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3-01-29 1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木村症侯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B.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D.礼是有甚于道德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采用了比喻论证,以“柴”与“波纹”为喻,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根据材料二,分析“礼”与“法”的不同。
5.乡下人是否真的愚?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朱老忠斟上两碗茶,跨上炕沿问:“兄弟!咱先说说,为什么单身独马地闯关东?”严志和喝了口茶,低头坐在炕沿上,呆了老半天才伸直了脖子咕嗒地咽下去,摇摇头不说一句话。

朱老忠看他像有很沉重的心事,慢慢地走过来坐在一旁。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可说呀!”严志和还是低着头连连摇晃脑袋,不说什么,实在闷得朱老忠不行。他知道严志和自幼语迟,你越是问,他越是不说,问得紧了,他还打口吃。朱老忠说:“你还是这个老僻性,扎一锥子不冒血!”

严志和沉着头呆了一会,才从嘴唇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一句话,说:“甭提了,看咱还能活吗?”朱老忠一听,觉得话中有因,立时紧皱眉头问“村乡里又出了什么大事吗?”严志和慢吞吞地说:“可是出了大事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又停住了。摇晃着脑袋,老半天才说:“说起来话长呀……前三年,咱地方打过两次仗,闹过两次兵乱。锁井镇上冯老兰和冯老洪闹起民团来。他们拉着班子壮丁打逃兵,打下骡子车和洋面来发洋财。不承望逃兵们从保定捅来了一个团,架上大炮,要火洗锁井镇。冯老兰慌了神,上深县请来个黑旋风,从中调停。你想黑旋风是个什么家伙,硬要锁井镇上拿出五千块大洋,这才罢兵。五千块大洋钱摊到下排户身上呀,咳!一家家庄园地主乱打哆嗦!”严志和说起话来,总是慢慢的。本来一句话说完的事情,他就得说半天。

朱老忠一听,心窝里像有一股火气,向上拱了拱,抬起头舒了一口长气才忍住。呆了一会,他又问:“他们上排户不摊?”严志和说:“我那大哥!你还不知道?上排户哪里出过公款银子?回回都是下排户包着。”

严志和说着,朱老忠心里那股火气,就像火球一样在胸膛里乱滚。他攥紧拳头,伸在背后捶着腰问:“谁是冯老兰?”严志和说:“就是冯兰池呀!他儿孙们大了,长了胡子,村乡里好事的人们抱他的粗腿,给他送了个大号,叫冯老兰。”这时,朱老忠心里那个火球,一下子窜上天灵盖,脸上腾地红起来。闪开怀襟,把茶碗在桌子上一放。伸开手拍了拍头顶,又倒背了手儿,在地上走来走去。停住脚看看窗外,闭住嘴呆了老半天,才盘脚坐上炕沿,问:“他还是那么霸道?”严志和把两条胳膊一伸,捋起袖子,放大了嗓音说:“他霸道得更加厉害了!”朱老忠一时气愤,浑身一颤,大腿一簸,一下子碰着桌子档儿。哗啦一声,把茶壶茶碗颠了老高,桌子上汤水横流。这时,朱老忠才猛醒了过来,伸开胳膊搂住茶壶,不叫滚落地上,嘴上打着响舌儿说“啧,啧,失手了,失手了。”又笑嘻嘻地找了块擦桌子布来,擦干了桌子上的茶水。

严志和并没有看出朱老忠心气不舒,心里想:这人儿,倒是山南海北的闯荡惯了,一点没有火性。朱老忠抽着烟,闭上眼睛呆了一会。猛然间放开铜嗓子说:“他更加厉害了?好,出水才看两腿泥哩!”话声震得屋子里嗡嗡乱响。一说到锁井镇上的冯老兰,好像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可是他不露声色,暗自思忖……严志和直了直腰,看着朱老忠愣了一刻,想别看不动声色,脾气许是越发地耿直了。

朱老忠又问:“你们也没人跟他打官司?”严志和说:“打!看怎么打吧!锁井镇上出了个朱老明,串联了二十八家穷人告了状,我也参加了。头场官司打到县,输到县。二场官司打到保定法院,输到保定法院。三场官司打到北京大理院里,又输到大理院了!”朱老忠问:“输到底了?”严志和说:“都输得趴下了!不用说朱老明是拿头份,我也饶上了一条牛,输了个稀里哗啦呀,日子过不成了!”朱老忠问:“锁井镇上的事,碍着你什么了?”严志和说:“那天我到镇上去赶集,回来碰上朱老明,到他家里串了个门。听他念叨打官司的事,我心里不平,就说:‘我也算上一份!’一句话输了一条牛。咳!完了!走啊,咱在这地方算是直不起腰来了。”

朱老忠立起身来,在地上走了两遭,把头一摆,说:“你不走!”严志和瞪起眼睛问:“不走?”朱老忠鲠直脖子,摇了摇头说:“不走!”严志和又低下头呆了一会子,说:“不走又怎么办?我肚子快气崩了,我就是爱生闷气。那个土豪霸道,咱哪里惹得起。”朱老忠红着脖子脸,把胸膛一拍,伸出一只手掌,举过头顶,说“这天塌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朱老忠穷了一辈子倒是真的,可是志气了一辈子。没有别的,咱为老朋友两肋插刀!有朱老忠的脑袋,就有你的脑袋,行不?”

严志和忽闪着长眼睫毛,看着朱老忠,愣了抽袋烟的工夫。看朱老忠刚强的气色,像个有转花儿的人,才有些回心转意,颤着长身腰,说:“听大哥的话,要不咱就回去?”朱老忠看说动了严志和,心上又鼓了鼓劲,说:“回去,跟他干!”严志和又慢慢地抬起长眼睫毛,说:“我的大哥,看你干得过吗?”他说着又连连摇头。朱老忠看严志和又松了劲,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细声细气儿说:“咱跟他拉长线儿,古语说得好,‘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严志和听了这句话,弯下腰沉着头,瓷着眼珠盯着地上老半天,又想起他爹严老祥离乡前后的情景……哎呀!难呀,难呀,穷家难舍、熟土难离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的行为、“民团”“壮丁”“公款银子”等说法,都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询问迟迟不答,写活了严志和因担心口吃而说话迟钝的性格特点。
C.运用谚语是小说的特色,“出水才看两腿泥哩”“扎一锥子不冒血”等,都极具表现力。
D.严志和最后不再闯关东,不仅缘于朱老忠,也缘于他对故土的留恋、畏惧出走的艰难。
7.关于小说中叙述打官司一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老明等二十八家穷人与冯老兰连打三场官司,说明他们斗争很坚决,冯老兰恶势力很强大。
B.按常理本该能赢的官司,锁井镇穷人却从县里输到保定,再输到北京,暗示整个官府的腐败。
C.严志和串了个门,听说打官司,多说一句话,输了一条牛,代价太大,让他又后悔又气愤。
D.穷人们先被摊派五千大洋,又输了三场官司,没了活路,为下文写严志和们要报仇做了铺垫。
8.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将朱老忠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的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诗人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显示出了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一番真情。
16.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