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萍乡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4-03-06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满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字。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       
A.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答张十一功曹》)
B.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日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C.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D.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身上的上帝

【法】雨果

桥上小堡垒的最下一层在燃烧着。一转眼火焰已经到了三层楼。于是火焰从上面照亮了两层楼的屋子。一阵强烈的亮光骤然间把三个熟睡着的小孩很鲜明地照出来。

母亲认出了她的孩子。

她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喊声。

侯爵听到了这喊声。他这时正在阿尔马罗带他逃走的那条甬道的出口和山坳之间。透过头上交叉错杂的丫枝,他看见桥在燃烧着,拉·图尔格被火光映得通红。现在整个仓房都燃烧起来了。火焰在跳舞,快活的火焰是不祥的东西。

侯爵摸了摸衣袋,摸到了铁门的钥匙。于是他弯下腰,走过他刚才逃出来的拱门,向他刚才逃出来的那条甬道再走进去。

……

整个军队虽然非常着急,却站在那里束手无策,四千人没法子救三个孩子:这就是当时的情势。

通往图书室的门是用熟铁造的,而且是双重铁板用大螺丝钉旋紧的,每片铁板有三寸厚。大家垂头丧气,无能为力。伊曼纽斯的丑恶的尸体阴险地、傲然地躺在那里。

怎么办呢?再也没有希望了。

……

孩子们终于张开了眼睛,向周围张望。他们想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沉重的爆裂声夹杂在火焰的哔剥声中响起来。他们听见孩子们弱小的声音在反复叫喊:“妈妈!妈妈!”当时的恐怖已经到了极点。

突然间,在孩子们隔壁的窗口上,红色的火光中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所有的眼睛都直瞪着。一个人在那上面,一个人在图书室里,一个人在火窟里。这个人在红色的火光衬托下是黑色的,可是他有白头发。大家认出来那是朗特纳克侯爵。

他不见了,然后又出现了。

这位可怕的老头站在窗口上,搬动着一架高长的梯子。那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命梯,他在墙边找到了它,一直把它拖到窗口上来。他抓住梯子的一端,用体育家的敏捷手法把梯子靠着窗外栏杆的边沿滑下去,一直滑到山坳下面。拉杜惊喜欲狂地伸出手来接过梯子,紧紧地把梯子拥抱着,同时叫喊:“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国王万岁!”

拉杜喃喃地说:“你爱叫什么就叫什么,你高兴说什么废话就说什么废话,你就是善良的上帝。”

梯子放好了;火烧着的大厅和地面上的交通已经建立;二十个人奔过来,拉杜带头,转眼间他们已经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地站满了梯子,背靠在梯级上,像泥水匠们传递砖瓦的姿势一样。这样,木梯子就变成了一架人梯。拉杜站在梯子顶上,碰到窗户。他却是面向着大火的。

这支小小的军队,本来分散在荆棘丛里和斜坡上,现在他们心里同时被各种各样的感情激动着,都拥挤在高地上,在山坳里,在碉堡的露台上。

侯爵又不见了,一会儿又出来了,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

这时响起了一阵雷鸣似的掌声。侯爵抱的是他随手抓到的头一个孩子。这孩子是胖亚伦。

胖亚伦嚷着:“我怕。”

侯爵把胖亚伦交给拉杜,拉杜转交给他下面的一个兵士,兵士又交给另一个,就在胖亚伦非常害怕而且哭叫着,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梯子下面的时候,侯爵又不见了一会儿,然后又带着雷尼·让回到窗口,雷尼·让一面挣扎一面哭叫,侯爵把他交给拉杜时,他用小拳头打曹长。

侯爵又回到满是火焰的大厅里。乔治特一个人在里面。他向她走过去。她微笑了。这位铁石心肠的人觉得自己的眼皮有点润湿。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乔……”她说。

他抱起她,她始终微笑着,他把她交给拉杜的时候,他的多么高尚又多么昧黑的良心被这天真纯洁的女孩迷惑了,他吻了她一下。

“这就是那个小姑娘!”兵士们说,乔治特在赞美声中,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地面。大家都鼓起掌来,跳跃起来;几个老近卫兵呜咽起来,可是她向他们微笑着。

母亲在梯脚下,喘着气,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弄得如醉如痴,仿佛从地狱一下子到了天堂。过分的快乐也有办法伤害人的。她伸出双臂,先接过胖亚伦,再接过雷尼·让,又接过乔治特,她没头没脑地把他们乱吻一顿,然后哈哈大笑,最后昏倒在地上。

一声大喊响起来:

“全都救出来了!”

的确是全都救出来了,只不过还有老头在那里。

可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他在窗沿上沉思地逗留了一阵,仿佛给大火一些时间去考虑似的。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慢慢地,高傲地,跨过了窗台,他没有回头望一望,就挺直身子,背靠着梯级,在后面是大火,前面是悬崖的情形下,开始一声不响地走下梯子,威严得像个幽灵。在梯子上的兵士都赶快走下梯子,所有的旁观者都战栗起来,环绕着这个从上面下来的老人,产生了一种令人退缩的神圣的恐惧,仿佛环绕着一个幻影一样。可是他却庄严地走进他前面的黑暗中,他们向后退,他走近他们。他的大理石似的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他的幽灵似的眼光里没有丝毫光辉。兵士们在黑暗中以惊惶的眼光盯住他,他每向他们走近一步,就仿佛更加高大,梯子在他的不祥的脚下发抖而且发出响声,简直可以说,这是骑士的石像再回到坟墓里去。

侯爵到了下面,离开梯子的最后一级,把脚踏到地面上的时候,一只手落到他的衣领上。他回过头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登说。

“我准许你逮捕我。”朗特纳克说。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节)

【注】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小说围绕旺代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火势蔓延速度之迅猛,既交代了三个熟睡的孩子所处环境之危急,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当听到孩子母亲的“可怕的喊声”后,原本已从甬道中逃出的朗特纳克放弃了可以成功逃跑的机会,重回堡垒拯救孩子。
C.当朗特纳克以“国王万岁”回答拉杜,拉杜则以厌恶与鄙夷的口吻说朗特纳克所说的话是“废话”,可见阶级矛盾之深。
D.当乔治特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得救,几个老近卫兵因三个孩子得救的喜极而泣,情不自禁地呜咽起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焰在跳舞;快活的火焰是不祥的东西。”小说中多次采用类似的颇具特色的场景描写,细致感人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与升华,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荡。
B.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不是“纯客观”的退隐在背后,而是像导演一边执导着整个作品,另一边又对作品中的场面、事件及一些人物的言行发表自己的画外音。
C.小说中采用大量独句短句成段,节奏急促,简洁有力,起到了渲染紧张急切气氛等作用。如“她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喊声”,突出了事态紧急,激发了侯爵的恻隐之心。
D.小说最后两个段落,视觉上突出醒目,情节上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这一大团圆式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要求。
8.小说是如何刻画朗特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为“魔鬼身上的上帝”,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2024-03-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不如约辞行,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无拂吾虑。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也。大夫种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乃许之成。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舍其愆令,轻其征赋,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王弗听。

十二年,齐人与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告于大夫。申胥对曰: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遂自杀。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吴国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B.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C.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D.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平定,讲和。文中“不如约辞行成”是说不如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
B.“而”有多种用法,文中“而无拂吾虑”的“而”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C.众庶,指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黔首、黎民、庶民、黎庶、黎元等。
D.敢,冒昧。文中的用法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从而削弱吴国。
B.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C.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废弃错误法令,减轻民众赋税,让民众富裕起来,使得能够作战的军队人数增加,壮大了越国实力。
D.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申胥坚决反对,夫差没有听他的劝谏,打败齐国归来,责问申胥,导致申胥自杀身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
(2)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
14.在对待越国问题上,吴王夫差和申胥存在分歧,概括申胥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闻日自迟。

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诗首联前句写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的景色,后句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
B.徐诗尾联写小鸟忽然停止鸣叫,飞离而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饶有情趣,衬托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和颔联相呼应。
C.张词上片“物情潇洒”,写出景物之情,又可见词人潇洒的笔意。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D.张词下片以乐景衬哀情。先写中秋佳节,词人望着一轮明月高挂林梢,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
16.这两首诗词都是写山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过秦论(上)》中的“ 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3)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   ①   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   ②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③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设问的方式,请任选其一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24-03-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衣服至智能皮肤、智能肌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可穿戴”为特征,以“健康”为目的。它们不仅可以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生理指标,②        ,如心理压力、情绪指征、疲劳程度等。通过对一系列身体数据的运算处理,它们可以发挥风险评估与健康预警功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健康隐患。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的健康管理水平日一日。③        ,让广大用户为不满。用户什么时候喝酒,什么时候失眠,什么时候运动……这些私人信息被无端披露在互联网,而且真的会有好事之人来研究数据,广大用户只想说一句:“干卿事!”

21.文中加点的四个“甚”字,可以用“胜”字来替换的是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美食评论节目:大自然在每一方水土都播撒下与之相匹配的食物,供他的子民繁衍生息。

教育管理部门:“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要匹配社会的需求。

宣传部门:推动构建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的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某游戏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让未成年人账号匹配不同的消费等级,进行差异化管理。

……

每个时代、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匹配的准则和精神,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2024-03-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雨果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国语》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与自然  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