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1-10 1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__________。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退化成为了__________的问题。

2022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__________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湿地保护既要__________,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举足轻重          立竿见影
B.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C.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举足轻重          立竿见影
D.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隰则有泮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和痛苦无边诗经西周至春秋现实主义诗集
B夕揽洲之宿莽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屈原战国浪漫主义诗歌
C渺沧海之一粟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苏轼北宋骈赋
D海不厌深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曹操东汉四言绝句

A.AB.BC.CD.D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餐饮粮食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曾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另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饥饿人口将在今年增长82%,达到2.7亿人,20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

中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供给看,进口方面,在新冠疫情与东非煌灾的叠加冲击之下,许多农业生产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自给方面,南方遭遇特大洪灾侵袭,部分农田减产甚至绝收。从粮食需求端看,疫情过后,人们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许多好的消费方式被重新认识,分餐制、公筷、小份菜、称重套餐等新的消费方式开始流行起来,推动粮食节约意识再次兴起,大众餐饮消费也将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发展。

(摘编自《一年浪费粮食千万吨,仍有3亿隐性饥饿人口,如何才能端好中国碗?》,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是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上,生产、储存、流通、加工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浪费。在收割环节,一些尚未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地方因为收割能力不足,逢雨天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导致每年粮食损失率高达8%;在运输环节,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抛撒遗留损失粮食150亿斤;在加工环节,过度追求精、细、白,导致企业过度加工,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紧平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基本态势,稳定粮食供给水平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艰巨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摘编自《连年丰收仍要倡导节约粮食》)

材料三:



(摘编自新华网思客:《减少舌尖上的浪费,近84%的网友支持这种做法》)

材料四: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但是,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更有力的举指,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加强餐饮节约宣传教育。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增强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抵制餐饮浪费。

加强不良消费习惯改变。大力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大力开展光盘行动。餐饮企业在提供宴席服务时,要科学设计菜单或套餐,合理安排宴席流程和餐台数量,切实提升餐品和服务质量,引导顾客理性订餐、合理消费。

加强餐饮法规制度约束。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严明的法规制度是制止餐饮浪费的根本之策。加强立法约束,以法规形式规范餐饮消费行为。

加强餐饮消费督促检查。各地要做好对行业协会和餐饮企业的指导工作,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和考核工作力度,深入餐饮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导,确保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摘编自《多管齐下,有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餐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据测算,在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
B.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在新冠疫情、东非蝗灾以及南方洪灾的影响下,当年粮食供求比以往年份都要更加紧张。
C.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减少粮食产后的损失和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艰巨任务。
D.我们要多管齐下,加强节约教育,改变消费习惯,进行立法约束,加大督查力度,杜绝餐饮浪费,使浪费奢靡之风完全在社会消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大众餐饮消费已经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发展。
B.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浪费粮食都是极其不应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C.调查显示,我国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不同程度的餐饮浪费现象。约七成受访者认为在外用餐、在食堂就餐时浪费现象较严重。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介绍当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的问题,材料四侧重介绍解决粮食浪费问题要采取的措施。
6.下列选项中对解决粮食浪费问题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的是(     
A.餐桌浪费方面,增强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粮食节约意识,推广小份菜、称重套餐等新的消费方式,减少餐桌浪费。
B.从企业方面看,对餐饮行业进行规范化引导和管理,实行具体措施,有效落实“标本兼治”的部署。
C.粮食产业链各环节浪费方面,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上,各环节都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粮食的损失和浪费,如提高收割能力,改良储存方法等。
D.宏观综合方面,多管齐下,加强节约教育,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制定法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等。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卒然遭邪风之气,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行,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选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删节)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少时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诚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也。

(选自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释:①越人入虢之诊:指《史记。扁鹊传》中扁鹊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的典故。②重器:珍贵之宝器,此喻人的身体。③经络府俞: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及相关穴位。④明堂阙庭:明堂指鼻子,阙在两眉之间,庭为颜面及额部。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常之疾                                                婴:缠绕
B.百年之寿命                                             赍:耗费
C.宜服五石汤                                             豫:事先
D.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                      加:超越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毛将安附                                                积土成山,风雨兴
B.下此以往,未闻也                                   虽董以严刑
C.少时同郡何颙客游洛阳                            会缑王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D.虽受方不饮                                             恶得不禁恶劝爱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体现张仲景医术高超的是(     
①上以疗君亲之疾                                   ②君年至四十当有疾
③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④自非才高识妙
⑤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⑥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⑥D.③④⑤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不顾是否患病盲目寻求巫祝祈祷,且族中向来多病,在此背景下,作者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B.《伤寒杂病论》序文章结尾引孔子之言,有激励自己“多闻博识”,精益求精地钻研医术之意。
C.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在了解张仲景的学问后,认为其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D.《伤寒杂病论》序侧重于介绍概述的创作背景、创作收获与用途意义,《医史》侧重于对张仲景之医术的赞扬。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2)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诚一世之神医也。
13.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言:“凡移治诸证如神,后人赖之为医圣。”张仲景为何被尊称为医圣,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处士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注释:①李处士:即李羽,与温庭筠情谊颇深。②郑子真:《汉书》中记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14.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用纯名词构成一个镜头, 使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继而又写李处士抚琴的场景,体现了李处士的文人意趣。
B.颔联和颈联写芳草红薇、仙禽雅卷,看似信手轻描淡写,却几乎把历代隐士隐逸生活的所有情趣尽收笔下。
C.尾联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如同南山坚定不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与共同坚守古代贤士的高洁品格的决心。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描绘了幽居之处的雅致,最后两句落到情感上,卒章显志。
15.本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6.《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志”与“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