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温庭筠(约812-86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5 题号:1778769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处士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注释:①李处士:即李羽,与温庭筠情谊颇深。②郑子真:《汉书》中记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用纯名词构成一个镜头, 使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继而又写李处士抚琴的场景,体现了李处士的文人意趣。
B.颔联和颈联写芳草红薇、仙禽雅卷,看似信手轻描淡写,却几乎把历代隐士隐逸生活的所有情趣尽收笔下。
C.尾联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如同南山坚定不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与共同坚守古代贤士的高洁品格的决心。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描绘了幽居之处的雅致,最后两句落到情感上,卒章显志。
2.本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志”与“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

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杨柳未觉春。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织锦”一句:隐括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诗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借“莺语频”一词让人想象绿柳如阴之景,而曾诗则正面描绘柳随风飞舞之态。
B.温诗中“犹”字突出三月塞外却难见春色,曾诗中“犹”字强调初春杨柳刚刚泛青。
C.两首诗虽是写柳,但温诗中的思妇形象十分动人,曾诗中“狂”字也突出东风势狂。
D.两首诗的主旨各不相同:温诗以一“忆”字表达闺思,曾诗以“清霜”来表明态度。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02-03更新 | 34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漂泊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C.尾联写“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之感。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2.请把“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翻译成现代汉语。
3.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2023-06-14更新 | 7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C.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2018-11-08更新 | 4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