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普高)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中 2022-12-17 1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运动”作为术语,最早见于胡适笔下。1921年,他撰写了《国语文学史》,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即从六朝隋唐骈文向宋元白话文转变时的一种“过渡”或“革命”,此观点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看来不很符合事实。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时间足够长,而其文章体式不过古、骈二体。历史上有过不少“骈、古文优劣论”,但到清中期,这样的争议已趋向消弭。而自胡适以来,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

1932年,胡云翼和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相继出版,两书都继承“古文运动”这一术语,并肯定其是一种进步。如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提倡一种有内容的实用文章”;郑振铎说,“古文运动是对于魏、晋、六朝以来骈文的一种反动。乃是一种复归自然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浮靡”是前世古文家指责骈体的常用语,但以古文为“实用”或“自然”,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想当然。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郑振铎还把六朝文章称为“美文”,这也是20世纪比较流行的看法,反映出“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按此说法,“古文运动”的意义仅仅是改变文体而已,那么,除非古文比骈文更“实用”更“自然”,否则这样的改变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在“古文运动”的论题上,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相比,30年代的文学史不再说韩柳语言“白话化”了,这应当是对历史事实的让步,但转向文体优劣的角度寻求“进步”性,也给后来者带来许多误解。

30年代郭绍虞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更关注观念的演变和历史人物本身的言论主张,就更容易对“唐宋古文运动”形成总体把握。郭绍虞的出色之处在于他归纳出中国历史上有“复古之思想”和“复古之文学”一脉,而把“古文运动”纳入后者。在他眼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认真处理“复古”问题为核心的。当然,他为“复古”之思想和文学求证价值的办法,仍是从中辨析出其有利于“文学观念之演进”的因素。

40年代出现了关于“古文运动”的专著,即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这两部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明,当初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而提出的“古文运动”一词,已经转化为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比较稳定的指称,而对“古文运动”的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也正在被确立,那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力求客观的研究和表述态度。时过境迁,策略性消除而客观性增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也符合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

这一“实事求是”的考察结果,现在看是个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胡适提出“古文运动”术语以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一直被扭曲的。就此而言,此文的意义可谓重大,虽然他强调的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实际上也跟文体密切相关,因为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那么,结束从前扭曲史实的论法,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

(摘编自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
B.继承“古文运动”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
C.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折射出20世纪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的对立。
D.王运熙50年代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错在将“对仗”与“浮靡”混为一谈。
B.胡云翼、郑振铎对韩柳古文的评价比胡适尊重历史,但仍未跳出“进步性”的框架。
C.韩柳古文既不“实用”,也不“自然”,但其尚奇聱牙的文风体现了某种文学性特征。
D.指出了胡适歪曲“古文运动”的基本事实,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选文在原书中的章节题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
B.“古文运动”的扭曲研究——从胡适到建国前后
C.“古文运动”研究的起源
D.实事求是地研究“古文运动”
4.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5.研究“古文运动”,龚书炽、钱冬父的研究和王运熙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槽老头儿,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泡”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③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安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家”,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捡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尾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城市的时候牺牲了。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竟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更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群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4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既是战斗英雄肖胜利被当做籍籍无名之辈的特定环境,也是更夫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的客观因素。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了抑扬的艺术手法,开头处瘦小滑稽、嘻嘻哈哈、胆小听话的糟老头形象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掩卷沉思。
C.在更夫肖把厂院打扫得如同厅室时,领导“从来不表扬他”;在得知他的光辉事迹后,领导补办追悼会,前后态度不同,讽刺意味强烈。
D.小说叙事严谨有致,例如第⑩段中关于模糊不清的“6枚硬质铜章”的来历,在后文厂党委书记的悼词中作了交代。
7.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表现出“愣小子们”打趣糟老头,也为后文更夫肖得绝症而死埋下伏笔。
B.“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表现出更夫肖虽是个孤老头,但人缘好,跟谁都合得来。
C.“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表面上写“愣小子们”听老兵的故事入了迷,实际上暗示更夫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D.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别具匠心,以其“愣”侧面表现出更夫肖隐藏得深,无论是深藏英雄事迹还是隐瞒绝症。
8.更夫肖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标题“碑”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16.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羁个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美人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常借酒抒怀,表达某种人生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俯拾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2-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普高)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以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的能力,在实现个人转型并激发“粉丝磁场”后,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________,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________,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________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骈偶,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人们见证了太多网红的________。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异军突起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昙花一现
B.方兴未艾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昙花一现
C.方兴未艾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惊鸿一瞥
D.异军突起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惊鸿一瞥
19.请将文中第一段话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里最有名的植物有两种:除了荇菜,其次就是芦苇。荇菜与刚开始的爱情有关, 前者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下面就开始闹心、失眠;后者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想人,想对岸的伊人。芦花为道具,还进入风景,这是大自然的拂尘。

精致的古人, :初生的芦苇叫葭,开花以前叫芦,花结实后才叫苇。这有点像诸葛亮,孔明,卧龙先生,绕一大圈,说的都是一个人。让我懂得写文章得会绕弯子,说废话。成功的作家把读者带到文字的芦苇荡里绕迷,自己却找一个口子悄悄出来。

在北中原的乡村,我们有“芦苇”“芦草”之分,两者不同。,我们叫苇子;后者是野生,植株瘦小,我们叫芦草。仅听称呼也有距离感,没娘的孩子就成了“草”。这些与芦苇有关的植物,无论全草或局部,都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草药。

21.下列选项与文中“没娘的孩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吃一堑,长一智”,一般都认为通过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人们能汲取过往教训,变得聪明起来。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些说法都指明了“长一智”的方法。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不容易“长一智”,杜牧就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王维(701-761)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修辞手法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