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77619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的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切浔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避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是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的原因之一。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文化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文化时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潮及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有助于破除文化霸权影响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相伴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偶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4.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2020-09-04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心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

②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

③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

④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贽。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贽”。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贽,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

⑤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

⑥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⑦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

⑧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郎,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郎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

⑨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是关键的环节。
B.先秦时夫妻共食一份肉食,共饮交杯酒就算完成婚礼仪式,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
C.唐时,女儿嫁人上车出发,家人拦车表示不舍时,恶少与无赖会趁机敲诈男方,勒索钱财。
D.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拦门”习俗尤为盛行,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和杖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纳征之礼和亲迎之礼,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
B.文章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述对象,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
C.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强调无论纳征礼如何攀比成风,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秦汉前后两个时期,更偏向秦汉前郑重诚信与承诺的纳征礼。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
B.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通鉴外纪》)
C.唐天祐中,南平王钟传女适江夏杜洪子,时及昏暝,令人走乞障车文於汤贫,贫命小吏四人,各执纸笔,倚马而成。(明·张萱《疑耀》卷三)
D.婚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4.下列诗文不是描述聘娶婚六礼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司马迁《鸿门宴》)
C.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唐·王建《失钗怨》)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5.文章是如何论述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之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23更新 | 3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传播这些格言, 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且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 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因君之子志向远大。还有在乡人聚餐的时候,也会有“射乡”之礼,来表达对乡党的情谊,“射乡食飧,所以正交接也”(《礼记·乐记》)。

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首先是“勇”,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行,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长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聘射之礼体现的是人的勇敢精神,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期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

然而,射礼与顾拜且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朱子的意思是,君子向来并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赢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界一直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增进人类共存共享理念的桥梁。从“乒乓外交”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比赛既是增进人们健康的手段,也是增进世界各国互相理解的桥梁,这背后既有中国拥抱世界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谦逊包容的精神。2022年,我们在欢迎世界各国运动员来参与比赛的时候,也会将奥运会作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体育精神的舞台。射礼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克已礼让的态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材料二:

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西方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和逻辑升华。顾拜旦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探索,逻辑地继承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他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是满足人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强大力量。顾拜旦认为人天生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攻击性”,它通常表现在人的争强好胜中,其极端表现就是战争:另一种是“活动欲”,它通常表现在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中。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的载体。第二,奥林匹克运动是由理性支配的对世人实施教育的社会进步行为。顾拜旦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展现人性的载体,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的价值取向就是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第三,奥林匹克运动贯穿着统一人们思想和信仰的宗教精神。顾拜旦倡导的宗教精神集中表现在现代奥运会的主仪式上。1913 年顾拜旦设计出了现代奥运会的旗帜,旗帜以白色为底色,意思是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参加比赛。1936年柏林奥运会正式确定了点燃圣火的仪式,绚丽的火焰和隆重的氛围折射出了顾拜旦所孕育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之光。第四,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人与人的“契约关系”而形成了公共意志。公共意志表达着人们平等、公平竞争的意向,造就着健康完美的人格。这突出地体现在顾拜旦提出的两句名言上: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完善的奋斗精神;二是“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揭示了奥林匹克精神“主要的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

奥林匹克运动在今天不仅仅是场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竞技会,它也是国家之间交往的一个平台,其宗旨是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不受政治的干扰。

(摘编自翟国范、张林学《从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看顾拜且的奥林匹克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中的“射”与“御”,与现代体育运动是相关联的,但“射”比“御”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儒家道德品质。
B.在中国古代,射礼在礼仪活动中往往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可以用它表明远大志向,表达对乡党的情谊等。
C.“射”提倡正当竞争,其所反映出的竞争与谦让的关系,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有相通之处。
D.人天生具有“活动欲”和“攻击性”,奥运会恰好能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能够满足人性与社会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论是中国现代体育精神,还是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都分别继承了其体育传统蕴含的精神,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
B.顾拜旦重视体育为人类服务及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这与他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中“契约关系”与奋斗精神的目的是一致的。
C.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能够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可以作为解放人性的载体。
D.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会,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平台和手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3.2022年中国将要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是“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试分析中国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体现了怎样的奥运精神。
2022-05-0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