髦的人眼中,中国古代文论与封建专制的政治“教化”理论密切相连。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作为官方的正统理论。儒家的文学思想的确提倡政治“教化”,特别是《诗经》,体现了诗歌的“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成孝敬、移风俗”的功能,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教化”说,明显是官方的文学理论,其价值的根据是王者的统治。白居易《采诗官》中说:“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白诗说的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华文学和文论的主流并不建立在这种为统治者“教化”的价值上面。

在百家争鸣的条件下,孔子的学说最初也并非官方学说,孔子讲“道”,他的“人道”是儒家学说的价值根据。作为儒家文论的起点,其价值追求全在一个“人”字上面,即对人自身成长的关切、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完美追求与对人的尊重与信赖。道家老子的“无之以为用”、庄子的“心斋虚静”“以天合天”等思想,后来被转化为文论思想,更成为历代作家创作内在依据。儒家文论的价值在“人的精神”,道家文论的价值在“自然精神”,非官方的儒道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终于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赢得了胜利。

在中华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儒道文论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形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文论的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价值根据。《文心雕龙》提出了“自然之道”,在刘勰看来,自然是有文采的,人也是自然,不过是比一般的自然更高贵的自然,因为人有心,有心则有言,有言则自然有文。就是说,有心智的人类和其他自然一样也是有文采的,或者说更具有文采。日月、云霞、人物,都是自然,它们本身有“文”,人以心感悟周围万物,也就有了“人文”,这既是文学艺术的开始,也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源头的根据。在刘勰之后,尽管有韩愈的“文以明道”说、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做为官方文艺价值根据流行于世,但反对一味歌功颂德的理论似乎更多,像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人是“天”,自然也是“天”,人的天与物的天相接相合,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融合。

中国历代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文人们所体认的,具有非官方性的、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有关。如果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所体认的文学价值只是官方的王者的“教化”那么就只能歌霸道,颂奴性,是断断不能产生那么多让人们永远享用的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的。

(摘编自童庆炳《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论缺少对规律的考察,只为了王者的教化,这使一些学者理解产生偏差。
B.文学创作中体现政治教化功能的作品,最早出现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C.中国文学蓬勃发展,成就斐然,离不开非官方的儒道文论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
D.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政治教化的功能逐渐被人性的自然的价值理念替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文论价值根据问题,然后分析,再得出结论,逻辑严密。
B.文章由质疑一些学者对于中西方文论的看法开篇,再引出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
C.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未避开官方文论教化说,客观公正,分析全面。
D.文章以《文心雕龙》为例,证明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的描述,印证了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
B.中国古代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是王者的统治,因此歌功颂德更符合统治者利益。
C.只要体认具有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就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D.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启示文学家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契合。
2021-01-16更新 | 3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有教育人的作用、把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是为了实现,墨子倡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视为美德,还明确把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的价值,从是美德提升到了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与德育、与人生的追求、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历史上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只要崇俭抑奢,就可以提高科学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举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关于“俭”的看法,表明他们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提倡节俭的美德。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两者对比论证,表明穷人连生活都难保证,还谈什么教育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也是为了证明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D.材料一的主要引用很多名言警句,所以其主要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引证法也是道理论证的一种。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君子以俭德辟难。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C.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4.请概括两则材料的论点。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一样吗?请分析。
2022-06-29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