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1 题号:173221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陵缠以颜色美壮,得于楚共王。江乙往见安陵缠,曰:子之先人岂有矢石之功于王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身岂亦有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贵何以至于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今子之华有时而落,子何以长幸无解于王乎?安陵缠曰:臣年少愚陋,愿委质于先王。江乙曰:独从为殉可耳。安陵缠曰:敬闻命矣。江乙去。君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王乎?曰:未可也。居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拊手而笑,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此乐乎?安陵缠乃逡巡而却,泣下沾衿,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于是共王乃封安陵缠于车下三百户。故曰: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封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故以郑桓公之贤,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

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奚笑?对曰:臣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

(节选自《说苑·权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①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②若云蜺③虎狼之嗥④若雷霆⑤有狂兕从南方来⑥正触王左骖⑦王举旌旄⑧而使善射者⑨射之
A.①②④⑤⑦⑨B.①③⑤⑥⑦⑧C.①②③⑥⑦⑧D.①③⑤⑥⑦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幸于楚共王”与“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顾谓安陵缠曰”与“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
C.“客将焉之”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微逆旅之叟”与“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乙拜见安陵缠,一连问了安陵缠三个问题,引导安陵缠思考该如何永远得到大王的宠信,进而提出让安陵缠为大王殉葬的谋划。
B.安陵输三年都没有找到与大王沟通的时机,江乙认为安陵缠不认可他的谋划:直到一次打猎,安陵缠适时表明心迹,得到共王的赏赐。
C.郑桓公被封在东边的郑国,晚上住在旅店,旅店的老人提醒他要注意时机,他幡然醒悟,独自匆忙驾车,十天十夜赶到了郑国。
D.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且志在必得,但公子虑担忧此事,公子虑讲述送妻子回娘家的故事,以此委婉劝谏晋文公,晋文公领悟后带兵回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
(2)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
2023-04-29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而告之曰:“韩朋将西和秦,今将奈何?”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趣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君弗A听B公仲C怒D而归E十日F不朝G宜阳H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盟的,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的词义不相同。
B.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C.听,是听从、听取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听”词义相同。
D.四境,意为四方疆界之内,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公仲朋向韩国国君提出了通过张仪联合秦国,共同讨伐楚国,来缓解危机的建议,韩国国君听从其建议,并派他出使秦国。
B.楚王向陈轸问计,陈轸认为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这必定会给楚国造成伤害,建议楚王主动联合韩国对抗秦国。
C.韩国派使者到楚国,楚国做出已经准备好军队的假象,并对使者说楚国准备带军队进入韩国,使者报告韩君,韩君中止公仲去秦国讲和的计划。
D.公仲认为秦国对韩国造成了实际伤害,楚国只是在名义上帮助韩国,不能听楚国的虚言而轻视秦国带来的实际祸患,这样韩国的危机不能解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2)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5.材料二中,陈轸就韩国能否听从楚国建议一事做了分析,请简要概括两种情况。
2023-09-12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2023-09-08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