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国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75348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不如约辞行,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无拂吾虑。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也。大夫种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乃许之成。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舍其愆令,轻其征赋,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王弗听。

十二年,齐人与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告于大夫。申胥对曰: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遂自杀。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吴国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B.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C.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D.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平定,讲和。文中“不如约辞行成”是说不如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
B.“而”有多种用法,文中“而无拂吾虑”的“而”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C.众庶,指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黔首、黎民、庶民、黎庶、黎元等。
D.敢,冒昧。文中的用法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从而削弱吴国。
B.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C.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废弃错误法令,减轻民众赋税,让民众富裕起来,使得能够作战的军队人数增加,壮大了越国实力。
D.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申胥坚决反对,夫差没有听他的劝谏,打败齐国归来,责问申胥,导致申胥自杀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
(2)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
5.在对待越国问题上,吴王夫差和申胥存在分歧,概括申胥的观点。
【知识点】 《国语》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成,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向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今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戏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绝国,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虎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橐: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密: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树: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1.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B.添,意为“辱没”,该字在本文中的用法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忝”字不同。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从“先王耀德不观兵”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的实例,主张用礼法去教化百姓,最终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
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这不是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为国除害。
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不听劝告,最终只落得荒服诸侯不再来朝见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2)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5.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
2023-06-13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安,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鲁语上》)

[乙]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俭:荒年。②率物:为人表率。③豁:抛弃。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俭——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可推断“值”为“遇到”之义。
B.而我妾与马——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可推断“美”为“认……美”之义。
C.季文子宣、成——由“惠子相梁”可推断“相”为“做国相”之义。
D.亦其性真素——由“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推断“缘”为“因为,由于”之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无食粟                           ②人父兄食粗衣恶
B.①无乃非相人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
C.①且吾闻以德荣国华             ②殷仲堪既荆州
D.①辄拾啖之                           ②勿我受任方州
3.下列对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贫者,士之常”改为“贫乃士之常”,就变成一个以“乃”为标志词的判断句。
B.“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是宾语前置句,可以理解为“食粗而衣恶的父兄犹多矣”。
C.“不闻以妾与马”是一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为“不闻以妾与马(为国华)”。
D.“无乃非相人者乎”中的“无乃……乎”是一个固定句式,解释为“恐怕……吧”。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①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②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妄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③怎么能做了官就抛弃了根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
④怎么能做了官就捐出老本呢?你们一起存它吧。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3-04-10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 A 曰 B 非 C 所 D 愿 E 也 F 若 G 得 H 归 I 骨 J 于 K 楚 L 死 M 且 N 不 O 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D.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5.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
2023-06-13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