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747798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所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材料三:


(图片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
C.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C.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
【知识点】 时评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散回到祖国,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成为霸屏的弹幕。9月3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留言刷爆朋友圈,无数网民以此缅怀抗日战争英烈。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赴难,用鲜血捍卫正义,用生命换取和平。在岁月静好的年代,每一个平安顺遂的日子里也有人在默默付出,为我们负重前行。

今天,学习英雄,成为英雄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以英雄的情怀、风范和信念重塑自身,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已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的目标。

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情怀强化历史责任。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烈士无畏、以身殉国的崇高情怀,也是我们强心壮志、勇往无前的灯塔与坐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赓续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以冲锋的姿态和无畏的勇气,担负起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风范滋养浩然正气。在中国,有一种胸襟,叫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帮助亿万中国人远离饥饿。在中国,有一种担当,叫吴孟超。他用双手,让16000多名肝胆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们耗尽毕生精力,只为让人民体味到医食无忧的感受。国士已去,风范长存。如今,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苦练本领、磨练意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信念坚定奋斗意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时期,无数英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在他们心中,信念是力量之源,是行动之基,是激励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真理。现在,新征程已启航,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攀登的每一个高度,都需要将英雄的信念,化为自身精神之钙,强心壮体、勇往向前。

9月8日,是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一周年的日子。2020年,我们以国之名向在与疫情殊死较量中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今天,我们再以英雄之名向他们宣誓:我会成为你!

(摘编自王浩然《致敬英雄,成为英雄》,人民网2021年9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加速演进,今天全世界赓续先烈的英雄气概,显得尤为重要。
B.吴孟超用双手让16000多名肝胆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彰显了民族的担当精神。
C.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追求远大理想,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信念的伟大力量。
D.在与新冠疫情殊死较量中的白衣天使、志愿者等赢得了全国人民最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为切入口,引出话题,素材具有时效性。
B.文章引用名言警句阐明道理,不但增强了文采,而且使论证显得更加厚重典雅。
C.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阐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英雄,思路清晰,论证有气势。
D.文章结尾联系“今天”的实际,有利于把深刻的道理转化为做英雄的实际行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留言一直在朋友圈内“刷爆”,学做英雄已经成为共识。
B.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挺身赴难是英雄,和平年代默默付出负重前行也能成为英雄。
C.今天,只要以英雄的情怀、风范和信念重塑自身,我们就会实现戮力同心的目标。
D.学习英雄要像黄继光、袁隆平那样滋养浩然正气,强化历史责任,坚定奋斗意志。
2021-11-10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人类文明的符号系统,影像本质上是关于时空的具象叙事。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通常被垄断的基于新闻理念或者艺术理念的专业行为。今天,专业影像生产者依然凭借精益求精的创作唤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较之于数不胜数的“业余”生产者,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难免显得局促和单薄。影像生存时代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庞大人群中涌动的灵感与智慧,让短视频的场域常常充满新鲜的气息;另一方面在于给了所有参与主体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也呈现出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另外,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的一个统计,抖音用户上传的视频中记录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3347万次‘催婚’、715万次‘退休’”。可见,这样体量的集体影像记录意味着人们不再总是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一味屈从式消费,而是依据大众美学的特征主动参与和创造。同时,在短视频文化的推动下,今天的影像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习惯的“语言”表达或交流方式,或者说,影像已然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新“语言”。

然而无论在宏观视域中短视频的影像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关系变得有多么密切,影像终究是世界的投影。今天,影像化生存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见”与“不见”的观看世界的机制。但其“看见”的世界相对闭合,并由多种力量共同塑形,既在于其个体内心的愿景,“因趣结缘”的群体认同,也在于技术与商业等外部机制的强力嵌入,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我们理想的情形是,通过超级短视频平台和强大的搜索机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他们想要观看的影像。但现实的情形是,人们通常不会充满理性地逐次打开进入影像之窗,而是容易在源源不断的短视频影像供给中,让观看行为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转为沉浸。在日积月累的观看积淀中,人们看起来是在别人生产的影像中流连忘返,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由于智能手机与个体的亲密匹配,人们之于短视频的观看行为往往是独立和隐蔽的,因此这种“选择”更容易听从他们内心的召唤,也可以更容易且精准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影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逻辑也会精准地把它们嵌入到“我的世界”中。另一种对“可见世界”强大的塑形力量是来自消费社会的商业机制。人们生产的短视频影像,不管是否有营利的目的,都在无形之中被标注了以观看量和点赞量等为“货币”计量方式的价格,观看量和点赞量也在调配和刺激着影像的再生产。

短视频场域中,缘于对自身“见”到的世界的充分认同,也因此会对“不见”的世界习惯性忽略。此外,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难厘清其与现实时间交错交缠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摘编自刘永昶《短视频时代的影像化生存》)

材料二:

技术媒介是人类的文化肌肤,它作为媒介延伸人类的身体,塑造人类的感官,创造新型文化。当前视频化生存预示着这种新型文化的崛起,全方位地冲击着人类社会。

当下,人们常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限制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全面了解,以至于造成了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这个路径展现的批判性思维及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没有多大意义,其中某些研究的视野和推论过于简略,比如参照系的设定常常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将考察尺度放大以呈现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探讨技术与文化的深层关系。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技术更新带来更多的文化交往,人们的认知范围大大地扩展了,遭遇不同文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德布雷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技术价值的轻视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里。在哲学传统基础上,我们发现技术和文化的对立,而我们也一直理所当然地保留了这种观念。”因此,“技术文化”没有在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德布雷提出一个观点,技术趋向整合,文化趋向分割,“文化将人类物种分割成具有人性化的却不相叠加的东西:种族、人民和文明。然而,技术又将人类整合成一体”。由此,技术与文化展现出互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技术是无国界的,但它的实施必然受到文化影响,在技术的不断更新中,文化也出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交汇。

这个观点的启发意义在于,一是不能将技术与文化对立起来,而要变化思路,探讨两者是如何实现互嵌和转换的;二是既要在较大尺度中看到技术对于促进文化交融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要高度警惕技术可能对文化造成的侵蚀,特别是造成文化隔绝的危险,无论是在个体还是社会层面。技术更新带动的文化发展,必然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圈,视频化生存激发的技术破圈已超越文化,这个破圈,致使人类基于碳基身体的主体性正在遭遇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

(摘编自孙玮《技术文化:视频化生存的前世、今生、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专业行为,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也显得局促和单薄,很难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B.人们进入影像之窗后,观看行为容易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转为沉浸,从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
C.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脱域机制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D.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一席之地,这和技术价值受轻视以及保留技术和文化的对立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影像化生存时代,人们不再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屈从式消费,而是主动参与和创造。
B.作为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呈现出了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这与所有的参与主体有了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有很大关系。
C.材料二认为人们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造成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
D.关于技术文化,德布雷认为技术和文化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是互构的,技术更新可以直接带动文化融合。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既肯定了短视频时代影像化生存的积极意义,又指出它的弊端,一分为二看问题,体现出论证的思辨性。
B.材料一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这观点。
C.材料二第一处引用德布雷的话,是为了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的原因,从而得出“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获得一席之地的结论。
D.材料二先指出人们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的不足之处,再做立论,先破后立,体现了论证的针对性和充分性。
4.材料一开篇指出“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5.同是提及视频化生存中出现的“信息茧房”这负面现象,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6-28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话,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精神快乐更重要。
B.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用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一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贵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起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
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
2022-03-20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