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中 2023-06-10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②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⑦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⑧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②据农业农村部网站9月21日消息,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治理重点包括高价彩礼、人情攀比……。

(来源:2022年9月21日《经济观察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从某种角度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因而社会秩序多少会受影响。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是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若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主动服从。
B.第三段至第六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文中“曾子易箦”的例子论证了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者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是“礼治秩序”的典型代表。
B.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C.一般说来,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不归乡仍在朝为官,是违背礼的,停职回乡守制才合乎礼。
D.如果说某些西方国家当前新冠疫情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反对用人为的“计划”与“统制”。
4.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婚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的“天价彩礼”却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为何“天价彩礼”问题无法依靠“礼治”而要依赖“法治”来解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槽老头儿,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泡”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③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安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家”,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捡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尾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城市的时候牺牲了。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竟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更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群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4期)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既是战斗英雄肖胜利被当做籍籍无名之辈的特定环境,也是更夫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的客观因素。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了抑扬的艺术手法,开头处瘦小滑稽、嘻嘻哈哈、胆小听话的糟老头形象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掩卷沉思。
C.在更夫肖把厂院打扫得如同厅室时,领导“从来不表扬他”;在得知他的光辉事迹后,领导补办追悼会,前后态度不同,讽刺意味强烈。
D.小说叙事严谨有致,例如第⑩段中关于模糊不清的“6枚硬质铜章”的来历,在后文厂党委书记的悼词中作了交代。
6.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表现出“愣小子们”打趣糟老头,也为后文更夫肖得绝症而死埋下伏笔。
B.“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表现出更夫肖虽是个孤老头,但人缘好,跟谁都合得来。
C.“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表面上写“愣小子们”听老兵的故事入了迷,实际上暗示更夫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D.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别具匠心,以其“愣”侧面表现出更夫肖隐藏得深,无论是深藏英雄事迹还是隐瞒绝症。
7.更夫肖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8.标题“碑”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9.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23-06-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5.吴起亲自为士卒治好了他的病疽,士卒的母亲为什么不喜反哭?
2023-06-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 别

李白[唐代]

寻阳①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②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②南中: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指岭南地区。 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7.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