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5935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除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接纳域外文明。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非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体比较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仍有古人的诚信,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无差别。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它们未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儒道释主张直觉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肯定直觉、顿悟的认知方式。
C.儒家学理错误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无需客观实践,朱熹格物致知说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D.由于古典时期言辞与现实的背离,古人言辞散漫,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造成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命无证。
3.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论语》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D.《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技术应用带来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驱动艺术创新,这对当代艺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节选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文学的人民性”这个特定概念是用来说明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从这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的生命力应该是永恒的,它的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善,就是文学道德最主体的内涵。因此,文学是不可能超越人民性道德的。当文学的人民性普遍丧失并形成危机的时候,能够救助这种危机并成为文学重建之重要一维的便只有人民性。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反映了文学艺术及它的创造者和人民的联系,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要表现人民的心理、人民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反映劳动群众的利益;从作家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创作主体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学历史的大国。 早在《诗经》年代,文学就有着采民风、观得失的功能。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仍然涌现出了像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关注民生,都有着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   

在弘扬现代中国文学人民性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种伪人民性有所注意。它们以人民的身份出现,而在所指层面,是极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与这种政治概念共生的权威性“超人”。在一种貌似雄壮的抒情大合唱中,所宣扬的人民性因为附和时代共鸣的需要而蒙上了一层虚伪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掩盖、抹杀了“我为人民鼓与呼”的正义声音而企图制造出一派处处莺歌燕舞的盛世景象。被置换了内涵的人民性是我们当下重倡人民性精神应该警惕的。

文学对人民性精神的守护就是守护一种信念、理想和信仰。文艺的人民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遭遇新的挑战, 并在实践推动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的文艺在同人民的奋斗一道前进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脱离人民的不良倾向。对这些不良倾向,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人民性是一切革命文艺、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节选自胡文平《试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在文艺创作时要把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接受人民的鉴赏和评判。
B.技术应用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又驱动了艺术创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反而显得尤为迫切。
C.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看,其生命力应是永恒的,应得到充分肯定。
D.文艺的人民性虽然会随时代发展而遭遇新的挑战,但其理论内涵应该得到守护,应该不会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人民性,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C.“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符号,在具体文学艺术实践中要有生动的表现。
D.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体现为艺术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B.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D.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说:“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4.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获得了巨大成功。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人民性”的有关论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通过新媒介艺术体现艺术的“人民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19更新 | 1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铸造是出于宗教的目的,并非为审美目的而作。但是,抽象的宗教信仰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就包含了艺术的萌芽,古蜀人在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时,这些形象本身就渗透了当时人的审美意识。青铜人面具和兽面具体现了多样化的审美特征,人面具夸张而不失和谐,兽面具狞厉而不失朴拙,人、兽面部特征的巧妙结合既具有几何形的简约美,又充满奇谲神秘之感。古蜀人大胆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夸张的同时也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面具所代表的不是人们通常所熟悉的面孔,它是一种常人没有的面孔,它要引起的是陌生感而不是亲切感,因为面具所代表的不是人的表情,而是神秘世界中某种神灵所可能有的表情。”古蜀的能工巧匠特意铸造这种具有人和动物复合特征的夸张神异的人面像,洋溢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地域性色彩,有咄咄逼人之感,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如朱狄先生所说:“正因为它要引起陌生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它是不受人脸五官比例的支配的。它可以按照它的创造者的意图任意夸大某一部分或缩小某一部分。只有这样它才像是另一个世界中的神灵。作为面具局部部位的夸大,所产生的陌生感既具有宗教的震慑力又具有美学的震撼力。

三星堆出土的件兽面具,面目狰狞,双目圆鼓,阔嘴中利齿森列,两耳尖锐下垂,一对弯角宽长上卷,与传说中饕餮形象相近。兽面具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是对异氏族、别部落的威惧恐吓;另一方面又是保护古蜀人的神祇形象,具有保护本氏族、本部落的神力。“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复合的兽面具形象兼具有狞厉和朴拙的美。

此外,每一面具上的榫孔除用于固定和便于佩戴的实用目的外,还可能是出于嵌入羽毛、花朵、果实等装饰物的需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面具都留有小孔,并且顶部往往是扁平的。这些小孔是为了嵌入不同的装饰以及作为祭礼仪式所需的特殊法器的插入孔。”这些装饰物绝大部分用有机物制成,因此很难保存。古蜀人在充满原始语汇的混沌的审美语境中,以他们对祖先神的崇拜和虔敬的宗教情感创造出了这些美的作品。

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其呈现出的狞厉、朴拙、夸张、神秘之美是古蜀人朦胧的尚美意识在原始混沌的审美语境中的一次完美显现,能完成这样的审美超越正是源于古蜀人对祖先神的崇拜和对原始宗教的虔敬情感。

(摘编自赵深艳《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巫性审美》)

材料二:

从视觉效果看,三星堆文物有一种简化的特征。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像、人面具、兽面具大多为宽脸、纵目、夸张的几何图形。与彩陶时代生动、写实、灵动的艺术特征相比较,晚近一些年代的三星堆文化,艺术形象的结构特征却呈现为尽量减少的趋势。

一种说法是,三星堆器物所显现的这种与自然的脱离,是由于神的力量过于强大,使人对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产生怀疑,但如果我们研究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便会否认这种看法。从纹饰上看,三星堆青铜器的花纹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包括饕餮纹、夔纹、虬纹、 龟纹、 凤纹、 鸟纹等等。这说明什么?

俞伟超先生认为,三星堆复杂丰富的动物纹饰涵义诡秘,这就说明,古蜀先民及创制这些器物的工匠们观察事物极为细致敏锐,对于源于神话传说及图腾崇拜的种种意象有准确的记忆,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再造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现代人,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一代一代的心理修正和对形式感的认知强化,他们创造出对称、威严、尖锐、对抗等具有巴蜀地域特征的美的造型。

实际上,这种造型特征的简化与抽象,是源于先民对创造对象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有意的错位。如果我们追问这些形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就像原始艺术一样,“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在各式各样的盛大典礼中,它甚至取代了人、动物和事物的作用。它既可以记录和传递信息,又可以对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精灵施加魔法。”美学家阿恩海姆对这类原始的宗教艺术有准确评价,“它尽量减少体积感和深度感,尽量减少颜色的层次和变化。它通过一些对称的构图,表现了宗教中的各种等级森严的级别以及这些等级的不可动摇性。这样,宗教艺术就剔除了一切偶然的、暂时的以及那些低级之姿态和姿势,而大大突出了那些恒久有效的因素,从而形成这种呆板而又简单的形态。”

(摘编自苏宁《艺术迷狂与偶像再造——三星堆青铜神像的美学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和宗教的结合是悄无声息的,在古蜀人将对自然的感受转化为生动的器物的过程中,审美意识成为主动刻意的追求。
B.古蜀人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产品不但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特征,还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C.古蜀人创造的神祇是按照创造者的意图设计的,夸张甚至变形的面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地域性色彩。
D.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榫孔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样的面具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人面像是一种常人没有的面孔,它给人以陌生感,只因它具有人和动物复合的特征。
B.兽面神秘狞厉化的设计兼具了保护与抚慰两项功能,这也是人类早期“真实的稚气”的流露。
C.器物上的纹饰对意象的记录是深刻的,这些意象来源于匠人的日常观察、神话传说及图腾崇拜。
D.宗教艺术保留了一些必然的、永恒的和高级的姿态和姿势,从而形成了呆板而又简单的形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
B.所有原始造型符号不过是原始人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C.原始艺术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分化和变动之中。
D.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本论部分的结构有何不同。
5.下图是三星堆博物馆藏品青铜纵目面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藏品的认识。

   

2023-11-01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各题。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自“诗教”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的内容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经》中便是“仁”“礼”和谐。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二者在《诗经》中和谐统一。孔子盛赞“《诗》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诗教”中“欲仁”“闻道”价值取向的表现。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经》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在《论语》中明确提出的三处“教”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三处“教”中,“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而》中的“四教”。这“四教”中,“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信用。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

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我们学古诗文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不少的。不过它为何能保留几千年呢?我们对其既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简单地肯定。在这方面,“五四”时期的文化学者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人批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是却忘了他们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我觉得学古诗文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们的学习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并非为了完全遵从他们。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会有历史感,会对今天的现实产生洞穿感。若是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持续不衰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小学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成人的古诗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古诗文教育需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受教心理,不可硬灌,要讲授在他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这就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恰当的把握。同时,最好主要讲授与喜、怒、哀、乐、惊、恐、悲等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关的内容。此外,当今各类古诗文选本选入的篇目值得商榷,从低年段来看,量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质的问题还没真正解决,比如,如果把《孝经》和《二十四孝》等这样的蒙学读物选入读本,恐怕就无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了。在小学高年级古诗文选本中,抒情等情感性篇目偏多,选材应该更广博一些,应适当加入清晰且有逻辑的说明性文字,以便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比如可选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水经注》等较为精练清晰的文字,应该让古文与科学、逻辑等方面产生联系,甚至可以选些商业性的文字,让学生们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上,同样要讲究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样今后才会有更深刻的体悟。当然,一味靠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也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只是读而没有老师的指点,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古诗文教育要坚持学与教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关键点上给予指导。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的核心观念包括“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孔子对《诗经》教育功能的发掘,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B.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诗教”教学原则,其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C.一些文化学者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换一种方法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D.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文选本要更多地选择《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初,性本善”,德性是人本来就有的,但人仍需要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在孔子看来,“诗教”的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其本质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C.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古诗文在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
D.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不是要完全遵从他们,所以在学习古诗文时要取其精华。
3.下列各项中属于“尊德性”范畴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2022-06-24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