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74320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御,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称为六艺。
B.远鄙,指偏远而卑微。“鄙”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含义相同。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封地称为“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尧,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史称“唐尧”,与禹、舜、汤一起被誉为华夏族的四大英明帝王。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2)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襄王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注],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侍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楚庄王欲伐越,庄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颐:腮,下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C.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D.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教我御”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B.“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不蚤见示”中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蚤”都通“早”。
D.“臣患智之如目也”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王跟王于期学驾车,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
B.白公胜策划政变,却忘了自己的下巴被刺伤,郑国人嘲笑他。作者认为,思想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
C.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半年后,楚庄王亲自处理政事,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D.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告诉他,人们很容易看清自己,却看不清别人,见近而不见远,楚庄王接受了庄子的劝谏,停止了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2023-03-31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恃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

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之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也。故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汉武与始皇,皆果于杀者也。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如戾太子之悍,则宁反而不诉,知诉之必不察也。戾太子岂欲反者哉?计出于无聊也。故为二君之子者,有死与反而       。李斯之智,盖足以知扶苏之必不反也。吾不表而出之,以戒而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

(选自苏轼《始皇论》,有删节)


【注释】①戾太子: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皇后卫子夫子。汉武帝晚年,刘据牵涉于巫蛊案中,难以自明,矫诏抓捕江充,发兵与丞相刘屈氂会战,后辗转被围,自杀身亡,汉宣帝时追谥“戾”,故史称“戾太子”。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虚词填入文中横线处(       
A.也B.焉C.矣D.已
2.根据本文观点,下面关于秦亡具体原因的推断错误的两项是(       
A.皇帝的残暴固执B.臣子的懦弱驯服
C.秦法的烦重严苛D.叛贼的乘隙发难
3.请分析本文举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的太子为例的作用。
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2-05-10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2)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023-03-11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