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报告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75286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朱毛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暴动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第33~35页)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长征》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3.文章第①段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知识点】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1.中国:1949与2019年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选自王广州《新中国7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老龄化发展趋势》)

图3.中国:劳动力数量与相对占比变化趋势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林火灿问》,中国经济网2019119日)

材料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它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2.8%和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

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摘编自杨朝《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1022日)

材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理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素质。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

(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1210人民要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70年人口结构变化:婴幼儿人口变化不大,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
B.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口调查数据为重要依据。
C.人口素质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提升人口素质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D.精神文明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可以从加强宣教和法治建设着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展开的,必将有助于研判我国未来人口形势,调整相关政策。
B.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50后至80后四个代际人口出生高峰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C.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这需要在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
2022-02-25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数字人民币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等特点,在规模化前提下,可以节约货币流通成本,节约印制现钞所需要的纸张,因而本身就是绿色低碳的货币工具和支付工具。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数字钱包,在数字人民币诞生前,里面承载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人民币诞生后,钱包里装的内容会增加央行数字货币,大家仍然可以使用原有的钱包进行支付。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在使用时收取了一定的手续费,而数字人民币作为公共产品,在使用时无需手续费。

(摘编自管筱璞、李云舒《数字人民币:弯道超车》)

材料二:

2019年末以来,人民银行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202011月开始,增加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新的试点地区。截至20216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

试点期间,数字人民币注重持续探索应用模式创新。利用智能合约技术,提升其扩展能力,促进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相关手机制造商合作,研究提供包括双离线交易等功能在内的移动支付新体验。

(摘编自《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20217月)

材料三:

在美国政府的信用支撑和强大的经济价值之下,美元作为全球头号储备货币已经统治了世界金融几十年的时间。但货币形态的变化并不等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去中心化成为可能,以美元为架构的金融信用体系正受到挑战,但目前可以替代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支付货币地位的货币并未出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张涛认为,在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后,国际货币体系将如何演变“很难预测”。储备货币被接受往往伴随着结构性变化,包括树立政策可信度,建立法治,形成具有深度和高流动性、以同一种货币计价的市场等,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很可能十分缓慢。但张涛也指出,长远来看,广泛可得的央行数字货币,加上强大的网络外部效应,都能使储备货币地位的转变更快发生。

(摘编自桂涛《数字货币大变局将如何演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行数字人民币是指由央行发行的数字化形式的货币,它由央行负责,具有国家信用,其价值与纸钞、硬币等人民币等值。
B.数字人民币先由央行发行,然后再把数字人民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指定的运营机构,最后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C.数字人民币作为货币工具和支付工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可靠等特点,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了绿色低碳的特性。
D.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承载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和数字货币,它们只是一种电子支付手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人民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9—2021年,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的选择只考虑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各地产业和经济特点。
B.央行谋求和相关手机制造商合作,研究提供双离线交易功能的移动支付方式,并不属于我国数字人民币应用模式创新。
C.随着近几年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和技术发展,数字人民币将会很快代替现金,使我国快速迈进无现金社会。
D.国际货币地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绝不会仅仅只是因为数字货币的发行而提高其在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数字人民币的更好发展提供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4-09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年3月15日)

材料二:

200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

(摘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研究与舆情分析报告》,2018年2月9日)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年3月17日)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跨文化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重庆新闻2018年10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0年到2016年,不管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总体上都呈递增的态势,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
B.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相比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这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正在消失。
D.2013年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内容,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
B.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
C.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富裕,因此,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根据以上材料简述这些方面各自的作用。
2020-03-15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